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官渡之战落幕之后,即便袁绍并未迅速离世,曹操想要达成统一北方的目标,仍旧是难以实现的!要知道,当时的局势有着诸多复杂因素,并非官渡之战的胜负就能完全决定曹操可以顺利统一北方呢。
甚至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即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可要是能多给予袁绍几年用以恢复元气的时间,那么袁绍仍旧有反败为胜、反过来去攻打曹操的机会。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没过多久袁绍便离世了。紧接着,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抢继承权,立马就展开了激烈的内斗。而曹操瞅准了袁绍这几个儿子间存在的矛盾,从中进行挑唆,促使他们陷入内战,曹操也正是借此良机,才得以顺利打过黄河去。
倘若袁绍在临死之际,能确定下一位合格的继承人,又或者他的那几个儿子可以摒弃嫌隙、团结一心,共同对抗外敌的话,即便对手是曹操,恐怕最终曹操也不见得就能完成北方的统一大业。
公元202年,差不多是官渡之战落下帷幕一年有余之时,袁绍的身体状况愈发不佳,病情逐渐加重起来。
袁绍膝下共有三个儿子,依次为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以及三子袁尚。在袁绍尚在人世之时,曾做出安排,让他这三个儿子,再算上其外甥高干,每人各去掌管一个州的地域事务。
袁绍将大儿子袁谭早早地安排到了青州,使其出任青州刺史一职。二儿子袁熙呢,被派往幽州,肩负起幽州刺史的重任。老三袁尚则留在袁绍身旁,担任冀州州牧。此外,袁绍的外甥高干也被委派到并州,担任并州刺史之职。
这样一来,袁绍的三个儿子每人都握有自身的势力,并且彼此间的实力差距并不显著。在他们当中,不存在哪一个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其他兄弟压制住,进而获取绝大多数袁家旧臣的认同。
按传统的总阀继承规则来讲,袁绍离世之后,理应由长子袁谭来继承其位置成为继承人。并且呢,袁谭自身是相当优秀的,在战斗力方面也并不逊色呢。
在袁绍刚开始将势力扩张至青州之际,其所能掌控的地域,仅仅是青州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罢了。而后,待袁谭抵达青州,局面才逐渐被打开,最终实现了对整个青州的把控。虽说在此期间,主要的战事皆是由袁绍一方主导开展,可局部所发生的诸多冲突,却都是由袁谭来负责应对处理的。
袁家的这位大公子,各方面的条件无疑是符合继承人要求的。就他而言,要是让其担当起继承人的角色,那显然是能够胜任的,不存在什么明显不合适的地方呢。
只是有个疑问,袁绍在临死之际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把身为老大的袁谭过继给他自己的哥哥,这一做法实在是让人有些费解。
如此一来,袁谭身为被过继出去的孩子,自然是丧失了继承袁绍衣钵的资格。
没人晓得,袁绍于临终之际,内心究竟作何想法。
接下来的情况是,既然老大已经被过继出去了,那么依照顺位继承制度来看,就该轮到老二袁熙来接手了。要知道,这个袁熙,正是甄宓的丈夫呢。
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排行老二的袁熙,最终竟然没能接上班。
关于其中的原因,在史书之上压根就未曾提及半个字。
据了解,早在很久以前,老二袁熙就被派遣到了北方的幽州,并且是独自前往。而他那位貌若天仙的夫人甄宓,却留在了邺城,也就是冀州这一带。此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这个袁熙老二基本没什么重要戏份,没怎么在诸多事宜中凸显出来。
