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凝成的友谊”在利益面前同样脆弱,看1969年中朝对峙事件

爱吃凉历史 2024-09-28 04:41:03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向来宛若潮起潮落,没有永恒的友谊;哪怕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同样没有永远的敌意。

始终如一的,便是利益促成的关系,中朝之间便是如此。

唇齿相依,友谊是必然趋势

近些年,朝核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困扰也把朝鲜推向了舆论焦点,中朝之间在核问题上也有着一些分歧;那么,在西方舆论的干扰之下,两国关系如何能够巩固好、发展好,也是中国始终思考的话题。

从近代史角度来看,中朝关系牢不可破,本就是一种必然。

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打响了抗日战争,而隔江相望的朝鲜也同样遭遇着共同的敌人,金日成为了救亡图存,成立起了反日民族战线:祖国光复会。

金日成将光复会的根据地建立在了长白山,由此使得中朝的抗日队伍间有了交集。

在联合中国的抗日队伍进攻东宁、罗子沟等城镇时,双方的友谊越来越深,“金日成将军”的最初叫法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1936年初,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魏拯民回到东北,他向大家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和中共代表团的指示,不久后中共南满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整编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大名鼎鼎的杨靖宇当选军长兼政委。

金日成当时正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师长,两人的命运也紧密相连。

当杨靖宇部因日寇的围追堵截遭遇危急情况后,金日成第一时间向杨靖宇伸出了援助之手,还送来了一批军火;为了能吸引敌人的注意力,金日成本人更是率领一支小分队直接打入朝鲜国内腹地。

朝鲜不少士兵都在中国历练过游击战术,他们也能用十分灵活的方式将敌人搞得晕头转向。

日寇最招架不住这种方式,很快就被弄得首尾不能兼顾,后来杨靖宇还多次提到:“朝鲜的同志在临江、抚松一带发出的枪声,在扭转第一军困难局面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后来还多次肯定了朝鲜部队在突围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了支持东北抗战,金日成还将大量朝鲜干部派遣到杨靖宇的部队里。

当南牌子会议结束后,各部队都要转向新的作战地区,临别之际,杨靖宇与金日成还特意约定:“胜利之后再相会。”

遗憾的是,由于杨靖宇的牺牲,金日成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在中国的解放战争末期,又有5万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的朝鲜人回到朝鲜加入朝鲜人民军,这些能征善战的战士都成为朝鲜人民军的主力。

这也能看出,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与朝鲜的战士们都有着相似的奋斗目标。

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一年多后新中国成立,两国都是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两位主席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在外交关系方面,更是“同志加兄弟”。

短短2年后,美国便打着联合国的名义强势介入朝鲜半岛的战争,还将战火快速蔓延到中朝边界。

唇齿相依的背景也代表着新生的中国必须得考虑朝鲜的局势稳定,若是整个朝鲜半岛都落入了美国的控制之下,那么承载着中国工业未来的东北将直接暴露在美国的袭扰之下。

况且,当时美国已经在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施加压力了。

朝鲜顶多能收拾南朝鲜,但碰到美国这样强悍的对手,他们便显得极为无助了。

于是,朝鲜劳动党便找到了中国寻求帮助,毛主席本就时刻关注着半岛局势的动向,他也很清楚是时候出兵了。

在新中国自身条件还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方毅然决定派遣志愿军开赴朝鲜支援,抗美援朝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无数战士用生命换来了和平。

毛主席给出的话语更是铿锵有力: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由此告一段落,无数志愿军战士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其中就包括毛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

朝鲜人民也没有忘记中国军人的贡献,战场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最终成为几十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这也完全能够说明,中朝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

从这时开始,中朝两国的友谊不仅是两国交往的基础,更是流淌进两国人民心中的信念。

抗美援朝虽然击退了美国对朝鲜的侵略,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变本加厉地经济封锁朝鲜,长期封锁之下,朝鲜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关键时刻,又是中国伸出了援手。

中国是朝鲜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朝鲜九成的贸易都是来自中国。

若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就是捏住了朝鲜的经济命脉。

要知道,中国对朝鲜的帮助并非出自“兄弟义气”,而是唇齿相依关系下的一种必然,只有朝鲜和平稳定,才利于中国的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的,国家治理不能以情怀为主,还是需要看未来。

进入60年代后,中朝关系也曾出现过一段波折的时期。

“冰点”之后

中朝关系最先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是在1965年。

因为在这个时间点,苏联的勃列日涅夫重新审视了对朝政策,并向朝鲜重新提供援助。

朝鲜在接受了援助后日子明显好过了起来,从此他们就改变了对中国“一边倒”的立场,在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变化中保持起中立态度。

