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嘴侃教育
之前中考试题太难,一直都是“学的不考,考的试卷太难”,偏题、怪题、超纲题频现试卷。
老师为了提高成绩,不得不讲课本外的知识,家长也不得不让孩子到课外辅导机构补课。有人提意见,称书上讲的是如何蒸馒头,老师除了教蒸馒头,还得教包饺子,可考试的时候却让做满汉全席。
于是,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以学定考”,中考试卷中禁止出现偏题、怪题、超纲题。可这样的结果是,中考成绩高分遍地,区分度不大,这不,又有人开始抱怨了,说试题太容易了!
中考试题太难,有人抱怨;现在试卷容易了,人人都是高分,又有人不满意了!其实这不是“非左即右”的问题,要想搞懂这个问题,要知道其背后的深层逻辑。看了本文之后,或许你就不会再困惑了。
没有区分度的中考,人人高分!又有人焦虑了中考试题越来越容易,成绩越来越高,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个状态已经持续几年了,之所以今年这个问题提的人特别多,是政策的执行具有滞后性,今年全国都是这个状态。
2021年,在海淀考生16392人的情况下,400分(满分为660分)以下是1618人,超过630分的人仅有1007人。但是到了2022年,就发生了巨变,考生18655人的情况下,400分以下仅有655人,但630以上的考生,大幅增加到8587人。
2024年,海淀考生总人数为19735人,满分670分的情况下,海淀区超过660分的人有71人,超过57%的考生在600分以上,其他几个城区大同小异。比如,西城600分以上也超过57%,朝阳600分以上超过56%,东城最低也超过了50%。
海淀区只有945人低于400分,占比4.7%。其他各城区也是半斤八两。朝阳是663人,占比5.6%,西城是784人,占比6.5%,东城是243人,占比3.2%。
北京是这样,全国其他地区何尝不是如此。
2022年,北京已经在执行“以学定考”政策了,而其他地区,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大方向已定,这两年,已经和北京中考的情况差不多了。
这也是大家刷短视频时,发现好多考生今年的中考成绩特别好,原因就是试卷容易了。
中考试卷容易了,孩子成绩都非常高,可又有人不满意了。
有人认为,没有区分度的中考,就让中考失去了人才“选拔”的作用,这种几乎没有区分度的中考,初衷是淡化分数竞争,最后结果却适得其反,把分数计较极致化,无限放大了以考试分数录取制度的弊端,同时让这种选拔失真,失效。
孩子们要想上好中学,可能真的就差一分,于是优秀孩子也被迫加入刷题卷分数的大军,不得不分分计较,计较到极致,否则就考不上好中学。
有网友称,这不是减负,是加负担!
人人能考高分,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一直是“双轨制”教育同时进行,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另一方面是校外辅导机构。
而义务教育的特质是普惠性和强制性,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义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普惠性质的免费义务教育,在家庭经济支出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有人鼓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人不断以“中考分流”为噱头制度教育焦虑,无数家长为了让孩子通过教育提升“阶层”,开始了各种卷,让孩子参加完学校教育后,走出校门就被送进学科类辅导机构。
所有人都不让孩子参加学科辅导,结果是近一半学生考不上高中;
大家都让孩子参加学科辅导,除了花费不菲,结果仍是一样!不一样的是校外辅导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为什么要出台“双减”政策?
就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校园,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减少家庭教育支出。
为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全国推行“5+2”课后服务,以解决家长上下班和接送孩子冲突,以及没时间辅导孩子作业问题。
打击校外辅导机构的同时,让学校推出课后服务,就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校园,把长期以来的“双轨制”教育变成“单轨制”。这就是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谁的事谁负责,不让广大家长焦虑。
“双减”政策,第18条规定中有这样一句话: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
这就是告诉家长,不用再上辅导班了!孩子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以后考试比的是谁更认真,试卷容易了,书本上的知识学会就够了,不需要再大量的刷题,这难道不好吗?
以学定考,目的就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校园,谁的事谁负责!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减少家庭教育经济支出。好多家长出于思维惯性,还是无休止地给孩子报学科类辅导班,其实真的没有必要!那些称“中考人人高分,没有区分度后,中考失去了选拔意义”的人,真的怀疑他们是不是学科类辅导机构的托。
“以学定考”将会长期坚持下去,未来中考试题会越来越容易,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就可以,根本不需要再上辅导班了!家长们朋友们,当你知道了这背后的深层逻辑,你还有必要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