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赓和宋希濂的关系,儿子陈知非评价道:有点像李云龙和楚云飞

漫步史书 2024-01-18 08:43:04

1985年,陈赓大将遗孀傅涯赴美,宋希濂、蔡文治、李默庵等黄埔同学会的成员特意出资隆重接待了这位故友的遗孀。

傅涯回国前,宋希濂特意到机场相送,并递上来一把钞票,就在傅涯准备婉拒时,宋希濂言辞恳切的说:

“这是我和老同学们的一点心意,请您务必收下,帮我们买一些鲜花,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带我们纪念下亡友,顺便告诉陈赓,我在这里一切安好……”

陈赓与宋希濂都是黄埔一期毕业,曾有过很深厚的友谊,后来虽然彼此主义不同,却始终相知相交,被传为一时佳话。

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病逝世于上海,宋希濂还曾扼腕叹息:

“陈赓逝世是国家的一个巨大损失,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丧失了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友……”

陈赓与宋希濂都是黄埔军校毕业,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两人结识还要在黄埔之前。

两人都是湖南湘乡人,而且出身家庭都比较富裕

陈赓将军的祖父陈翼琼是原湘军将领,1895年时因看不惯官场倾轧、吏治腐败,因而解甲归田,更是立下了“德循羊祜,源绍吉安”的家训,这副对联时至今日依然立在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开国大将陈赓的故居里。

据陈赓大将的女儿陈知进说:

“这幅对联意为品德要学习西晋名将羊祜,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同时不要忘记祖上源起江西吉安。”

陈翼琼并不允许子女后代做官或从军,但因时局变化,陈翼琼的子女多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也陆续从军从政过,陈赓将军的父亲虽然没有做官,但他心忧天下,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后来湖南的农民运动,他都有所支持,陈赓的母亲还做过农会主席。

在这样开明家庭出生的陈赓,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父祖的影响。

1903年,陈赓出生,祖父为他取名“庶康”,并字传瑾,从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祖父良苦用心,但陈赓自幼受祖父经历影响,所以13岁就参军入伍,后来他自己改名为“陈赓”。

陈知进后来介绍:

“赓的本意即继续、连续,父亲希望继续传承祖父的事业,决心效命沙场、建功立业。”

也正因为在湘军过,陈赓还结识了同样在湘军的彭老总。

宋希濂就不一样了,他们家世代都是文人出身。

曾祖父宋蟾桂(蟾宫折桂)幼年时便致力于文,虽然闻名远播却始终困于科考,后来随湘军左宗棠西征,以文人之身参赞军机,深得赏识。后因年迈辞官归降。

时至今日,有关宋希濂曾祖父的事迹还在甘肃一带流传。

祖父宋光卿幼年时便在父亲影响下致力于文,才十余岁就有才名,父亲宋樾山(月生 宪文)天资聪颖笃学能文曾经从政担任过晚清的都总后感时局动荡辞官回乡,在家乡兴教育办学堂。

同样良好家庭出身,给宋希濂带来的影响颇大。

1921年,宋希濂考入省城长郡中学,也就是同一年,陈赓脱离湘军回到长沙一边在粤汉铁路湘局作办事员,一边进入补习学校和业余中学继续学习。

尽管经历不同,但两人当时都深受时局影响,积极从事反帝爱国运动。

1922年,毛泽东在湖南办自修大学,陈赓通过考试后进入自修大学读书,并进一步的接触革命团体以及中国共产党,从此对他人生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同年年底,陈赓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说陈赓1921年就能入党,但因为出身原因,党组织特意多考察了他一年。

时隔多年后,陈赓再谈这件往事,也仍然显得很自豪,陈知建后来回忆时也称:

“我父亲曾对部下说:第一年有党,第二年就有我——他对入党的事情是感到很自豪的。”

