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京旧影:清末时期的崇文门大街,数十年几乎没什么变化

醉薇聊历史 2024-07-13 13:25:08

崇文门是是元大都十一门之一,旧名文明门, 因城门内有哈达大王府而被民间俗称为哈德门。明朝北京城改建,元朝的十一座城门被改为九座;文明门得以保留,并改名为崇文门。

清朝的时候,仍沿用崇文门的名称。本组拍摄于清末的老照片,显现的是当年崇文门内大街的景象,洋人在图片注释中更喜欢采用“哈德门”这个名称。

1870年

1870年,站在崇文门城楼上北望崇文门大街,道路很宽,但能够行车的地方只有中间的一段路,两边的商铺建筑比较杂乱。

1892年

1892年在同样位置拍摄的照片,22年过去,上图出现在大街左侧的几座建筑还在,门前的道路上却多了几个大坑,因为刚刚下过雨的缘故,坑里满是积水。街道中段的位置建有一座高高的望火楼。

1900年

1900年站在崇文门城楼上看到的景象,距离上一张照片又过去八年时间,除了望火楼被拆除,街道的总体面貌几乎没有改变,仿佛时间停滞了一般。

1905年

这是1905年拍摄的崇文门内大街与东交民巷的丁字路交叉口附近景象,图中的建筑是1903年建成、由美国传教士经营的卫理公会医院,也称为霍普金斯纪念医院,是今天同仁医院的前身。

送葬队伍

沿着崇文门街道行进的送葬队伍,此时,浩浩荡荡的队伍正经过卫理公会医院门前。左边前景的木栅栏是德国的操练场。

大清邮政总局

大清邮政总局于1897年2月成立,最初设于总税务司署内,1905年迁到崇内大街小报房胡同7号。这张照片是1905年从街道对面的屋顶上拍摄的。

北京伦敦会

伦敦会全称伦敦传道会,属于基督新教教派公理宗。1863年,英国伦敦会在北京建立传道所,图为坐落在崇文门大街的伦敦会大楼,一共两层,中西合璧式的结构。

打地基

1906年,由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一所学校,名叫协和医学堂,专门教授中国学生,研究医理。这所学校是今天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图为工人们正在给学堂大楼打地基。

协和医学堂

新建成的协和医学堂大楼。北京协和医学堂最初计划招收数百名学生,然而开学之初,所收学生还不满百名,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对教会学校还采取观望态度造成的。

打球

留着长辫子,穿着长袍的学生正在医学堂主楼前的球场上打网球,因为是一所教会学校,学生们也得以接受一些西方的体育项目。

克林德碑

崇文门大街(今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的一座石牌坊,名克林德碑。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乘坐轿子前往总理衙门讨说法,在此遇到了巡逻的清军神机营,话不投机,盛气凌人的克林德首先开枪,遂被神机营队长恩海击毙。

碑前街市

1901年9月4日,专使醇亲王载沣赴德国,代表光绪皇帝向德国皇帝道歉,并按要求建造一座纪念石坊。1903年1月8日,克林德碑落成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建筑

克林德碑附近的建筑,有大量的民居,也有一些西洋建筑,临街商铺的天台上,搭建有精美的木栅栏,店铺前竖着电线杆。

换个角度

从另一个方向看克林德碑前的街道,有拉着人力车的车夫,也有骑着马的行人。中央马路边上埋着路灯,电线杆则埋在大街边上。

近景

克林德碑近景。当时这一段道路两边开有规整的排水阳沟,平日里,街道路面还算整洁。

雨后

当年的这条大街非常繁忙,车水马龙往来不断,到了雨天,大街很快被车马搅得一片狼藉,泥泞的路面让人望而却步。

移除

当年的克林德碑的竖立,是每个中国人的耻辱。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这座石碑被拆除移到中央公园内,并更名公理战胜牌坊。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