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南京,蒋介石的防守决心飘忽不定,朝令夕改。谁给他的勇气?

高干聊历史 2024-05-23 19:58:57

文字/编辑:流云

前言

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的日子,这一天南京保卫战以悲惨溃败而结束,野蛮的日本侵略者,冲进城内,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30多万军民被残忍杀害,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作为现代战争史上空前凶残的计划也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史册上。

人民在谴责侵略者暴行,缅怀牺牲者的同时对南京保卫战的过程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在南京保卫战中,攻守双方兵力相当。为什么国民党军原计划守3个月,结果只守了5天,就下令撤退?蒋介石一开始并不打算死守南京, 随后又突然下令死守,日军开始攻城后,仅4天,蒋介石又密令可以相机撤退。在撤退开始的这天,蒋介石又下命令再坚守,那么为什么蒋介石的决心会一再变化呢?

在上海失守的次日,蒋介石就在中山陵官邸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如何保卫南京。负责策划作战的主要幕僚刘斐代表参谋部说明了研究结果,认为南京保卫战不应有过多的部队来争一地一城的得失,只应象征性的防守。

原因有三:一、南京地处于长江的弯曲部位,在地形上背水,在敌军海陆空协同的攻击中极易陷入敌人的立体包围,死守是守不住的。二、淞沪会战死拼了三个月,军队损失太大。其后又经过了混乱的长途退却,已无战斗力进行高强度的坚守。三、南京毕竟是首都,完全放弃防守在国际观瞻上影响太大,但是部队休整又需要时间。所以南京只应象征性的进行防守,在给予敌人一定的杀伤后,就主动撤退。

对于刘斐的意见,在场的高级将领都认为有道理。毕竟抗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根据当时中国军队的情况,提出这样的战略其实是没有错的。在这次的会议上,蒋介石也表示同意这个看法,并表示要将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大的部队,一应调到后方进行整补。

可是没过多久,蒋介石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调重兵死守南京,这又是为何?他的底气又是从何而来?

只因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找到了蒋介石,这个人就是德国大使陶德曼,他答应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自中国全面抗战以来,国际上只有苏联公开支持中国全面抗战,其它的国家虽然有对日本进行一些口头上的指责,但是日本根本就不予理睬。德国和日本在二战的时候处于法西斯盟友的关系,他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居中调停?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以前,中日德三国微妙的关系。1936年德日两国就成立了公共战线,并签订了一系列的协定、条约,欲共同合作称霸世界。而德国又需要从中国获取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比如钨,还有一些有色金属,同时德国也想在中国扩大他的政治影响。

蒋介石在30年代搞复兴运动的时候,就是以德国为榜样。在政治上学习纳粹党的独裁统治方式,他的特务机构也就是跟德国的盖世太保学的,聘请德国的军事顾问来对军队进行重新的编组和训练,进口德国的装备来武装军队。

所以中德的关系也很密切,希特勒的本意是不太赞成日本进攻中国的。因为这不符合德国的利益,日本如果把主要力量投入到中国战场,就不能很好的配合他进攻苏联。所以德国很热衷于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

蒋介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德国的居中调停能够成功,致使日本有可能不攻南京。所以他改变了主意,要摆出一个死守南京的架势。

11月16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第2次会议,刘斐还是重复前几天象征性防御的意见,但这个时候唐生智却站出来表示,南京是首都,非死守不可,这正中蒋介石的下怀。但是由于其它将领并没有表达看法,所以这天的会议并没有最终决定南京应该怎么守。

仅隔了一天,蒋介石召开了第三次会议,会议一开始蒋介石就明确提出要死守南京,其它将领一看蒋介石已经做出了最后决定,谁也没有发表反对意见。而唐生智是唯一一个表示要死守南京的将领,所以当即在会议上就任命了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

为了表现死守南京的决心,蒋介石还把装备德国武器的部队,尽可能的调到了南京。蒋介石对自己的嫡系部队一向是很看重的,淞沪会战中部队损失惨重,他的几个嫡系部队也不例外。这个时候将嫡系部队调进南京他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其实蒋介石不是出于军事考虑,而是出于政治考虑。蒋介石使用这些德械的部队来进行守城,是做给希特勒或者陶德曼看的,希望他们能够对这些他们亲手调教出来的部队能生出一点恻隐之心,以便他们能够积极的出面进行调停。

可是德国的调停会有效吗?当时德国的战略意图是想拉拢日本一起对付苏联,所以他必须在各方面迁就日本。如果日本不听德国的调停,权衡中日两国,德国当然会站到日本的那一边。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寄希望德国在中间调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果不其然,日本在逼近南京时,德国虽然在抓紧调停,但是调停并没有效果。日本提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11月下旬,日本内阁传来了四项条件,内容是要求国民政府承认内蒙古建立伪政府,华北和上海周围中国不得驻兵,中国必须建立亲日政权,不得抗日。在当时情况下,全国抗日情绪高涨,如果接受了日本人的这些条件,这相当于是自毁根基。

在国民政府还在想着围绕这4个条件与日本进行谈判的时候。日本内阁经过会议研究决定条件不但不能够放松,还要加码。为了恫吓南京政府屈服,让南京政府尽快的接受条件,决定进攻南京。不断要进攻南京,而且在南京攻克以后还要在城内进行一次宣扬皇军武威的行动,也就是用恐怖手段使中国屈服。

所以南京大屠杀并不是敌人恼羞成怒而做出来的事情,而是事先就已经计划好的。

眼见调停不可为,南京保卫战打响后,蒋介石又担心他辛苦培养出来的嫡系部队和这些德国装备在战争中会损失掉,仓促之间又改变决心,下令进行撤退。这个决心的突然变化就造成了部署的极大混乱,让南京守军无所适从。

在唐生智面向全军传达了蒋介石撤退的命令以后,蒋介石又发来电报说要求再坚守半个月,并声明,多坚守一天,就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然而此时撤退令已经下达,城防阵地都已经放弃,还怎么可能再守?

早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蒋介石就奉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出来调停,结果根本不奏效,大片国土丧失。那时就应该意识到,外交上玩一点手段无可厚非,但是想抵制侵略,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自己进行顽强的抵抗。在南京保卫战的时候他又寄托于德国居中调停,这就反应了他自己不能够自力更生,没有主见,也就注定了南京保卫战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西方军界有句名言,战略上的错误不能用战役和战斗的胜利来弥补。蒋介石作为南京政府的最高统帅在南京保卫战上心存幻想,在保卫战的中间,是撤是守,决心动摇,这是南京最终出现悲剧的首要因素。我觉得这也内战中国民党战败的首要因素。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