陈赓性格开朗活泼,很善于从事群众运动。

1923年2月,陈赓参加了武汉的工人运动,4月5日被选为“湖南各界外交后援会”的委员,参加对日本的绝交运动,在长沙青年中算是大名鼎鼎。

同年夏,宋希濂离家返回长沙,在途中偶遇陈赓,陈赓性格活泼,妙语连珠,两人都是志趣高远的有为青年,一谈之下顿时一见如故。

不过,宋希濂那时还不知道陈赓在长沙已经大名鼎鼎,知道有一次同老师偶然谈起此时,老师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陈赓,我知道。他可不是一般的学生,是长沙青年中国的佼佼者。你结识了他,很好,要好好向他学习。”

自此,陈赓与宋希濂结为莫逆之交。

有意思的是,陈赓、宋希濂当时赴长沙,是因为当时程潜在广州筹办陆军讲武学校,派出代表在湖南招一批学生有志青年接受军事训练后。

那时全国的革命形势仍然捉摸不定,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一开始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无所得,因而意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后来又发现依靠军阀武装,不能够完全实现革命,因此主张建立一支全新的革命队伍。

1921年12月底,孙中山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几乎与此同时,革命武装力量的建设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23年冬,时任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部长的程潜创办了陆军讲武学校,吸纳各方有为青年,准备为革命积蓄力量,陈赓、宋希濂听说消息后,便一同报名参加。

据参加过陆军讲武学校的人后来回忆,这所军校虽然名义上是新式军校,但实际上采取的还是旧式教育。

尽管当时孙中山先生已经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但真正敲定国共合作还是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确立国共合作基础的同时,两党决定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当时,和陈赓、宋希濂一同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的还有20多个湖南青年,一同相约南下,因陈赓年长一些,加上性子比较活泼,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群人的队长。

1924年2月,陈赓,宋希濂一行人抵达广州。

可陆军讲武学校毕竟不是一所新式军校,不仅教学陈旧,就连教官也没多少,没过多久,他们就感觉到了失望。

恰在这时,黄埔军校成立的消息传来,陈赓、宋希濂一班同学合计,决定去报考黄埔军校,这么一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也就办不下去了,后来学生通过考试,陆续就都合并到了黄埔,大家还是同学。

据宋希濂回忆,陈赓那时就比较有想法,在黄埔时期,两人曾有过交谈。

宋希濂那时只是侃侃而谈,觉得有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先驱,前途有望,但陈赓却认为,光是依靠这些革命先驱很难实现革命成功,俄国的十月革命告诉我们,革命需要工农大众参与进来,只有这样,中国革命才能走向最终的胜利。

宋希濂那时很不理解陈赓的话,但对这个大哥,他本人还是比较信服的。

1924年8月,陈赓邀请宋希濂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演讲报告,周恩来讲话深入浅出,很快就吸引了宋希濂,会后不久,陈赓就提出介绍宋希濂入党。

宋希濂给出的回答是:

“共产党有陈独秀、翟秋白这样的顶梁支柱,也有周恩来这样的国家栋梁,还有大哥你这样的人才,我宋希濂肯定同意!”

从宋希濂的话里也不难听出,他对于革命思想的认识还并不深。

陈赓也耐心的对他说:

“共产党是为人民的革命组织,加入共产党一定要追随革命目标,而不是简单的欣赏或追随某一个人,你要牢记这一点。”

宋希濂对此并不理解,但是他很信赖这位大哥。

一直到后来中山舰事件,宋希濂有过一段时间的愁苦愤懑,他不知道革命将要去向何方,并为此给陈赓写了很多信,可因为时局混乱,宋希濂并没有收到回信。

蒋介石对黄埔这班学生,可以说是竭尽所能的拉拢,他调宋希濂到广州石碑,任新编二十一师三团一营营长,二十一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宋希濂对蒋介石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认识,以至于慢慢混淆了革命理念,到后来宋希濂脱离党组织,彻底投入蒋介石的怀抱。

