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和而不同——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恩怨人生

凡旋聊历史 2024-12-13 15:20:39

北京北海公园

道光十八年(1838),湖南籍士子曾国藩入京会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安徽庐州(今合肥)李文安与曾国藩同科进士,两人情投意合,成为至交好友。李文安二公子李鸿章少年聪慧,饱读经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应试落榜后,寄居于京城曾宅并受教于曾国藩。道光二十七年(1847),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同时授业曾国藩门下,攻读经世致用之学。李鸿章对曾国藩十分敬重,并一直以学生自居。两人亦师亦友,和而不同,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为大清王朝鞠躬尽瘁,共同演绎着一段精彩绝伦的恩怨人生,一起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像

一、金田起义,投笔从戎

咸丰元年(1851)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席卷而来。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尽管清廷从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与绿营围剿,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清廷无奈颁发奖励团练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时任兵部右侍郎曾国藩正在原籍为母亲守孝,他毅然前往长沙辅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领,建立了一支1千多人的地方团练——湘勇,并以湖南衡州为大本营进行操练,开启了其辉煌的军旅生涯。

衡阳(古衡州)——回雁峰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从武汉顺江而下占领了安庆。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鸿章投笔从戎,随从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出任安徽团练大臣,防剿太平军。咸丰五年(1855)十月,李鸿章率团练收复庐州,被清廷“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咸丰六年(1856)九月,李鸿章随军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咸丰七年(1857),父亲李文安病逝,李鸿章回家守制,结束了为时五年的团练生涯。而此时的曾国藩历经湘军初创时期的屡败屡战,坚韧不拔,砥砺前行,越挫越勇,先后收复了湖南湘潭、岳州,进军湖北,攻占了武昌及汉阳,湘军逐渐成为抗击太平军的主力。

青年时期的李鸿章

咸丰八年(1858)七月,曾国藩接咸丰帝谕出办浙江军务抵达南昌,筹划攻取安庆之策。当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于其兄李翰章处。李瀚章时任江西厘金局帮办,负责为湘军筹措军饷,得到曾国藩的器重。咸丰九年(1859)十二月,李鸿章赴江西建昌湘军大营拜见恩师曾国藩。曾国藩甚为高兴,邀其入幕襄助,负责起草文书。曾国藩对李鸿章寄托厚望,他曾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之处,将来建树非凡,或者青出于蓝亦未可知"。曾国藩的生性“懦缓”,而李鸿章的作风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鸿章在旁数言而决。

江西建昌(今抚州南城)——聚星塔

但曾国藩也深知,李鸿章自恃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曾国藩幕府有个规矩,清晨他将与幕僚一起吃早饭,顺便聊聊军机动态。而李鸿章却散漫慵懒,经常晚起迟到。有一次李鸿章装病偷懒,曾国藩干脆就让众幕僚等他一起开饭。在派人叫他起来后,曾国藩教训了一顿拂袖而去。从此,李鸿章懒习渐消。曾国藩的幕府大部是湖南人,李鸿章一个安徽人难免孤单。有一次闲聊时,湖南人当然说自己家乡好,李鸿章也说安徽好。这时曾国藩帐下名将彭玉麟忽然说了一句:“少荃每日晚睡懒起,想必皖地民风若此”。李鸿章本来就因睡懒觉这事没有面子,更何况还把偷懒安到所有安徽人头上,这就涉及到地域攻击了,李鸿章恼羞成怒。

彭玉麟像

正好彭玉麟的父亲曾在安徽当过官,彭玉麟虽然是湖南人,却是在安徽出生的。李鸿章立即反唇相讥:“雪琴(彭玉麟字)有所不知,安徽民风勤勉,然自令尊执掌数载,竟令做慵懒之态尔”。李鸿章如此侮辱彭玉麟父亲,他当然不干,遂用老拳。李鸿章也不含糊,奋起反击,一场大战立刻开始了。虽然彭玉麟又瘦又小,而李鸿章身材高大,但彭玉麟曾经初习拳脚,后来又逐队杀贼,交手后李鸿章没占到便宜。这两个被曾国藩称为“天下英雄,当数彭玉麟,李鸿章”的大佬,相扭扑地,难解难分,赢得众幕僚哄堂大笑。最后在曾国藩的吆喝声中才各自收手。