如此一来,老大和老二均被跳过,那么剩下的就只有老三袁尚了,这样一来,袁尚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唯一的继承人。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袁绍临终之际,原本是打算立老大袁谭为继承人的。彼时在袁绍的老巢邺城,有一伙人对袁谭并不待见,这伙人以逄纪和审配为首。而袁绍临终前,他俩刚好就在袁绍身旁。于是,他们便篡改了袁绍的遗命,把原定的继承人老大袁谭,换成了和他们关系不错的老三。
总而言之,待到袁绍离世以后,在其诸子当中年龄最为幼小的老三袁尚,最终接过了权位,成为了统辖那四州之地的主人。
不过呢,由于袁绍在生前既未曾称帝,也不曾封王,如此一来,这个掌控着四州之地的所谓“四州之主”的名号,便显得极为尴尬了。
袁谭身为老大,却稀里糊涂地成了别人的儿子,往后还不许再管自己亲爹叫爹了,这事儿可把他给弄得越发郁闷了。
就这样,在老大与老三之间,自那以后便渐渐有了矛盾滋生出来。从这之后,二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像以往那般平顺和谐,矛盾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相处渐渐有了隔阂,以往的融洽状态也不复存在了。
而随后,袁家三兄弟的“败家历程”,是能够划分成五个阶段的。
老三成了接班人,这让身为老大的袁谭心里头哪能痛快,满是愤懑之情。不过好在呢,袁谭当下也还明白,得把大局放在首要位置。要知道,此刻那曹操正在黄河以南呢,眼睛就像恶狼一般盯着这边,随时都有举兵打过来的可能呐。
于是,在袁家三兄弟里最擅长打仗的袁谭,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站出来掌控局势了。他迅速率领着自己直属的军队,赶赴黄河北岸的黎阳进行驻守,就这样隔着黄河与曹操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在黎阳的对岸,矗立着著名的白马津。回溯两年前,关二爷于此地助力曹操,手刃颜良,成功解除了白马之围。彼时,袁绍集团可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然而,时光流转,短短两年过后,袁家因官渡一役的惨败,又逢袁绍离世,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只能被迫转攻为守了。
于是,这座黎阳城就此成为了袁家在对抗曹操时所处的最前沿地带。在双方的对峙局势下,它肩负起了袁家抵御曹操的重要使命,成为了双方争斗格局里袁家一方直面曹操势力的关键所在,是袁家对抗曹操这场博弈中的首当其冲之地。
自黎阳朝着北方进发,只需展开突袭,行程大概两百里上下,便能径直抵达袁家的政治中枢——邺城。沿途基本不存在可据守御敌的险要之处。如此一来,曹操一旦成功拿下黎阳,他麾下的骑兵即刻就能向邺城发起突袭行动。
然而,袁谭表现出的大度退让之举,并未获得自家三弟的认同。恰恰相反,老三袁尚对大哥袁谭始终心存忌惮。他老是忧心忡忡,害怕袁谭凭借手中的军队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又或者会与曹操暗中勾结,然后直接杀回邺城来对付自己。
接下来,老三袁尚为了将这些隐患彻底杜绝,于是着手做了两件事。
首先得说,袁尚压根就没给自家大哥多增派多少兵力。他就那么任凭老大袁尚只带着本部为数不多的一些士兵,去驻守在黎阳那个地方了,也没做更多兵力上的调配安排呢。
其次,袁尚安排自己的得力心腹逄纪前往黎阳助阵。说是去帮忙,可实际上呢,就是奔着监视自家老大去的,而且还打着小算盘,瞅着能不能寻得契机,把老大手里的兵权给夺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老大心里的愤怒那是没法形容的,可当下他又没办法跟自己的亲弟弟彻底闹掰,把脸皮给撕破喽。于是呢,老大袁谭就只能把满肚子的火气,一股脑儿地撒在逄纪身上啦。这不,逄纪刚过来没多久呢,就被袁谭给杀了。
逄纪一死,两兄弟间的矛盾便毫无悬念地彻底摆到了明面上,完全公开化了。然而,就在这两兄弟还没来得及彻底撕破脸、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时,南边的曹操已然率兵气势汹汹地打过来了。
