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朝鲜战场上有一场战役,让赫赫威名的彭大将军灰头土脸、垂头丧气。
几十年后,当记者采访傅崇碧将军有关战役的具体情况时,老将军感慨地说道:“这是志愿军的生死之战,总指挥是彭德怀,但最先发现问题的是远在北京的毛主席。”
志愿军为何会面临灭顶之灾,又是如何转危为安的呢?
一、志得意满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战争前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可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下场,局势陡然发生转变。
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的同时,把触手伸向我国,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战机多次驶入我国领空,轰炸东北地区。
万般无奈之下,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几十万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抵达朝鲜。
当时,美国已经越过三八线,把战火反推到朝鲜境内,战事向有利于他们的一侧倾斜。
也因此,美军的气焰十分嚣张,他们料定“中国绝不会在此刻出兵”。
况且我军保密工作十分到位,美国方面也一直没收到我军进入朝鲜的情报。
直到两军在战场上首次接触,美国人才明白过来,猝不及防的他们吃了个哑巴亏。
前三次战役,志愿军以美军从未见过的打法,让美国人吃尽了苦头,我军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第四次战役,由美军主动发起,美军利用空军优势,空袭我军阵地,对我军造成很大伤亡。
我军只能利用夜战,抢修工事和桥梁,此战双方互有损失。
前四次战役,志愿军以少量兵力为大部队集结争取了时间,此战之后,我军在朝鲜战争共有第三、第九、第十九三个兵团共11个军33个师,加上朝鲜人民军的3个军团,兵力总数达到60万,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我军准备发起反攻,争夺战场的主动权。
彭德怀元帅对战争情况也比较乐观,认为只要第五次战役的打响,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三位兵团司令同样信心满满,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是出了名的“打仗不要命”,第九兵团宋时轮刚刚结束休整,摩拳擦掌,第十九兵团杨得志刚刚入朝作战,建功心切。
更令他们乐观的是,第三和第十九兵团已经换装了苏式武器,火力进一步增强。
可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却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他深知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能力不足,因此,他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建议: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万不可急于求成。
可“弓已拉满,箭已上弦”,不得不打。
彭德怀下达作战命令,第三兵团正面突击,第九兵团和第十九兵团分别在左右突破。
第五次战役就此拉开帷幕,彭德怀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只可惜,我们低估了美国这个对手。
二、陷入困境彭德怀作为久经战火考验的军事家,他决心打第五次战役还有着不得不打的考量。
他知道,敌人武器先进,运输能力远超己方,倘若给敌人稍微喘息的功夫,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和武器运过来,届时局面就会更加不利。
另一方面,他得到情报,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正准备复制“仁川登陆”计划,企图像对待朝鲜人民军那样把志愿军“拦腰截断”。
综合考虑之下,彭德怀还是决定打这一仗,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粉碎美国的登陆阴谋。
战役之初,我军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
志愿军第187师560团第2营2连战斗组组长刘光子,在雪马里地区以一己之力俘虏英军63人,让这个曾经受到英国国王接见的“皇家陆军双徽营”彻底风光不再。
随着战事的推进,彭德怀察觉到了异常。
战斗开打,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却高调接受日本媒体的采访,并表示:欢迎中国军队进攻。
敌人的撤退似乎也充满诡异,晚上大约撤退20公里,而这又刚刚好是志愿者夜间所能前进的路程,等到白天,我军虽然追上敌人,但同时也抵达敌人炮火覆盖的范围。
战事逐渐成焦灼态势,虽然我军攻击势头很猛,但总是达不到战斗目标。
不久之后,意外再次发生。
第八集团军的三个师突然对志愿军展开穿插,一支突击队来到物开里地区。
这个地方是我军的后勤补给站,储存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和战备物资,包括200万斤粮食,30斤食用油,40万套衣服,100万发炮弹,这些物资被美军焚烧殆尽。
经过和志愿军的几次较量,美军终于有了进步,这种穿插式的打法让身为“师父”的志愿军有些手足无措。
彭德怀依靠多年的战场经验,敏锐地察觉到战场形势已发生变化,我军即将陷入被动,行事果断的他立刻命令部队“层层阻击、有序后撤”。
可美军并不打算让志愿军顺利撤走,之前被追着打的美军三个主力师突然来个180度大转弯,反追着志愿军打,这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局面 。
此时,志愿军指挥部也乱作一团,彭德怀和众人商量后,决定一方面组织部队继续撤退,另一方面把情况汇报给北京方面。
就算彭德怀不汇报,战场的情报也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毛主席案头。
毛主席早已察觉到不寻常之处,我军开局虽然顺利,却始终没有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而且过分拉长战线,反而暴露了后勤不足的缺陷,被敌人趁机打了一波反穿插。
就在这个时候,彭德怀撤退的电报赶到了,毛主席稍一思索,就立马明白了美军的企图。
只见,他来到作战地图前,用手仔细寻找,最后手指停留在一个叫铁原的地方。
铁原此刻位于我军后方,前线的阵形已经混乱,敌人一旦攻陷铁原,再从铁原迂回攻击撤退路上的志愿军,那志愿军非得被“包饺子”。
形势万分危急,他立刻命人把情况电报给彭德怀,彭德怀收到后惊出一身冷汗。
他立刻询问:“哪支部队距离铁原最近?”
