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犯赖昌星的双面人生:给受贿官员吃鲍鱼,自己躲办公室吃粥

具光阅览趣事 2024-11-11 01:50:54

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赖昌星,一个小学未毕业的“小人物”,却以天才的商业手段,构建了中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走私王国。

他的“红楼”,是奢靡与腐败的象征,那些达官显贵、地方巨擘在此流连忘返,而他的走私船只则昼夜不停地将巨额货物输送到全国各地。

赖昌星的手腕不仅在商界出类拔萃,更在官场上“手眼通天”。

凭借金钱、美女、甚至针孔录像,他将无数官员拉入他的漩涡,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权钱交易网络。

而与他炙手可热的地位形成对比的是,他自己却始终过着节制的生活,宴席上的山珍海味他几乎不碰,只吃一碗简单的清粥。

那么,他如何利用权钱交易,一步步攀上“地下关长”的位置,又为何独自吃粥?

从小人物到走私

1958年9月15日,赖昌星出生在福建晋江的一个小乡村里。

小学三年级时,他因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学费,便早早辍学,帮家里打点小生意。

在那个农民还靠卖苦力为生的年代,他却懂得用脑子赚钱。

乡村集市上,他一边帮人看摊,一边留意不同商品的价格波动,甚至会趁低价时囤积小商品,转手倒卖。

七十年代末,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晋江的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赖昌星则不甘于去工地搬砖。

凭借早年的生意经验,他与几位伙伴合资开了一家零件加工厂。

这个小厂房虽然简陋,却为他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用赚来的钱扩展产业,先后开办了纺织机械厂、雨伞厂等小型企业。

只是,靠合法经营积累财富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自小的家境窘迫,让他早对金钱有了近乎执拗的渴望。

1980年代末期,赖昌星敏锐地发现,香港的经济腾飞让那里成为了富人的天堂。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移民香港,用之前积累的资本杀入房地产行业。

1991年,正值香港房地产市场低迷,许多人选择抛售房产。

赖昌星则敏锐地看准了低价抄底的机会,他大胆下注,将积蓄悉数投入房地产项目中。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十分独到,不到两年时间,房产价格翻倍,他赚得盆满钵满,资产迅速突破亿元大关。

此时的赖昌星已经尝到了高风险投资的甜头,他开始渴望更多。

而当合法途径再难以满足他胃口时,他的目光逐渐转向了一片灰色地带——大陆的走私贸易。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赖昌星首先在香港成立了远华国际有限公司,又在厦门设立了远华集团。

从此,他频繁往返于香港与厦门之间,利用港口城市的地缘优势,开始了他的“新事业”。

“地下关长”

他并非单枪匹马,而是凭借缜密的布局和金钱开道,打通了通往权力核心的道路。

他将香港和厦门作为自己走私计划的两大基地,远华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从香港进口货物,而厦门远华集团则负责将货物运至内陆。

如此设计,不仅规避了香港本地的法律,还在厦门营造了一个无法轻易查到的“进出口”假象。

另外,赖昌星能够在海关畅行无阻,背后是一张由金钱铺就的关系网。

无论是海关、边防,还是税务、港务,他在每个重要节点都安插了信任的心腹。

许多海关人员在受到贿赂后,专为远华提供便捷通道,甚至会在船只抵港前打电话提醒他:“这次的货物我们不查。”

如若遇到紧急情况,他们还能及时串通,调换货物、修改通关信息,使任何例行检查都变成一场“过场戏”。

正因为此,赖昌星得到了“地下关长”之名,风头甚至盖过了厦门真正的关长。

到了后来,他的走私船甚至无需办理手续,货物可以直接越过通关程序,迅速装卸,而负责检查的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赖昌星的走私物品并非单一的日常商品,而是覆盖了成品油、汽车、香烟、化工原料等高利润、高需求的产品。

尤其是在90年代,国内成品油的需求激增,赖昌星紧盯这一机遇。

从1996年至1998年,单是通过一家厦门东方公司,他就成功走私18万吨成品油。

此外,赖昌星还大批量走私豪华轿车,这些未经海关报税的车辆一到厦门,就会立即被送往内地,通过他的代理人分销给不同客户。

赖昌星的走私事业离不开庞大的“保护伞”。

为了讨好那些能够帮他打开走私之门的官员,他不仅送上厚重的红包,还投其所好。

有的官员喜好收藏字画,他便送上珍贵的墨宝;有的官员迷恋古董,他便从香港购置贵重的古玩供其把玩。

这些礼物不仅是“送”,更是“锁”,牢牢把这些官员困在他的钱网中,变成他事业的忠实维护者。

谁若试图干预他的“走私王国”,便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整个错综复杂的官场利益链。