彭玉麟扇面——《墨梅》

二、祁门之争,师徒反目

咸丰十年(1860)五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咸丰帝急忙颁发上谕“曾国藩着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迅速驰往江苏,署理两江总督”。两江管辖江西、江苏、安徽和浙江,正是长毛盘踞与流窜之重点地区。作为两江总督其实就是与长毛作战的最高统帅。当时,曾国藩的四弟曾国荃正率领湘军主力攻打安庆。曾国藩决定将湘军大营立于祁门。祁门位于安徽境内,四面丛山环绕,山势陡峭,仅有一条官道与外界相连,东通休宁、徽州,西联景德镇。这虽然在政治上是高明的,既能策应安庆作战,又做出了进军苏浙的样子,以应付朝廷严命赴江苏的上谕。但在军事上却是十分危险的。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势险绝,形同釜底,实乃兵家所言之绝地。

安徽祁门——燕山

他向曾国藩进言:“恩师,恕门生直言。倘若长毛突发奇兵,围攻祁门,仅须三四千人,即可完全封断出路,则我祁门驻军将为瓮中之鳖,唯有束手被擒而已。依门生之见,莫若移师东流,那儿可进可退,攻守兼备,万无一失”!正在为安庆城久攻不下而烦恼的曾国藩勃然大怒,厉声斥之:“少荃,祁门地势险峻,任长毛千军万马,难攻我一土一石,怎会陷入敌手?如果你怕死于祁门,你尽可收拾行李离开,我决不拦你”。李鸿章万万想不到恩师竟会说出如此绝情的话。但他仍忍辱苦谏:“恩师!非门生贪生怕死,实祁门乃兵家绝地,即如死守,亦对两江战局毫无意义”!曾国藩愤然打断了他的话:“放肆!我意已决,你别费心了”。言毕,曾国藩即转身离去。李鸿章万般无奈,唯有凄然退下。

曾国藩书法

不久,太平军获悉湘军大营驻扎祁门,则四面出击,牵制驻守祁门附近的各处的湘军,再由侍王李世贤率军5万进攻徽州,直捣祁门。徽州乃是扼守祁门的险要城府。如果失守,祁门凶多吉少。徽州告急,曾国藩急忙下令平江勇统领李元度率军援救徽州府。而徽州绿营已五个月未发军饷,人心浮动。太平军收买绿营主将后,里应外合,任李元度率领平江勇奋力抵抗,亦回天乏力。接到,徽州失守的消息后,曾国藩的脸如死人般灰白,汗水涔涔而下。众幕僚面面相觑,惊慌失措。李鸿早知将有今日之患,已事先谋划了应对之策。曾国藩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一边率领拱卫祁门的不足三千人马扼守有利地形,背水一战;一边传檄驻守景德镇的左宗棠楚军和从安徽宁国府溃退的鲍超霆字营人马救援祁门。

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

历经三路人马的浴血奋战,终于打退了太平军的进攻,祁门之围得以破解。曾国藩为推卸自己的责任,决意弹劾李元度。李元度是湘军的元老之一,曾数度救过曾国藩的命,与众幕客关系较好。李鸿章献计破解祁门之围后,与曾国藩的关系一度缓和。他连夜拜访曾国藩为李元度求情。时值曾国藩刚刚斥退李元度,怒火未熄。他一见李鸿章就说:"少荃,你来得正好,给我拟一个弹劾李元度的奏折”。李鸿章鞠了一躬说:“恩师,依门生之见,李元度丢失徽州府,实属无奈,况李君向来以小心谨慎著称,恩师是不是……”曾国藩不等李鸿章说完就大声说道:“不要说了!李元度失守徽州府,使我祁门兵营险临大难,此罪难赦,倘不弹劾,军心难稳,情理不容”。