当得知曹操已带兵北上的消息后,老三袁尚即便心中有诸多想法,也只得暂且将成见搁置一旁。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亲自率领兵马奔赴黎阳,与自己的兄长会合,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曹操大军的来袭。
面对曹操,袁家那哥俩着实差得远呢。这不,接下来双方交战时,他俩迅速就被曹操打败了,还折损了不少兵力。就这样一直坚守了数月,到了公元203年年初,曹操更是趁势鼓足劲头,一举跨过黄河,顺利拿下了黎阳。
到此,黎阳已然完全沦陷,再也不复以往的状况,它被彻底地从己方掌控之中丢失,宣告着这座地方已完全被对方所占据,曾经在这里的种种,也随着它的失守,而陷入了全新的局面当中。
随着黎阳的失守,袁家兄弟那堪称败家的历程,迅速步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被称作兄弟反目这一情况。也就是说,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出现了类似兄弟之间关系破裂、反目成仇的状况,这便是所指的第二阶段呈现出的特定情形,以“兄弟反目”来命名此阶段,正是因为其有着这样的典型特征呢。
黎阳失守后,袁家两兄弟别无他选,唯有一路朝北逃窜,往邺城方向退回。毕竟从黎阳至邺城的这一整段路程,压根不存在可据守的险要之处。如此情形下,他们也只能退回到邺城,进而在自家的政治核心之地,凭借着城池来与曹操展开一场正面交锋了。
曹操一方呢,经过一番艰难苦战,好不容易才成功攻破了黎阳。在这种情况下,如此难得的机会摆在眼前,他又怎会轻易放过呢,必然是要紧紧抓住,好好利用这个时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没过多久,曹操便率领着军队,一路长驱直入,径直来到了邺城的周边地带。紧接着,曹操一声令下,军队迅速行动起来,朝着邺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
话说回来,彼时的袁家好歹还是有些家底的。况且邺城作为袁家统治的核心之地,城墙高耸且厚实,想在短时间内攻克并非易事。曹操此番跨越黄河发动突袭,这已然犯了孤军深入的严重忌讳。要是没办法快速拿下邺城,一旦袁家其他方面的军队合围过来,那曹操可就处境堪忧了。
于是在这之后,曹操接纳了谋士郭嘉所提的建议。郭嘉指出,就当下而言,袁家兄弟间的内部矛盾已经极为严重!要是曹操此刻不给他们留些余地,继续强力进攻的话,他们反倒会齐心协力进行抵抗。可要是曹操能给他们一定空间,他们说不定很快就会陷入内斗之中。基于这样的情况,倒不如暂且退兵,先放任袁家兄弟内斗,之后再寻良机去攻打邺城。
很明显,曹操对郭嘉所提的这个建议是极为认可的。这不,攻城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呢,曹操便下达了撤兵的指令。
然而,就在撤兵之际,曹操并未将所有军队全部撤走,而是特意留了一部分军队屯驻在黄河北岸的黎阳。如此一来,黎阳便成为了曹操的一个根据地,凭借此地,往后他就能够随时对邺城发动迅猛的闪击战,并且可以在任何时候向袁家所占据的地盘发起攻势。
果如郭嘉所预判的那般,在曹操退兵之后,袁谭与袁尚这对兄弟迅速又站到了对立面,矛盾再度激化起来。
并且在这一回,双方均身处邺城,各自麾下皆有军队屯驻,背后同样有着为数不少的支持者。事已至此,双方之间的这场战争,已然到了避无可避的境地。
于是,在曹操撤兵没过多久的时候,老三袁尚并未给老大袁谭提供物资。就因为这点,袁谭一下子就发起疯来,直接带兵朝着袁尚发起了进攻。很快,双方就在邺城的城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最终,这场战争落下了帷幕,取得胜利的是老三,至此,这场战争以老三的获胜而宣告结束。
经过一番短暂的交手,老大这边损失惨重,不少人马折损其中。无奈之下,老大只得率领着为数不多的残部,朝着邺城的东北方向一路撤去,最终在沧州南皮县一带停了下来。
此地乃是袁绍当初刚刚逃窜至冀州,进而在此起兵征讨董卓的地方,可谓是他发家兴族的起始之所。
袁谭朝这个方向撤退是有其缘由的,很简单。在袁绍在世之时,袁谭负责掌管青州,青州便是他的势力范围。如此一来,在打了败仗之后,袁谭自然而然就想着要撤回到自己所掌管的青州去了。
