无固定品级的提督学政与从二品的布政使,哪一个地位更高?

左都御史有料 2023-10-20 09:23:00

清代各直省官员按照不同级别分为封疆大吏、地方大员,以及中下级官员等不同类型。按例将军、总督、巡抚、提督为第一档,即疆臣;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为第二档,为地方大员。

那么,同样是地方大员,无固定品级的提督学政,与从二品的布政使,到底哪一个排在前面且地位更高?

相信大部分读者都会认为布政使应该排在学政之前,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太准确的,从国家制度方面而言,提督学政似乎更胜一筹。

先来搞清楚学政的品级问题

学政是清代特有的官名,但却不是清代特有的职务。明代时各省主管科举、学校的官员称为提学御史或督学道,根据各省的情况而定,明中期以后,督学道的设置相对更为广泛。

督学道顾名思义属于“道员”这个级别,也就是说,督学道的上级机构就是布政使衙门,和主管钱粮、刑名以及其他方面专职事务的道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清初时沿袭明制,于各省设提学御史或督学道。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督学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雍正四年,朝廷经过九卿会议议准,提升了督学道的层次,将其改名为“提督学政”。

原本督学道属于道员级别,品级在三品至五品不等。改名为提督学政之后,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先的省派干部转变为中央直管干部。

用现在的话说,督学道属于正厅级干部,而雍正朝之后,提督学政已经不是正式的官名,而是转变为一种临时性的差遣,所不同的是,提督学政的编制在朝廷,具体的品级由原官决定。

那么,提督学政的原品又是什么呢?雍正时期,各省学政的人选必须要经过考试,所以文献中往往将学政说成是“学差”。

清代尤其重视科举考试,对学政人选的选拔也十分严格,雍正时期规定各省学政起步必须是进士出身,其人选可以在翰林院、詹事府以及六部司官(郎中、员外郎)选拔。

熟悉清代官制的朋友大致都知道,翰林院职官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编修、检讨,以及层次更高的侍读、侍讲。品级分别为四品和七品,而六部司官为五品。

也就是说,不管是从翰林院、詹事府职官,又或是六部司官,即便被选为学政,其原品也在七品至四品之间,平均水平不及原先的督学道。

到了乾隆时期,提出了更高的任职要求,基本上只有翰林出身者方能外放学政。

如果仅以品级而言,布政使为从二品大员,远超学政,但事实证明,品级高低并不能说明问题。

再来说学政与布政使的含金量

作为一个为官者,能当到布政使这个级别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了,不过布政使属于地方行政官员,朝廷对出身没有硬性要求。可以是两榜进士,也可以是举人、贡监生,就连捐纳出身者也为数颇众。

布政使主管民政,以现在的标准衡量最少是副省级干部,而且封建专制社会,钱粮又是国家的根本,所以布政使职责重大,非皇帝钦点不能任用。

按照定例,布政使是督抚的属官,雍正即位后,为了牵制督抚,雍正皇帝将密折制度的范围扩大,下放到布政使、按察使这一级。

只不过,布政使与督抚天生就有隶属关系,即便有了密奏权也难以与督抚抗衡,有清一代,极少出现布政使弹劾督抚的情况。

再者,清代官场之上衡量一个官员的政治地位,出身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某个官员级别高但是出身低,照样会被同僚们看不起。

反之,如果出身高,哪怕暂时的职务低,也会被同僚高看一眼,这种学历歧视在清代是十分普遍且严重的。

前面说了,学政品级远不如布政使,但是学政有着布政使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与督抚没有隶属关系。

各省学政都是通过考试后由皇帝亲点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政就是钦差大臣,只不过任期较长(三年一任)而已。

学政属于中央直派干部,而且各省的教育事业与行政是分开的,督抚无权干涉学政。既然是学政的工作是独立的,那么就没有必要看督抚脸色行事。

其二、学政握有监督地方大员之权

雍正以前,学政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同样也无权干涉地方政务。乾隆以后,学政被赋予了密奏权,尽管与布政使的密奏权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少了诸多顾忌,学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向皇帝直言地方政务之过失。

督抚被学政扳倒的案例不在少数,但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督抚的行为不是太过,又没有损害学政的利益,那么学政也不会冒着风险与督抚翻脸。然而不管怎么说,督抚对学政的忌惮远远超过布政使。

其三、学政的人脉更好

学政的编制在京城,且大部分出自翰林院,翰林属于稀缺品种,仕途前程较其他出身更优,运气好的甚至可以越级提拔。

按照吏部的定制,学政任满之时便是升迁之日,差一点分各部院任司官,好一点则有可能提升为正二品的内阁学士或是部院堂官,这是布政使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通俗地理解,各省学政属于京官编制,他们在出任学政之前就已经在京城有很好的基础和人脉,而这个人际关系的金字塔顶就是皇帝。

又,按《大清会典》之记载,各省大员排名依次为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由此可见,就是法定程序下,学政也排在布政使之前。

1 阅读: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