李元度像

李鸿章听后慷慨陈辞:“丢失徽州府,非李元度之过。再者李元度战功累累,数度有恩于您,倘恩师仅因一次过失,便斤斤计较,岂不令湘勇将领寒心”?。曾国藩冷笑几声后态度更为硬朗:“我只是问你,弹劾李元度的奏折,你写还是不写”?李鸿章咬了一下牙道:“恩师,恕门生无礼。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也较上劲了:“那好,不用你写。我自己写,弹劾李元度,势在必行”!李鸿章的心冷了。他本来对曾国藩固执驻兵祁门已是忧愤交加,现在曾国藩又如此不给面子,逐生去意。他慨然说道:“既然恩师如此固执,门生绝难接受,唯有告辞一途”。正在气头上的曾国藩大声说道:“是走是留,任你自便”!泪流满面的李鸿章“扑通”一声跪下,毕恭毕敬地磕了三个响头说:“门生别过恩师”,挥泪而去。

李鸿章手书

三、移师东流,重归于好

李鸿章离开祁门后,赴南昌见大哥李翰章,细述了自己在恩师曾国藩门下的种种遭遇。李瀚章听完后道:“当今天下,长毛横行。唯有曾国藩率领的湘勇才能与之抗衡。也正是如此,曾涤生夫子才深受圣上器重,被授以两江总督湘勇统帅之职。为今之计,除曾国藩外,无一人能助你成就大业。你与曾涤生夫子有师生之谊,他对你甚为器重。在他幕下效力,多则一年,少则半载,贤弟定有时来运转之机。至于你觉得他不好相处,一方面固然是他的固执;另一方面你也太过锋芒毕露。其实你们性格互补,可以相辅相成,是最易拢在一处的”。李鸿章听后轻轻点头,默然无语。

李瀚章像

李瀚章继续说:“没错,祁门乃是绝地,不是驻营之处。曾涤生夫子不立即移师东流,那是为了掩饰当初筹划未密,给自己保全面子。而你更不应该为区区李元度一事与恩师翻脸”。李翰章一提及祁门又触到了李鸿章的痛处。他说:“大哥,你既知祁门之危,理应修书一封,陈述利害,劝说曾涤生夫子立即撤离祁门才是”。李瀚章答道:“我当然会这样做的。但以曾夫子之执拗,怕难于劝动于他。二弟,你必须另找胡林翼相助。胡林翼与曾国藩是翰林院同僚,彼此年龄相仿,又是同乡,相交甚密。他不但可以劝曾夫子离开祁门,而且还会助你重返曾夫子幕府,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李鸿章不由瞪大了眼睛:“大哥,我怎么就没有想到他呢”!

胡林翼像

第二天一早,李鸿章离开南昌赶往胡林翼处。胡林翼一见李鸿章就说:“少荃,令师刚升任为两江总督,正是用人之际,你为什么会在这里”?李鸿章将祁门的危机及自己辞幕的过程说了一遍后,道:“晚生此来正是要请大人修书一封,劝恩师离开祁门,移师东流,迟则危矣”!胡林翼听后颇为赞许。他说:“难得你对恩师如此孝心,我会写信劝他离开祁门。但以你的雄才大略,我还是劝你速速回归湘军幕府辅佐曾夫子为佳,否则无人能助你成就不世功业”。李鸿章答道:“晚生聆听大人教诲。只不过担心恩师难以见谅”!胡林翼说:“少荃,你放心,曾夫子不是那样的人。你先回安徽老家,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曾夫子移师东流后,必定会发函邀你入幕”。李鸿章欣喜若狂,逐拜别了胡林翼,直奔安徽老家。

