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如果这个名字还不够让你眼前一亮,那不妨再加上一条附注:离婚、双胞胎、独自抚养。
这是现实生活里的虐心剧本,可郝蕾呢?
她偏偏像个大女主,自己改了剧本,演绎出了一部我行我素的人生大片。
不过,别急着感叹母爱的伟大或者女性的坚韧,咱们还是先从她的那段婚姻故事聊起。
比起娱乐圈那些动辄惊天动地的狗血戏码,郝蕾的两段婚姻显得出奇安静。
没有互撕,没有泪流满面的声明,甚至连个特别激烈的八卦都挖不出来,只剩下一句淡淡的孩子我自己带。
啧啧,不够劲爆是吧?
可郝蕾偏偏就在这份安静中,活成了别人不敢想的模样。
单亲妈妈,听起来像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关键词,但你去问问那些真的带娃的,她们可能会翻你一个标准白眼。
郝蕾的生活更是如此。
半夜两点哄娃,早晨七点化妆上工,双胞胎儿子的哭声此起彼伏,就差没给她生活配上战地纪录片的背景音乐了。
可是,她也没喊苦没喊累。
为什么?
因为她根本不想拿这些给自己贴标签。
很多人说,郝蕾的选择很拎得清。
她的婚姻观,更像是一场开放式旅程:爱了,就真诚地爱;分开了,就坦荡地走。
这不是什么婚姻失败论,也不是女强人崛起史,她只是想过得自在点,别被一纸婚约套牢。
有人说这是勇敢,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她太清醒了。
可清醒的人更难啊,因为清楚得失之后,你依然得挑最难的路走。
当然,网友的放大镜是不会放过这种故事的。
有人夸她潇洒独立,有人嘀咕她是不是太任性。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带着俩娃的单身妈妈就应该是一副惨兮兮的模样,再不然就是拍着胸脯高喊我能行的励志模板。
郝蕾呢?
她好像都不是。
她沉默,却不悲情;她带娃,却不卖惨。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生活是我自己的,没必要演给别人看。
你以为她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显然不可能。
郝蕾一边带娃一边还把事业拉得稳稳的。
没有那些流量明星的镁光灯追捧,她却在每一部作品里刻画出了自己的存在感。
从《颐和园》到《亲爱的》,她的表演总能让人记住。
你说她不红?
那是因为她根本不稀罕。
红与不红,对她来说,都不是她的生活目标。
讲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个带娃独立女性的代名词:马伊琍。
她的那句且行且珍惜至今仍被挂在无数人的嘴边,但你想过没有,这些话背后藏着的,是多少个深夜的纠结和泪水。
郝蕾和马伊琍,她们好像有点像,又有点不一样。
共同点是,她们都选择了不向生活低头;不同点是,郝蕾更像是那个不解释的人,而马伊琍则愿意在某种程度上为大众做些示范。
你说哪个好?
其实,没必要分高低。
但别误会,这种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
郝蕾也有脆弱的时候,比如她会在采访里说自己有时候感觉分身乏术,甚至有点乱。
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她很明白,生活就是一场持续的战斗,你哭或者笑,生活都不会停下。
其实,郝蕾的经历也在悄悄地反击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单亲妈妈要么太弱,要么太强。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总是用二元对立的视角去评价女性?
一个人能不能既强又弱,既独立又渴望支持?
郝蕾的答案是肯定的,她没有完美无缺,也不需要完美无缺。
她只是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我们的吃瓜群众。
网友对郝蕾的生活状态,有支持的,有质疑的,甚至还有些拧巴的——一边感叹她独立真好,一边又觉得带娃不容易,这样好吗?
你看,人类的矛盾心理,是不是总在悄悄冒头?
可这就像郝蕾自己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重要的是自己舒服。
至于别人怎么说,她根本没工夫在意。
其实,郝蕾的故事,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价值。
比如,为什么单亲妈妈或者离婚女性,总要接受额外的审视?
这是我们社会在观念上还需要升级的地方。
与其盯着她们的独立是否过头,不如想想,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她们更多选择的空间?
最后,这个故事该怎么收尾呢?
郝蕾的选择或许无法复制,但她的态度值得学习:爱的时候全力以赴,走的时候干净利落,剩下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至于那些没走进她生活的人,他们的评价大概只配成为背景音。
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