然而,问题就在于,袁尚究竟会不会给予他这样的机会呢?这着实让人心中存疑,毕竟袁尚的态度和做法都未可知,能否让他拥有这个机会,实在是难以确定下来呢。
早在袁尚刚登上高位之时,便对青州展开了行动。彼时袁尚身为袁氏集团的首脑,轻而易举地就将袁谭在青州所打下的根基给搅乱了。
于是,在袁谭撤至南皮之后,他很快便察觉到了这样一个情况:诸多青州的太守以及地方官员,竟然直接发起叛乱,转而投向了老三袁尚那一方。
最终,袁谭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撤回到平原郡,在青州仅仅占据了一小部分地盘。紧接着,袁尚竟率领着主力部队气势汹汹地前来攻打,看那架势,眼瞅着就要把身为老大的袁谭给彻底灭掉了。
在至关重要的时刻,袁绍身边那位谋士郭图又开始出谋划策了。就是之前力劝袁绍尽快发动官渡之战的他,此次竟又有了新主意,那便是让袁谭去与曹操取得联系,然后和曹操联手一同去攻打自己的亲弟弟。
谁能想到呢,彼时的袁谭已然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最终居然实实在在地同意了这个方案呢!
随着袁谭做出引狼入室之举,与曹操携手合作,至此,这段堪称败家的历史进程便迈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被称作“邺城之战”。
当曹操得知袁谭有与自己联手的意向后,立刻就察觉到,眼下可不就是自己拿下河北的绝佳时机嘛,这个机会已然摆在了眼前。
就这样,曹操紧接着亲自率领军队,又一次从黎阳朝着北方进发,其军队的锋芒径直指向了邺城。
袁尚这边原本都快要把袁谭给消灭掉了。在得知自己的老巢被人偷袭的消息时,他肯定得回去救援。没过多久,身为老三的袁尚就迅速赶回了邺城,又接着坚守起来。而老大呢,趁着老三撤兵的这个时机,赶忙开始着手恢复自身的状况。
与此同时,出于报仇的目的,老大即刻对邺城北方的广袤区域展开迅猛袭扰。在老大这番袭扰行动的作用下,没过多久,冀州北方的那几个郡便悉数被老大收入囊中了。
曹操这边哪能允许袁谭趁机捡便宜呢。在战略预判得以实现,看到袁尚撤回到邺城后,曹操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撤走,又退回到了黎阳。并且,为彰显与袁谭这位“老大”的盟友关系,曹操还安排自己的小儿子曹整,迎娶了袁谭的女儿,如此双方结成了亲家。
需晓得,在往昔之时,曹操与袁绍原本是以平辈的身份相互交往的,他俩之间的关系那可是相当不错呢。但到了如今这般状况,曹操竟然和袁绍的儿子结成了亲家,这么一来,曹操可就相当于自降了一辈啦。
当然啦,跟地盘比起来的话,这些似乎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好像都算不得什么大事了呢。
随后,在曹操撤兵离去之后,老三面临的主要对手又变回了老大。没过多久,老三便又一次出动兵力,朝着老大所占据的平原郡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
老三出兵过后,曹操紧接着再次出兵,又朝着邺城发起进攻。此次曹操前来攻打,袁家老三没办法,只得舍弃老大那边,赶忙又回来救援邺城,以应对曹操此次的攻势。
然而,在这一回当中,曹操并未选择撤退。以往或许有过类似情况会撤兵的举动,可这一次却截然不同,曹操就那样稳稳地待在原地,全然没有要往后撤的意思,情况着实出乎众人的意料。
袁家遭遇了连续两次的袭扰,而且内部还发生了动乱,这一系列状况致使冀州与青州的局势全面陷入了极度糟糕的境地,完全呈现出一片糜烂之态。想当初袁绍积攒下的那份家底以及所拥有的名声,到如今都被他这两个儿子给折腾得所剩无几啦。
因而对曹操来讲,当下已然到了该进行决战的时刻了。
在这一回,曹操不再迂回,而是径直率领主力部队,朝着邺城发起了强有力的进攻。并且,当老三袁尚匆忙赶回来增援邺城之际,曹操更是巧妙布局,成功地施展了一手极为漂亮的围点打援之策。
最终,老三在与曹操的对抗中显得不堪一击,被曹操轻轻松松就给击败了,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向北逃窜,而后去投靠了老二。而邺城那边呢,同样没能逃脱被曹操轻易攻占的命运,就这样落入了曹操之手。
