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 - 20 迅速且顺利地服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美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长期称霸的空中格局,瞬间点燃了全球各国角逐第六代战机研发的激烈战火。当下,中、俄、美,乃至英、法等国,纷纷抛出各自的六代机研发计划,其中美国凭借技术优势一马当先,其技术验证机已然完成首飞。
然而,全球范围内,六代机究竟该是何种模样,至今尚无统一标准。从技术路径来看,呈现出多样化的探索方向:其一是第五代战机的强化版本。对于有人驾驶战机而言,要进一步深挖隐身性能潜力,以此抗衡愈发先进的红外侦查、太空侦查,以及米波反隐身雷达,同时在航程、速度与载弹量等关键指标上实现显著提升。
其二是人工智能无人战机。摆脱了人的生理限制,飞机机械性能有望实现质的飞跃。例如,无需顾虑人体 9 个 G 的过载承受极限,也不用考虑飞行员疲劳因素,反应速度、机动性、待机时长都能大幅改观。
其三是高超声速战斗机。高超声速导弹已然问世,这类武器不仅飞行高度高、速度快,机动性更是出类拔萃,近乎无法拦截。高超声速战斗机与之相比,唯一区别就在于前者可重复使用,而导弹是一次性的。
其四是小型空中武库机。五代机出于隐身考量,弹药内置,致使载弹量相较于三、四代战斗机锐减。在现有技术框架下,若要扩充六代机载弹量,规避五代机短板,把战机体型放大不失为一种思路。曾下马的 FB-22 隐身战斗轰炸机项目,就与武库机思路有相通之处。虽说战斗机不会达到战略轰炸机改装武库机那般庞大,但增重至 40 - 60 吨,变身超大型隐身战斗轰炸机,实现战轰一体功能,是具备可行性的。
其五是无人僚机指挥机。鉴于现阶段人工智能自主能力有限,空战完全脱离人的干预尚不现实。所以,六代机大概率依旧是有人机,但为强化作战效能、降低作战风险,可为其配备无人僚机,承担侦查、通讯、作战任务,必要时还能充当 “替死鬼”。如此一来,设计重点就不再局限于单架战斗机,而是围绕六代机为核心,构建有人机加无人机的空战体系。虽说五代机也能担起无人僚机指挥机角色,但六代机可针对这一功能专门优化,更侧重指挥控制,而非亲临一线作战。
展望我国未来的技术路径选择,从当前技术成熟度衡量,人工智能战机与高超声速战机在未来十年内实现难度较大。当然,要是能率先攻克难题,将二者融合,打造出人工智能与高超声速兼具的战机,无疑将成就全球最强六代机。而其余三条技术路线,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五代机加强版和无人僚机指挥机这两条路线,其实能够相互融合,与小型空中武库机路线融合也存在可能性,只是在航时、航程匹配上存在瑕疵。当下无人僚机普遍体型小、吨位轻,跟上长航程的小型空中武库机较为吃力,不过作为武库机的机载武器倒可以纳入考量。综合来看,较为现实的技术路径,在融入无人僚机技术路线的情况下,主要剩下两条:一是五代机加强版;二是小型空中武库机。
这两条路径各有优劣。小型空中武库机方案优势明显,能削减中程导弹对战役战术飞机机场的威胁,拦截各国重点发展的隐身战略轰炸机时更具底气,毕竟其航程远、武器射程远,后续搭载机载激光武器也更为便利,战轰一体的多用途性能十分突出。但该方案短板也不容忽视,登上航母困难重重,机动性与敏捷性欠佳,近战能力薄弱,大概率只能作为陆基战斗机使用,这意味着空军与海军的六代机不得不分道扬镳,采用不同技术路径。若选择五代机加强版方案,海空军的六代机则有望通用,减少一种型号的研制,能节省大笔资金,要知道,无论哪种六代机方案,都是烧钱的 “无底洞”。
中程导弹的崛起,极大压缩了战斗机在战术层面的发挥空间,各国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又拉高了空军对战斗机远程截击的需求。所以,不管是应对导弹威胁,还是契合截击需求,都指向一个共同方向 —— 六代机要有更大航程,而这往往伴随着更大的体型与更重的吨位。并且,要对五代机形成压倒性优势,关键还得在导弹数量与射程、雷达探测距离、电子战及隐身能力上做文章,这表明空战致胜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而达成这些目标,同样需要战机体型更大、吨位更重。
既然空战制胜规律未变,那么六代机采取第五代战斗机加强版融合无人僚机的方案就颇为契合,如此组合能避免在空中出现明显短板。一来,实现全频谱隐身,从容应对各类反隐身雷达的新进展,稳压五代机一头;二来,大幅拓展航程,抵御中导与轰炸机带来的威胁;三来,面对弹药携带量、探测能力、空中防御能力,甚至航程提升不足等问题,借助不同功能无人机组成空战编队即可化解;四来,六代机因高端化导致数量受限的难题,也能用数量可观的无人机弥补。
更强的隐身与更大的航程,让六代机外形倾向于大后掠角的无尾飞翼布局。不过,飞翼布局虽有气动效率高、隐身效果佳的优点,可操控性却是一大难题,机动性与敏捷性欠佳。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条途径:一是配备推力矢量发动机;二是安装可收放的尾翼、鸭翼。由此,便能洞悉成飞以歼 - 20 为基础的 “变形金刚” 六代机方案的精妙之处。该方案下,鸭翼与垂尾完全收起时,战机瞬间化身高速飞翼战斗机,巧妙兼顾大航程、高航速、全面隐身以及高机动性敏捷性等多元需求。
被视作中国早期六代机方案代表的 “暗剑” 无人机,同样采用了气动翼面可收放设计,契合高速飞行与高度隐身需求,只不过仅有鸭翼可收放,垂尾是倾斜固定的。值得一提的是,“暗剑” 并非单纯的无人机,而是一套有人机加无人机的空战系统。可见,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就锚定了六代机的基本架构 —— 有人机加无人机模式。成飞曝光的 “变形金刚” 六代机大概率是整个空战系统中的有人机。正如歼 20 总师杨伟在电视采访所言,中国六代机或许会像科幻片里的变形金刚,又或许是超脱想象、前所未有的全新机型。与之搭配的无人僚机,为控制成本、扩大数量,大概率不会是有人机布局的无人复刻版,而是类似美国的重新设计思路,细分出不同型号,承担有人机的外部雷达、电子战、通讯吊舱,外部油箱、弹仓等功能,还能充当挡箭牌与空中诱饵。
<span></span></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