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才子高晓松的故事

白茶叶读书屋 2024-11-14 14:02:41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从神坛跌落,谁与他同行?

曾几何时高晓松就像一个行走的文艺符号。

他用"生活除了眼前的琐碎与艰辛,更有诗篇般的美好和无垠的远方"这句话,点燃了无数文艺青年的理想之火。

谁能想到这个被奉为"知识分子领袖"的偶像,如今却沦为众矢之的?

2021年当各大平台将其全面封杀,一切光环轰然倒塌。

是金子总会发光,还是泡沫终将破灭?

清华才子的另类人生

要说高晓松这个人,简直就是一出现在这世界上就在"赢在起跑线"。

1969年这个命带贵气的男娃,一出生就住进了清华园,身边都是满满的学霸气息。

说起他的家世那可是真正的学术豪门,听着就让人羡慕得不行。

父亲这边一个在清华当教授,学生见了都得毕恭毕敬地喊一声"老师好";另一个在建筑界叱咤风云,设计的建筑堪称一绝。

外公外婆这边更是了不得,外公可是实打实的深圳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外婆还参与了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工作,简直就是学术圈的"神仙眷侣"。

但是这个在别人眼中"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少年,却非要走一条跟家人截然不同的路子。

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当其他同学都在埋头敲代码的时候,这位主儿却爱上了玩乐队。

大二那年的事儿可把他妈气得不轻,这孩子居然组了个叫"青铜器乐队"的小乐队,还自己当起了主唱。

按他妈妈的话说就是:"咱家世世代代都是学者,你倒好跑去玩什么摇滚,这不是给祖宗丢脸吗?"

可高晓松压根儿就不在乎这些,一个转身就带着好哥们老狼买了张南下的火车票。

说是去海南闯荡,其实就是当了个四处漂泊的流浪歌手。

那段日子可不好过,经常被酒吧赶出来,连个落脚的地方都难找。

但就是在这种看似狼狈的日子里,他写出了那首让无数人都能哼上两句的《同桌的你》。

这首歌不仅道出了他跟一个厦门姑娘的青涩初恋,更是让他在音乐圈站稳了脚跟。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这个清华才子是真的有两把刷子,偏偏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傲慢与偏见的开始

写出《同桌的你》后,高晓松似乎尝到了走红的滋味,这下可让他更加自信了。

1992年他一个神来之笔,琢磨着要去闯电影圈。

虽说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没给他敞开,但这位"文艺青年"压根没沮丧,转手就开了家广告公司。

这一干还真让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说起来也是有点东西的。

但成了土豪的高晓松,性格上的小毛病却越来越明显了。

就说那会儿他把《同桌的你》的版权卖给制作人黄晓茂时,要价才800块钱简直是白菜价。

这事儿后来成了他和老狼闹掰的导火索,毕竟这首歌可是帮老狼火了一把。

更扎心的是他后来还在各种场合对老狼的音乐指手画脚,那架势跟个音乐界"太上皇"似的。

说起他的感情史,那可真是一部让人瞠目结舌的"爱情连续剧"。

先是对筠子说尽甜言蜜语,还帮人家出唱片、写歌曲,结果转眼就和沈欢闪婚了。

为了追沈欢这位主儿还干了件"狠事",直接在手臂上烫了三道烟疤,看得人直咋舌。

后来遇到阿朵又是一顿猛追,可没过多久就把人家晾在一边了。

最离谱的是36岁的他居然看上了17岁的徐珊珊,这年龄差都快赶上一代人了。

这段"爷孙恋"在当时可是引起不小的轰动,网友们都在感叹:"这也太任性了吧!"

而这种我行我素的性格,也为他日后的"翻车"埋下了伏笔。

这会儿的高晓松,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文艺圈的"教父",说话做事都带着一股子不可一世的劲儿。

自我毁灭的开始

高晓松的狂妄自大并没有止步于此,2011年后的他简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创办了《晓说》节目后,这位"文艺大佬"的知名度更是蹭蹭往上涨。

但成名带来的不是谦逊,反而让他的言论越发肆无忌惮。

在节目中他开始对历史指手画脚,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仿佛自己是个"历史学家"。

说到郑成功他居然一本正经地说人家是"矮个子",这不是在恶搞历史人物吗?

聊到明朝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说人家是个没文化的朝代,这话说的连历史课本都不答应。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居然说咱们的传统乐器都是"舶来品",这简直是在挑战国人的知识储备。

还有那个让网友们集体炸锅的"恒河论",说印度是个没有偷窃的乐土,结果没过几天就被现实啪啪打脸。

这些言论已经够让人无语的了,但高晓松似乎还嫌不够。

他居然在公开场合炫耀自己去过靖国神社,还美其名曰这是"值得尊重的地方"。

这话一出简直就像往火药桶里扔了根火柴,瞬间引爆了全网的怒火。

网友们纷纷开始翻他的"黑历史",那些以前被忽视的争议言论,也都被一一扒了出来。

有人说:"这哥们儿是不是飘了?以为自己是'知识界'的半壁江山了?"

也有人质疑:"十句话里面九句是真的,但那个最关键的假话才是他想表达的真实意图。"

面对这些质疑高晓松不但没有反省,反而摆出一副"我就是这样,爱咋咋地"的姿态。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成名的光环似乎已经彻底蒙蔽了他的双眼。

自负者的孤独终局

终于在2021年高晓松收到了他"口无遮拦"的账单。

各大平台像是商量好了似的,纷纷对他的节目和文章来了个"清零"行动。

连一向不轻易对个人表态的中国历史研究院都坐不住了,直接点名批评他的种种"历史谬论"。

昔日走到哪都是"座上宾"的高晓松,如今却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那些曾经被他的"诗和远方"打动的粉丝,纷纷转身离去。

"知识分子领袖"的光环被摔得粉碎,"文艺青年偶像"的招牌也被狠狠地撕了下来。

这位曾经的"文艺教父",如今只能在角落里独自舔舐伤口。

说起来还真是讽刺,当年那个写下"生活除了眼前的琐碎与艰辛,更有诗篇般的美好和无垠的远方"的才子,如今却把自己带到了一条看不到远方的死胡同。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骄兵必败"。

高晓松的悲剧与其说是外界的"围剿",不如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那些肆意妄为的言论,那些对历史的随意解读,那些不负责任的态度,都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故事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警示:无论你有多大的才华,有多高的成就一旦失去了对真相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终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深夜独处的时候,不知这位曾经的"才子"是否会扪心自问:那些"不可一世"的日子,真的值得吗?

也许这就是命运给予狂妄者最好的教训吧。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