胡林翼书法扇面

不久,正与妻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李鸿章收到了曾国藩写来的邀请他重新入幕的信。在信中,曾国藩告诉他湘军大营已移师东流,并自责称“后悔莫状,每每于夜晚痛思既往之咎,固难对李元度,亦负少荃,难以自谅”。这封信令李鸿章激动不已。第二天,他辞别妻女,日夜兼程赶到东流。一见曾国藩后急忙下跪,双目之中饱含泪水,说:“门生年少轻狂,不知礼教,数度得罪恩师,恩师不计前嫌,令我愧疚万分”!曾国藩扶起爱徒说:“少荃,不要说这些了。勺子总会与锅沿相碰的。你我相处久了,难免有意见相左,何必放在心上呢”!当天晚上,师徒二人煮酒聊天,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重归于好。

李鸿章旧居

四、组建淮军,青云直上

咸丰十一年(1861)9月5日,湘军终于攻陷了安庆。安庆是当时长江以西离南京最近的省会,湘军攻占安庆后可顺江而下进攻南京,给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予以最后一击。此时,北京传来咸丰驾崩、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消息。9月25日,曾国藩将两江总督署迁入安庆城内。12月20日,慈禧太后下旨,命曾国藩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而太平军丢失安庆后,集中兵力接连攻克了浙江东西部的大片土地,直捣杭州,威逼上海,力图把苏浙变成支撑太平天国的战略基地。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又是江南财富的集中之地。太平军逼进,使上海的官绅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派人赴安庆请曾国藩调兵守沪,并答应每月给湘军白银十万两充作军饷。

慈禧太后

曾国藩决定由李鸿章招募安徽庐州一带的团练,组建淮军驰援上海。经曾国藩推荐,清廷升任李鸿章为二品江苏巡抚。同治元年(1862)2月,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检阅在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3月10日,李鸿章率领淮军共计13营约6千人乘船入沪。曾国藩亲自到码头为其送行。淮军一到上海,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打退了太平军的猛烈进攻,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李鸿章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从而产生“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淮军到沪未及一年,他“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将淮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官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上海豫园

同时,李鸿章利用上海雄厚的经济势力大力扩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千多人增至6、7万人,成为清军一支初具规模,装备精良的地方武装。在上海站稳脚跟后,李鸿章率领淮军于1863年和1864年先后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基本肃清了苏南地区的太平军,清廷赏李鸿章骑都尉世职。当时,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合围天京,久攻不下,清廷屡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助攻。同治三年(1864)五月十三日,李鸿章派炮队及二十七营会攻天京。七月二十一日,天京终于攻克。湘淮两军将帅均得加官进爵,曾国藩被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事后,曾国藩曾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

南京古城墙

五、师徒易位,湘军千古

太平天国失败后,中原地区的捻军又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曾国藩只好率领由大部淮军组成的湘淮联军北上。他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屯扎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由于当时捻军正值强势,作战快速多变,枯守堵御一时难以奏效,且曾国藩无法有效地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不得不于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初一,改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赴徐州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此时捻军已一分为二,赖文光、任柱等率东捻军仍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远才等则率西捻军进入陕西。

江苏徐州燕子楼

清廷下令李鸿章率领湘淮联军围剿东捻军,左宗棠率领湘楚联军对付西捻军。上任伊始,李鸿章下令由时任湖北巡抚的曾国荃带领所部6千名湘军为游击之师,与东捻军正面交锋;鲍超率领的湘军及刘铭传等人率领的淮军四面包围,分进合击。曾国荃仗着攻克天京城的余威,目空一切,轻敌冒进,率军进攻据守湖北钟祥臼口镇的捻军。捻军采用大开大合战术,以步兵配以精骑,精锐配以良器,一举打败湘军,曾国荃部全军覆灭,自己仅与十几个残部侥幸杀出重围。初战告负,李鸿章异常恼怒。他给曾国藩去信诉说曾国荃战败之事。曾国藩深知,自己的曾氏湘军集团已是日暮西山、穷途末路了。他急忙给曾国荃写信,嘱其引退,见好就收;又复信李鸿章,让他多为曾国荃美言。

