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家家缺柴烧是真是假是不是抹黑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回忆历史,不是抹黑,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难忘的岁月】
万里山河壮丽 时事热点速评
(不跟风凑热闹,不人云亦云;不一样的视点,不诱导点赞)
公鸡声声啼,袅袅炊烟起。
人们扛着工具,走向田间劳作。
上个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生产队这一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沿续了近30年。
山东网友“笨刨”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那时候连做饭的柴火都缺,是实话,没有一点夸大,更不是抹黑》
这位网友在文章中回忆了当年在生产队时期,农村除了缺吃少穿,烧柴更是奇缺。
尤其到了雨季,一旦赶上连阴天,都有无柴可烧的烦恼。
那时候,在农村,也没有电气化,烧火做饭,全靠柴火,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柴火烧。
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为什么会被排到第一位,可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柴禾的重要程度。
在平原地区,农村烧柴主要是玉米高粱的秸秆,但分到农民家里很少,生产队要留做冬季牲畜饲料。而山区有护林员看守,不允许私自进山砍柴。
那个年代,学生放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做作业,而是去捡柴禾。
每天放学后,学生三五成群,背着花篓,拿着耙子去挠柴禾(树叶、杂草)
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有人说,为什么不买煤烧呢?
先不说有没有钱,那时的煤是凭票购买的。主要供给机关单位、市民户的,农业户很少有烧煤的。
那时的树趟子、山坡,被铁耙子一遍又一遍的挠,都漏了地皮。
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况,还是给那个时代抹黑呢?很多过来人纷纷评论:
“小时候放学回家!不是挖野菜就是拾柴草!没有闲着的时候!”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既缺粮食,也缺柴禾。”
“六七十年代的广大农民,缺衣少食,没钱,也没柴烧,一贫如洗,家徒四壁。”
“真实写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体会,生产队的庄稼秸秆都是按户分配,缺粮缺燃料是普遍现象!”
“我说句实话吧,我7O后,大概5、6岁吧,火柴也要到隔壁借几根,买了再还,火柴2分钱一盒,马路边的树叶,扫得比家里还要干净,借盐借油借米是常有的事,想想过去的日子心里好痛好心酸。”
“我是54年生人,有十年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当年没有柴烧,就是现实的存在,我们在南方种水稻,冬天床上铺的是稻草,阴天下雨没有柴烧的时候就去扯床上铺的稻草,烧火做饭,柴火的草非常不好烧,甚至于做饭的中途还要掏一次稻草灰。而且冬天,天越冷越刮风,外面越会有许多小孩子,捡拾因大风刮下来的干树枝当作烧火的柴火,不但是柴火不够烧火做饭用,甚至于粮食也不够吃,青黄不接的日子是有的,而且是很普遍的现象,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是有经历的人。!”
应该看到,有这些经历的人,如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了。
经历过那种艰苦、困难生活的磨难,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好年代,是多么的荣幸啊。
如今,我们的国家物资极大丰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即使你在农村,也绝不会再为烧柴发愁。
记住那个艰难的岁月,为的是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
回忆历史,不是抹黑,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您还记得那个难忘的岁月么?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
【北方视界】
聊聊家常里短 纵横时事热点
记录生活所见 体味百态人生
(注: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