同年3月,苏联召开了一场有26个兄弟党会参加的“协商会议”,讨论如何援助越南的具体事宜。

中国对此表示公然反对,因为这代表着苏联正拿着越南问题和美国做买卖,当时朝鲜看到中国发声抵制,他们也跟着发声抵制,表明了要和中国“共进退”。

没想到短短一年之后越南的态度就变了,金日成表示要与日共一起抵制来自中国的压力。

后来《劳动新闻》的社论更是暗讽中国,说“中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兄弟党”,其实,这种没有依据的指责更是能够说明朝鲜已经彻底选择滑向苏联的那边了。

1967年,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更是逐步恶化,那年古巴驻朝鲜大使即将离任的时候,金日成还对他说了很多有的没的。

很多人都发现,从此时开始中国的报纸很少出现有关朝鲜的新闻内容,那年全年关于朝鲜的新闻报道一共只有13条,过去这个数字动辄都是几百,两国的关系已经出现严重滑坡。

朝鲜人民建军节的那天,中国也没有发去贺信,同样没有任何官方行动。

朝鲜那边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他们的主要报刊同样没怎么刊登中国的消息,就连毛主席的著作都渐渐从书架上消失,到这个时候,还颇有些“冷战”的感觉,谁都不搭理谁。

而到了1968年矛盾就开始激化了,中朝边界地带出现了“广播喇叭战”,中国的高音喇叭每天都要批评12个小时,一些愤怒的士兵认为朝鲜是白眼狼。

金日成后来表示:“有军队跨过了中朝边界,后来又撤退了。”

那段时期,中国一直关注着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变化,双方之间的矛盾也被中国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朝鲜方面也在尽量保持克制,不希望局势持续升温。

那年4月金日成接见了东德代表团,双方在谈到中国的时候,金日成表示:“现在朝鲜与中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朝鲜目前的处理方式上总体也是平静的,政治局中有些人建议我们攻击,但我反对这样做,毕竟没有什么好处。”

其实,这也并非朝鲜念及旧情,而是他们必须得考虑与中国翻脸的巨大后果。

在金日成的战略思考中,南朝鲜那边100多万士兵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本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若是再与中国结束同盟关系,那他们必将面临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同时期中国的安全压力源自苏、美,而朝鲜的安全压力则是源于他们采取独立自主的强硬军事路线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直到1969年左右,中朝在边境地带都有对峙情况的出现,只是因为双方都很克制,事情才没有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发展;更何况,当时的中国是已经拥有原子弹的。

中国的视角中,最大的威胁还是在北边。

于是,毛主席采取了向东北增兵的方式,让苏联与朝鲜都看到了中国的底线:若是轻举妄动,中国绝不手软。

以朝鲜的兵力、体量是不可能打赢中国的,而中国也丝毫不畏惧苏联。

虽然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但朝鲜的小动作还是不少,从1967年到1969年,朝鲜经常拦截中国的渔船、运输船,强行拖走渔具、检查中国人员。

1969年3月,苏联、越南、东欧等国家的外交使团中纷纷传出 :中朝之间已经出现了小规模边界冲突。

这件事在多年后也从金日成嘴里说出了,不过当时一些在延边的知识青年说:“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大量上海知识分子来到这里,被朝鲜人当成是军队了,因为大家都穿着统一发放的衣服。”

由于有着共同抗日、共同抗美、共同维护安全利益的历史,中朝关系终归是要回到正轨的。

自从崔庸健访华后,两国关系也迎来了迅速升温,当时正值1969年的国庆时期。

一年后,金日成秘密访华,他再度与毛主席相见,两人的聊天十分惬意、轻松,大家都对这几年恶化的关系提出了“自我批评”,金日成更是表示:“朝鲜没有及时向中国通报情况,造成了一些误会。”

第二次会面,两位领导人主要讨论的是国际斗争方面的问题,毛主席说:“帝国主义的危险仍然存在,革命是主要倾向。”

两人的话题很快又拉回了此前的抗美援朝,这句话也让金日成感慨万千,两位老朋友终于握手言和。

从1971年开始的5年,中国再度向朝鲜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承担了16个中大型项目,朝鲜再度宣传和突出中国对自己的重大作用,一切就又归于平静了。

参考资料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金日成与杨靖宇特殊的战友情 央视网破镜重圆:1965—1969年的中朝关系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