曾国荃像

接到曾国藩的信后,心灰意冷的曾国荃找到李鸿章,请求引退,拱手交出了湘军的指挥权。急需一场胜利的李鸿章下令在湖北中部的京山尹隆河地区与捻军决战。由湘军悍将鲍超率军自西往东,淮军名将刘铭传率军自北而南,于同治六年(1867)正月十五日辰时发起进攻,力求歼灭捻军。正月十四日晚上,雪花飘扬,狂风肆虐。刘铭传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竟于卯时贪功先发,提前率军杀入捻军阵地,陷入捻军的层层包围之中。鲍超获知刘铭传部被围后,却以约定时间未到为由,就是不出兵相助。他想让刘铭传吃点苦头,受一些教训。辰时到后,鲍超才挥师杀入敌方阵地。东捻军由原来包围刘铭传部变成了受湘淮联军的里外夹击,仓促之间,抵挡不住,大败而逃。

淮军名将刘铭传

尹隆河之役是李鸿章上任之后剿捻之战的第一场胜利。在李鸿章的大营里,刘铭传与鲍超两人一左一右,怒目相向。李鸿章坐在中间,为他们评述功过。"刘将军,你不守约,提前出兵,可是有何变故”?李鸿章从心底为刘铭传的失败感到不满,但毕竟是自己的爱将,代表着淮军的荣誉和声威。而尹隆河之役倘若被代表湘军的鲍超争了头功,不但淮军上下不服,便是自己作为淮军统帅也脸上无光。所以,他有心为刘铭传开脱。刘铭传一口气讲完尹隆河之战的前因后果后,冷冷地看了一眼鲍超道:“大人,卑职以为,此战乃是鲍将军贻误战机,方致非但未能全歼捻匪,反而累及淮军死伤六七千人,望大人作主”。李鸿章不禁怒目圆睁:“鲍将军,你有何话说”?

刘铭传手书

鲍超朗声抗辩:“大人,卑职不能苟同。刘将军那边出兵,卑职这边并不知情,但闻杀声大作,却不知何故,唯恐有失,不敢提前出兵。约定时间一到,卑职就率军杀入敌阵,救刘将军出重围。有错吗?”“是吗?”李鸿章冷冷地反问:“你明知刘将军孤军奋战,却按兵不动,不肯相助,贻误战机。哼,若不是刘将军英勇奋战,淮军岂不是要全军覆灭”!说完,他挥了挥手说:“好了,你们下去吧”!踌躇片刻后,李鸿章决定拿鲍超开刀。一来严办鲍超不过得罪湘军,会令恩师曾国藩不满。但已有惩办曾国荃在先,不如一不作二不休,把湘军彻底挤垮;二来如果惩罚刘铭传,肯定会使淮军士气低落,发生内讧也不一定。毕竟这支淮军是自己的心血结晶,也是大清皇室的中流砥柱,万万不可让其功亏一篑。

湘军第一猛将——鲍超

当晚,鲍超来到曾国荃营帐,向他叙述了尹隆河之战的经过后,突然号啕大哭:“刘铭传不过是一个后起小辈,凭什么他在李鸿章面前大受赏识,而我却倍受冷落?不就是因为他是淮军的直系将领,而我是湘军的将领吗?大人,你可要救我啊!”曾国荃怒气冲冲地答道:“李鸿章是不会买我帐的,我给大哥写信,请他帮忙”。鲍超曾多次救过曾国藩的命,是湘军五虎上将之一。接信后,曾国藩急忙出面通融。在曾国藩同意将鲍超统制的湘军主力霆字营裁撤重整为淮军仁字营后,李鸿章才答应放过鲍超一马。至此,曾国藩及他创建的湘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治十一年(1872)3月20日曾国藩去世,他与李鸿章师徒之间的恩怨纠葛终于烟消云散!李鸿章撰写的挽联为: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长沙岳麓伏龙山——曾国藩墓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