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多数人为什么不愿意表达感受吗?
明明有很强烈的感受,宁愿压在心里边不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被忽略过太多的感受。
当你摔倒了以后,妈妈说:“快起来,没那么疼”
当你很难过、委屈哭的时候,妈妈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男孩子哭起来多丢脸”。
因此,我们被训练成为以他人导向,逐渐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样说话和做事?”
但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忽视自己表达感受的能力,积累出来的压抑要么生病,要么就突然会暴怒欺负别人。
卢森堡博士在其经典著作《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给出了学会表达感受的三个步骤:学会建立“感受词汇表”、表达感受、学会示弱。
建立“感受词汇表”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成熟的人能捕捉到感受的细微差别,不论是强烈热忱的还是微妙细腻的,就好像聆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我们所能体会的感受就是他描述,像“军号上的音符一样单调”。
你可闭上眼睛,静静地回想一下,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又有多长时间没有了解过他或她的感受呢?
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宿舍楼里面,一个女孩在晚间的时候听到隔壁的音响很大声,一整夜她都无法入睡。
卢森堡博士询问她是什么感受,女孩说:“我觉得晚上吧音乐放得这么大的声音是不对的。”
卢森堡博士说:“不,这不是你的感受,你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女孩说:“我觉得开这么大声会影响到别人。”
卢森堡博士说:“这也不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看法”。
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只是把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告诉了别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表达感受呢?以下这些词语有利于提升表达感受的能力。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的感受可能是:
大喜 、机敏、激动 、受宠若惊、 有活力、兴奋 、宁静 、
开怀、愉快等。
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的感受可能是:
畏惧、 烦躁 、紧绷 惭愧 、惊慌失措、焦躁、愤恨、 被动
惊慌、恼火等。
学会表达感受
再举个例子,一对夫妇来到工作间,上课时,妻子对着丈夫说,“我觉得像嫁给了一堵墙。”
而丈夫反应真的像极了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点反应都没有。
妻子恼羞成怒,对卢堡森博士说:“你看!他永远都是这样,坐在那里,一句话不说。我真的像是和墙过日子。”
卢堡森博士问:“你是不是感到孤单,想要和先生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
这位妻子表示认同,其实与丈夫的对话,容易让丈夫认为她在批评。这样一来,像是一堵墙的印象便会在太太心中进一步得到强化。
当我们无法表达自己感受时,如果对方认为我们是一直指责批评,那么他们更加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有时候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隔阂,并不利于我们的相处。
比如:“我觉得你不爱我。”如果你认为是一种感受,我们意见不一致,我觉得你不爱我,是你对他人生活的一种评判和判断,不是一种感受。
再比如:“你要离开了,我很伤心。”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感受,我们意见的我特别一致的,如果你种感受,我们意见是一致的。
学会示弱
有一次,卢森堡为一家瑞士大公司的技术部门做咨询。他鼓励技术部门的成员在与同事们沟通时更多地表达他们的感受,之后情况就改善了。
还有一次,卢森堡应邀为一所医院的行政管理层担任顾问。在模拟管理层与医生的对话时,他扮演了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来开启谈话:“再一次提出这个计划,我感到非常惶恐。”
之所以选择了这样的开场白,是因为他体会到管理层对于和医生重启协商有着诸多害怕。一位负责人便打断了他并抗议道:“这太不切实际了!我们决不能告诉医生们我们有多么害怕。”
当卢森堡问他为何不能承认自己的感受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一旦我们示弱,他们会将我们批得体无完肤。”
此时,一位负责人决定鼓足勇气尝试表达他的心情、袒露他的脆弱。最终得到了预期效果。这场戏剧性的转变让管理层意识到,即使在工作中展现脆弱,也是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在所有沟通中,我么可以清晰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的与他人建立连结,允许自己表达内心的感受、袒露脆弱,也会更进一步促进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