大革命失败后,宋希濂与陈赓几乎没有了交集。

唯有两次见面,让宋希濂印象很深刻。

第一次是在上海。

1933年3月24日,陈赓在上海被捕,并被关入狱中受尽酷刑,不过蒋介石对于这位自己钟爱的学生并不想下狠手,是以几次劝降。

为了能说动陈赓,蒋介石叫了不少陈赓黄埔的同学去劝说。

一次,宋希濂到狱中难忘,并带了不少美酒佳肴,哪知两人见面,陈赓只是大快朵颐,绝口不谈,宋希濂也很无奈,只好坐在一边干等着,等到陈赓吃完了,再把蒋介石的话转述给他。

可陈赓并不理会宋希濂。

宋希濂也注意到,与陈赓交谈,只要一提到投降之类的话,陈赓便闭口不谈,可一聊起当年的黄埔岁月,陈赓便滔滔不绝。

宋希濂也很无奈,只好回去报告,他也是后来才知道,不止是他一个人到狱中探望陈赓,还有不少老同学都去过,甚至有的还给陈赓洗了袜子。

后来聊起这件事,宋希濂也笑称:

“陈赓哪里是来坐牢的,他是来当大爷的。”

尽管如此,当年同学情义仍在,宋希濂和陈赓关系又不一样,两人是同窗加同乡,所以他联合了一大批黄埔的将领联名向蒋介石谏言,请求不要杀陈赓,加上宋庆龄从中干预,蒋介石后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把陈赓给放了。

第二次是在西安。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迫于无奈同意联共抗日,在回南京之前,特意任命宋希濂为西安警备司令,负责处理西安事变善后事宜。

宋希濂那时听闻周恩来在西安,出于师生情谊,很想去探望,无奈又摄于蒋介石威严,不敢有丝毫越雷池一步,就在这时,陈赓登门拜访。

两个老友见面,自然是分外机动,宋希濂借机提出见周恩来的请求,陈赓点点头答应下来,还告诉他:

“我到西安也没几天,昨天正好听见咱们的周老师谈起你,说你也在西安,想让我代表他登门问候一下。我这次拜访,一方面是以老同学的身份见面来看你,另一方面,也奉了咱们周老师的命令啊!”

在陈赓协调下,宋希濂携礼专程去探望了周恩来,师生之间畅谈过往情谊,周恩来看着宋希濂,回头又去看陈赓,十分感慨的说:

“如今你和陈赓又走在一起了,这可是很有历史意义啊!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站在一起,共同保卫国家。如今,日寇虎视眈眈,已经到了我们用血肉铸就新长城的时候了。不如你们再次发扬一下黄埔精神,再来个抗日功勋的大竞赛吧!”

宋希濂也很激动,他握紧了周恩来的手说:

“不只是我和陈赓,在侵略者的面前,国共两党都应该真诚合作,保卫我们的国家。战场上,我一定会奋力拼杀,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此后陈赓、宋希濂各自投身抗日疆场,杀敌报国,立下赫赫功劳。

不过,随着抗战胜利,两人又各自走向对立面。

1949年12月,宋希濂兵败大渡河畔,被我军俘虏。

宋希濂被俘之初,情绪一度很差,一方面是作为军人在战场上被俘时耻辱,另外一方面则是担忧,因为1935年是他亲自下令枪毙了瞿秋白。后来他被关在重庆中美合作所,就是原来渣滓洞白公馆那一类地方,宋希濂也自觉罪孽深重,必然难以幸免,整日长吁短叹。

那时,宋希濂这些战俘归西南军区管,陈赓是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一次去重庆开会,还专程去探望宋希濂,还特意请他吃了顿饭,这顿饭也给宋希濂很大的安慰,使他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

至1959年12月,宋希濂第一批获得了特赦,距离他被俘已经过了十年之久。

哪怕是时隔多年后再谈陈赓,他也认为陈赓足以担纲他最信任的大哥的角色。

陈知非后来回忆父亲时,提到与宋希濂的关系是曾说了一句话:

“他们那种感情就有点像李云龙和楚云飞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很微妙。”

陈赓一生与黄埔的情感都没有断过,对黄维、对杜聿明等等黄埔同学,对宋希濂,他又有不一样的情感,两人不仅仅是同学,还是同乡,更兼多年的相处之情。

0 阅读: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