在这里额外提一句,回顾之前那场乱战,我们能够察觉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在整个乱战进行的过程里面,排行老二的那一方自始至终都未曾现身过。
在此期间,老二始终待在幽州那一带,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对于这场混战完全置身事外,压根就没有参与其中,两边都不帮衬,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待在幽州,未掺和进这场混乱的争斗里。
然而最终的情况却是,老二在这场战争当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波及,其惨状着实令人揪心,完全没想到老二会因为这场战争而陷入到如此糟糕的境地之中,结局实在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彼时,老二的媳妇还有三兄弟的母亲,这二人都滞留在了邺城。
甄宓,也就是老二的媳妇,她可是相当有名的。邺城被攻破的那会儿,甄宓就被曹操给俘虏了,之后曹操又把她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就这么着,老二啥事儿都还没来得及做呢,结果莫名其妙地,自己的媳妇就没了。
那么老二究竟该到哪儿去讨个说法呢?
邺城被攻破后,曹操在这场邺城之战中成功“渔翁得利”,至此,这场战役宣告结束。随后,与之相关的这段历史进程便迈入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攻灭袁谭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主要的行动便是针对袁谭展开攻势并将其消灭,从而推动局势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实现相关战略目标等,此阶段在整个进程中有着其特定的意义和影响。
曹操成功拿下邺城之后,袁谭这边总算是摆脱了来自自己弟弟的压力。紧接着,袁谭便迅速展开行动,其目的在于重新掌控青州,并且将冀州以北的地区也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然而,曹操又怎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呢?
就在邺城刚刚被攻克之际,曹操立马对老大袁谭提出指责,称袁谭违背了与其订立的盟约,还将老三袁尚的军队给吞并了。
当然啦,说到底这不过就是个由头罢了,曹操无非是想随便寻个借口,好去把老大袁谭给灭掉。
随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径直朝着南皮进发。待到公元205年正月的时候,曹操已然抵达南皮一带,并且在此处与袁谭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决战。
这一仗,袁谭打得那叫一个惨烈无比。他把手底下但凡能调用的军队,基本上全都给派到战场上了,就想着和曹操拼上这最后一回,做那背水一战的殊死较量呢。
即便处于这样的情况之下,袁谭最终仍旧未能逃脱失败的结局。
袁谭在这场战争中的结局是彻底覆灭,他本人先是被曹操俘获,而后惨遭杀害。随着袁谭的败亡,青州以及冀州全境自此皆被曹操收入囊中。
随着袁谭的离世,这场如同败家一般的纷争游戏,就此迈入了第五个阶段。
第五阶段,是被称作“诛灭袁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主要的行动和发展便是围绕着对袁氏进行诛灭来展开的,其核心指向明确,就是要达成诛灭袁氏这一目标,从而推动相关局势的进一步演变。
袁谭已然离世,如此一来,北方幽州的袁熙,还有那前去投奔袁熙的袁尚,自是也难以再逃脱厄运,绝无可能幸免于难了。
不得不承认,在这一场混战局面里,老二袁熙着实是最为倒霉的那一个!整个混战过程中,各种状况频出,其他人或许还能有几分周旋的余地,可袁熙却仿佛被厄运紧紧缠住,事事不顺,真可谓是倒霉到家了,实在是太悲催啦。