这一链条,使得他的货物在厦门畅行无阻,也让他在极短时间内积累起了惊人的财富。

金钱、美女与针孔录像

厦门华光路的一栋七层小楼,在九十年代的纸醉金迷中,成为整个城市无法绕开的传说。

这就是赖昌星的“红楼”,外表看似普通,却是他的商业帝国的神秘心脏。

红楼的外观并不起眼,灰色的墙体,朴实无华的设计,但走进红楼内部,映入眼帘的却是令人炫目的豪华陈设。

一楼大厅高挂着“红运当头”四个鎏金大字,两旁的柱子镶嵌着从海外运来的大理石,散发着冷硬而昂贵的光泽。

二楼起,才是这栋小楼的核心所在:餐厅供应着进口的山珍海味,桑拿房、KTV、总统套房一应俱全,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奢侈的气息。

总统套房更是奢华到极致,内饰全部用进口材料打造,甚至连电话机都是由天然玉石雕刻而成。

红楼中不仅有顶级的美酒和美食,还有他精心挑选的“红颜知己”。

但赖昌星的精明在于,他不会让这些交易变得太过直接,他会以宴会的形式邀请官员光临红楼,在觥筹交错中慢慢打消对方的戒心。

当气氛恰到好处时,他的手下便安排美女巧妙入场。

这种量身定制的“腐蚀艺术”,让赖昌星在官场如鱼得水。

如果说美酒佳肴是赖昌星攻陷人心的诱饵,那么针孔录像则是他巩固权力的利器。

红楼内部几乎每一个房间都被安装了隐秘的摄像设备,无论是官员们醉酒后的谈话,还是与美女的私密接触,都会被完整记录下来。

这些录像带被悄悄存档,成为赖昌星手中一张张不可见光的底牌。

让人意外的是,与那些沉迷于红楼美色与奢靡生活的官员不同,赖昌星自己却表现出一种克制。

他经常出现在宴席上,但从不贪杯,面对给客人的鲍鱼等美食更是浅尝辄止,而宴会结束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他吃的是清粥。

这种与官员们形成鲜明对比的自律,既是他谋略的一部分,也是他长期生存于灰色地带的保护色。

他深知,过多参与这些荒淫的场面,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同样的把柄中。

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充满了算计:既要取悦他人,又要避免被人抓住漏洞。

红楼的存在,让赖昌星的走私事业如虎添翼,但对那些沉迷于享乐的官员来说,却成为难以挣脱的枷锁。

一旦他们在红楼留下了痕迹,就意味着必须为赖昌星效力,否则,这些记录便可能成为摧毁他们仕途的利刃。

但这座奢华的堡垒,终究敌不过法律的正义,一封举报信打破了赖昌星的平衡。

潜逃与终局的落幕

1999年4月,街头巷尾开始流传着关于远华集团的风言风语。

就在这时,一封长达七十四页的举报信,静悄悄地送到了中共中央的办公桌上。

赖昌星是个极其警觉的人,举报信送到北京的消息,他很快便得知了。

于是,在暗中协助下,赖昌星得以迅速离境,经香港辗转逃往加拿大。

刚到加拿大时,赖昌星认为自己可以在法律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的空间,于是很快向加拿大政府申请了难民身份,以避免被遣返。

但他低估了加拿大司法系统的严苛,加方在收到中国政府的引渡请求后,迅速展开调查,并逐渐对他的难民申请产生了怀疑。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赖昌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抗遣返的诉讼中。

他花费了数千万美元聘请律师团队,四处奔波,试图寻求庇护,但每当案件有稍微进展,他的希望便被新的调查结果扑灭。

他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担心自己随时会被遣返回国受审,同时,赖昌星的心理状态,也在逐渐崩溃中。

2011年,加拿大法院最终驳回了赖昌星的难民申请,判决他将被遣返回中国。

赖昌星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感,但真正面对这一刻时,他仍然感到彻骨的恐惧。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不停地向律师求助,甚至试图通过媒体向加拿大公众表达他的“无辜”,但这些努力如同石沉大海,毫无效果。

2011年7月22日,加拿大政府正式执行遣返决定。

抵达北京后,赖昌星被直接带往审判机关。

经过多日的审讯与调查,他所建立的庞大走私网络被一一揭开,涉案官员、保护伞、行贿金额等信息陆续曝光。

根据调查,赖昌星从1995年到1999年,走私获取利益高达530亿元,偷逃应缴税额共计人民币300亿元。

不止这些,他贿赂的金额也高达将近4000万。

最终,赖昌星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结语

远华走私案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犯罪案件之一,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

赖昌星用金钱和权力编织的腐败网,虽一时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与权力,却最终葬送了他的人生。

2011年,赖昌星被遣返回国,象征着这起震惊全国的远华走私案正式画上句号。

而他的结局也警示了无数人:利益与权力的双刃剑看似无坚不摧,实则暗藏毁灭的种子。

那些在红楼中迷失自我的贪官们,终究未能逃脱法治的制裁;而赖昌星从“红楼之王”沦为阶下囚,更让人们见识到正义的力量。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16日 关于《赖昌星回首十年逃亡路 考虑回国结束动荡生涯(2)》的报道

新华社 2011年7月23日 关于《厦门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赖昌星被遣返回国》的报道

15 阅读: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