当属下告知是“第19兵团傅崇碧的第63军”时,彭德怀立刻命令:让傅崇碧率领63军即刻赶往铁原,修筑工事,不管来多少敌人,都必须坚守10天。
于是,大名鼎鼎的“铁原阻击战”就此拉开帷幕。
三、铁原阻击傅崇碧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然彭德怀没有在电报里明说,但他稍作思考就明白过来。
他立刻命令部队:结束休整,全速赶往铁原。
等赶到铁原,傅崇碧发现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铁原大部都是平原,有利于敌人的坦克冲锋,不利于我军阻击。
他命令部队挖掘战壕,而且是多梯次战壕,他明白多一层战壕,就多一份保障。
果然,到了晚上,我军刚挖掘好战壕,美军也赶到了这里。
来到铁原之前,美军以为计谋得逞,就等着拿下铁原重创志愿军,可他们根本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毛主席已经识破他们的阴谋。
两军刚一接触,美军的先头部队就被志愿军打得落花流水,美军指挥官范佛里特这才察觉阴谋败露。
可他并不害怕,他带来了美军四个主力师,1200门榴弹炮、500多辆坦克,只要强行攻下铁原,战斗还将会按照他预想的进行。
情况也确实如此,谁拿下铁原,谁就能主导这场战役,而我军一旦丢失铁原,整个志愿军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铁原阻击战正式开打,美军万炮齐发,炮弹好像雨点般落在我军阵地,好在我军准备充分,在战壕的猫耳洞中躲避,可以有效降低炮弹威胁。
但对于敌人的坦克,63军应对起来比较吃力,由于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一旦这些“铁王八”越过不太宽的战壕,我军就只能在它们前进道路上预设炸药包,有时候战士们来不及躲避,只能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
战争逐渐进入白热化,双方损失都很大,好在我指战员用顽强的毅力抵挡住了敌人前进的脚步。
恼羞成怒范佛里特决定孤注一掷,他下令将一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混合军派往铁原,据事后统计,这支混合派遣队由九个国家部队组成。
为了阻击敌人,傅崇碧也下了苦功,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他还是将部队分成两队,一队与敌周旋,一队则在我军身后继续挖掘战壕。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美军攻下一个战壕,就发现前面还有战壕,没完没了的战壕拖得他们很是疲惫。
当然,由于作战兵力不足,前线战士的损失更大了,面对部队上报的减员情况,傅崇碧严令:战士打完军官填上,军官打完我来填,就是打到只剩下一名战士,也要阻击敌人。
此刻63军面对的不只是兵力不足,随身携带的粮食吃完了,他们只能挖野菜充饥。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63军硬生生坚持了13天,超过彭德怀下达的“阻敌10天”的战斗任务。
最后,美军眼看攻不下铁原,难以达成对志愿军合围的作战目标,就主动撤出了战斗。
面对这个情况,李奇微感慨志愿军的作战意志:中国军队再次以空间换取了时间。
战后,彭德怀亲自看望铁原阻击战的英雄们,短短十几天,傅崇碧已瘦得皮包骨头,他哽咽地对众人说:“我彭德怀对不起你们,我要替祖国感谢你们。”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高层开始正视后勤不足的问题,为此,志愿军成立了专门的后勤司令部,也正是由于后勤补给能力的大大增强,才能在往后的战斗中抵挡美军再次越过三八线的企图,将战火始终维持在三八线附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由于铁原阻击战中的英勇表现,傅崇碧回国后,毛主席任命他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可以说把党中央的安全工作交到他的手中,毛主席对他的信任非同一般。
63军也因铁原阻击战获得“英雄铁军”的美誉,书写了军史上的辉煌。
本文由“璟言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