他始终老老实实守在幽州,未曾有过什么特别举动,一心照看着父亲传下的那份家业。没成想,在南边,他的哥哥与弟弟竟毫无预兆地就争斗起来了。而由于他俩这一番打斗,最终连他的媳妇都被别人给抢走了。
到了当下这个时候,袁谭已然兵败,袁尚也向北逃往了幽州。如此一来,幽州的南边就全然没了任何可作遮挡的屏障啦。在这般形势之下,袁熙也就只能挑起统领幽州的担子,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全力阻击来犯的曹操了。
然而袁熙怎么都没料到的是,在曹操成功拿下邺城许久之前,曹操就已然针对幽州这边,悄悄地展开了行动,暗中进行了相关的布局与动作,只是袁熙对此一直浑然不知罢了。
在曹操施展拉拢手段之后,幽州地区那几位手握实权的将领,无一例外都被其收买通融了。而这些将领呢,此刻皆处于观望态势,都在等着瞧袁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究竟会有怎样的发展走向。
在袁谭兵败之后,青州与冀州便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到了这般境地,袁家的处境可谓是岌岌可危,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它距离彻底灭亡已然是为期不远了。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并州的高干选择了直接向曹操投降。毕竟,高干仅仅是袁绍的外甥罢了,并非真正的袁氏家族成员。眼下袁家人已然陷入绝境、走投无路,他又何苦跟着一同走向覆灭呢,所以做出了投降之举。
总而言之,差不多就在袁谭丧命的同一个月里,曹操顺利拿下了冀州与青州。而在幽州那一方,手握实际权力的将领公然举兵造反;至于并州这个方向呢,高干直接带着整个并州归降了曹操。
直至此刻,袁家余下的那两兄弟,恐怕方才察觉到大哥的难能可贵之处吧。
在袁家大哥尚在人世之时,面对曹操,袁家还具备坚守的能力。然而,待其大哥离世后,整个北方四州的局势瞬间急转直下,几乎在眨眼之间就全面崩盘了,袁家也自此走向了衰败之路。
由于幽州那些手握实权的将领叛变,袁家硕果仅存的两兄弟,已然无法再于幽州坚守下去了。如此一来,接下来他们别无他法,只能选择逃往辽东,寄希望于能在辽东之地继续展开抵抗之举。
然而,即便到了这般时候,曹操依旧留有厉害的手段。他仅仅给当地太守公孙康送去一封信函。而公孙康经此也明白过来,自己实在没必要继续跟着袁家去赴死。于是最终,公孙康出其不意地直接对袁家两兄弟发动袭击并将其斩杀,而后把他们的首级送给了曹操。
到此为止,袁家算是被彻底击败,再无还手之力了,已然是被通盘剿灭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北方的四个州郡,也都尽数落入曹操的掌控之中,完全被曹操收入囊中。
通过这一过程能够看出,倘若袁家三兄弟能够齐心协力,牢牢守住北方四州的话,实际上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的。
然而最终的情况却是,老大与老三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内斗,这场内斗使得整个袁氏集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其发展态势急转直下,进而迅速走向了崩盘的结局,曾经的袁氏集团也由此彻底瓦解。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袁家最终走向灭亡的缘由实则是内斗。可以说,内斗成了袁家覆灭的关键因素,从这个层面去看,袁家的败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其内部争斗不休的状况。
就如同此刻的袁谭与袁尚这般情形一样,想当年,袁绍和袁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要是袁家能够更加团结的话,那东汉末年的天下,恐怕早就落入袁家之手啦!毕竟在当时那种局势下,袁家有着相当的势力和影响力,只可惜内部不够团结,不然的话,这天下大概率就会成为袁家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