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的“东都”?从地理上来看看这个问题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8-30 14:35:06

看中国古代历史,我会发现早期的许多王朝都会将首都定于关中,例如西周定都于镐京、秦都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隋唐也定都于长安。而洛阳呢,在大多数时候担任着“东都”的角色,尤其是是西周、隋唐最为典型。那么,为什么洛阳能够长期担任东都的角色呢?

洛阳担任东都的时代,王朝的真正首都都在关中长安。关中地区,古代被称为四塞之国,这里四周都是绵延的大山,北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南有地势崎岖的秦巴山区,东有潼关、武关、黄河、华山作为要塞,基本上只有西面向青藏高原和西北敞开。在唐朝之前,青藏高原的民族尚未崛起,关中面临的威胁就主要是黄土高原一带的戎狄。一旦解决了戎狄的困扰,就能够将所有据守潼关,“独以一面制诸侯”。

关中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能够养活上百万的人口,不怕外界的封锁。况且,翻越秦巴山区,还能够得到巴蜀的物资;沟通河西走廊,还能够和西北的民族进行贸易。因此,关中是一个不怕封锁的地区。这里进可攻,退可守。

但关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一旦统一了黄河下游或者全国,那么形势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偏居于西北的关中地区无法实现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往往产生鞭长莫及的感觉。加上帝国统一后,大量的人口被迁徙到关中,关中人口保障,因而关中需要向全国调集粮食进行支援。这时候,就必须要在函谷关以东建设一个东都,给予某些首都的职能,一方面可以减轻关中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关东地区的辐射和控制。

这个东都,往往只能选择洛阳。在上古时代,广大的华北平原基本都是“黄泛区”,这黄河附近建立的诸侯国比较有,只有邢、卫等小国。加上华北平原面积大,一望无际,没有险要可守,因此在关东选择一个有险要的地方,那就只能选择洛阳。

洛阳,处于伊洛河一带,北有中条山、黄河作为天险,西有函谷关、嵩山作为屏障,南有伏牛山阻隔南方的荆楚势力。而中间是一个盆地,地势比较平坦,水源也充足。原来,洛阳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关中。另外,洛阳处于三门峡以东,这里航运条件比较好。关东的粮食可以通过海河、黄河、淮河三大水系运到洛阳存放。而长安则没有这一点优势,因为古代的三门峡一带的通航条件极差,运输成本极高。

因此,统一的王朝想要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全国,那就在洛阳驻扎军队,修建粮仓,建设城市。

西周初期,周武王灭商朝,想要管理黄河流域下游的广大地区,因而想在洛阳建设都城,实现“宅兹中国”。周武王去世后,关东爆发了“三监之乱”,被周公平定。周公意识到洛阳的重要性,于是定鼎洛邑,在洛邑建了东都,驻扎了军队。此后,周成王也迁到洛邑。洛邑在西周就成为了会见诸侯,统治东方的重镇。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隋朝。隋朝统一后,就开始了营建东都的工作。隋朝的战略,就是将南北运河建设到洛阳来,让洛阳成为了南北交通的枢纽,如此全国的粮食可以很快调集到洛阳,而洛阳的军队可以很快运输到边疆和南方。

既然洛阳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那为什么不直接将洛阳作为第一首都呢?主要原因是洛阳没有关中安全。洛阳毕竟处于中原腹地,虽然四周都有险要地形,但四周都有强敌。如果直接以洛阳为首都,那么首都面临的局势就更加危险。

因此,洛阳只适合作为东都,不适合作为首都,历史上将洛阳作为首都的大一统王朝只有东汉,东汉之所以以洛阳为首都,那是因为关中遭受大规模的破坏,无法建都了。

到了唐朝之后,由于西北的强敌崛起,关中后方已经不再安全。再加上关中生态环境破坏,人口承载力下降,关中也就是失去了定都的条件。关中无法作为首都,那洛阳自然也无法作为东都。因此,除了后唐的五代,以及北宋都抛弃了关中和洛阳,直接定都于开封。北宋时期,西北有西夏,关中和洛阳都不在安全,既然都不再安全,那就不如直接定都于更靠东的开封,因为开封是全国水运交通的咽喉,控制开封就能够控制财政。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