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册记载,全国现存的洪福寺有一百七十余座,而山西就有三座,其中又有两座皆来自山西省定襄县,并且这两座还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较而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的洪福寺,又比同县南王乡留晖村的洪福寺,因创建年代早,形制特别,而更为有名。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这座已有800多年的金代古刹,聊聊它的“三宝两绝”。
洪福寺第一宝:院墙修的像城垣去过洪福寺的游客,一定会对洪福寺的院墙留有深刻印象。洪福寺建在一座高约7米的土台之上。长约400多米的夯土护墙,远远望去犹如赵长城一样恢宏壮观。
据说,在明嘉靖年间,当地望族为了应对蒙古人的不断侵扰,保护寺院和僧人的安全,在洪福寺周围修建起模仿军事城堡的夯土质雉堞堡墙。
同时,为了降低被攻击的风险,他们会把门洞设计的既少又小。于是,我们看到的洪福寺山门,即为小巧的砖拱券门洞。这种设计不仅有承重的作用,而且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御敌作用。
目前,这种以夯土墙为院墙的寺院,也只有定襄北社洪福寺一处。
洪福寺第二宝:宋金时期的大殿根据寺内大殿中的金代经幢记载,宋绍圣二年(1095年)已有此寺。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洪福寺均有修葺与扩建。
洪福寺的正殿坐北朝南,为金代建筑。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檩六椽,为单檐悬山顶建筑。
大殿外柱头的斗拱采用六铺作单杪双下昂,耍头为批竹琴面昂,补间斗拱均为一朵双杪斜拱。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而且也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效果,体现了宋金建筑的艺术风格。
在大殿外檐的正中间,悬挂有“毗卢真境”的匾额。此匾额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本村书生李航所书。
毗卢真境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毗卢遮那佛的光明显现,象征着光明遍照、智慧与慈悲的光辉。
在佛教中,毗卢遮那佛被尊为法身佛,代表佛法的本体或真理的化身,与报身佛卢舍那佛和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共称为“三身佛”。
洪福寺作为五台山南麓的重要寺院,与五台山的真容院、大华严寺有着密切的联系。洪福寺的大殿因其悠久的历史、高超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及重大的文化意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福寺第三宝:宋代彩塑名天下在洪福寺大殿的砖砌佛坛上,有九尊宋代的彩塑佛造像。这九尊彩塑分三组排列,依次为,处于中心位置的释迦摩尼佛与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左边为文殊菩萨与胁侍菩萨、护法金刚;右边为普贤菩萨与胁侍菩萨、护法金刚。
这九尊佛造像在面相上各具特色,佛祖宝相庄严、菩萨慈眉善目、弟子深沉悲楚、胁侍温婉恬静、金刚愤懑威严。
在衣服款式上,既有传统的褒衣博带,又有世俗的艳丽裙裤;在衣纹的处理上,既有曹衣出水的刚劲稠密,又有吴带当风的圆转飘逸;在配饰上,既有样式精美的华冠,又有造型别致的璎珞。
总体来说,洪福寺宋代彩塑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是宋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追求。
洪福寺中的两绝:金丝楠木和悬塑在洪福寺大殿中,除了宋代的彩塑,就要数立于大殿中的四根金丝楠木做成的柱子,以及分列于两壁和佛造像背光上的悬塑了。
金丝楠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尊贵与高雅的象征。由于其木纹中有金丝,光泽感犹如绸缎,在皇室建筑中,金丝楠木常被用作宫廷风水重器,代表着高贵与庄严。
洪福寺大殿中能出现金丝楠木做成的柱子,不仅体现了寺院的地位与声望,而且也体现了该建筑的高规格和古人对美学的独特诠释。
洪福寺中的另一绝就要数悬塑了,尤其是佛像背光上的悬塑,更是将佛国圣境刻画的细致入微。天宫楼阁、宝相花开、伎乐歌舞、蛟龙出海……,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令人过目不忘。
另外在大殿的东西两壁上,还有以假山为造型的龛壁悬塑,这些悬塑不仅美化了大殿环境,增添了宗教氛围,而且也是研究古代悬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总结:洪福寺不仅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因其悠久的历史、高超的建筑艺术、珍贵的彩塑艺术,使其成为了国宝中的瑰宝。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