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执着,沙俄历史上的战争之最

理想吕 2024-09-23 03:40:34

前言

从历史与国家的角度,沙俄与俄国这两个词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沙俄一般指‌俄罗斯帝国,也叫沙皇俄国或帝俄,是1613年至1917年间的俄罗斯国家,由‌罗曼诺夫王朝统治,这个王朝的第一代沙皇是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大家根本不熟悉。

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甚至崇敬的是第五代沙皇即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也就是彼得一世或者彼得大帝;末代沙皇则是尼古拉二世,1917年宣布退位后于次年7月和其他皇室主要成员一起被处决。

作为统治俄罗斯地区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封建农奴制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其实是古代俄罗斯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在其30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由东欧一个闭塞贫困的小国,一步步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与亚洲的世界领土第一大国,并且还顺便部分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扩张史、扩张史的核心就是一场绵延300年的战争史。

(一)最漫长的战争

俄土战争的主角分别是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这场二百年战争的时间跨度,其实有两种算法:

第一种是从1676年第一次俄土战争爆发算起,到1878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共计202年,一共十场战争,平均每二十年爆发一次。

第二种是从1676年第一次俄土战争爆发算起,到1921年苏联与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政府签署《苏土友好条约》为止,共计245年,一共十二场战争。其中第十二场战争发生在俄国境内,即在一战中获得最终胜利的协约国英、法、美等联合土耳其、日本等势力,于1917年末派出军队,以帮助白俄(也叫白军)复辟沙皇俄国为名,武力干涉当时的俄国内战。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叫奥斯曼帝国,从1299年建立到1923年灭亡,绵延620多年,是一个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为其创立者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阶层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

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国力日趋强盛;进入17世纪后在领土扩张方面达到顶峰;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趋于没落,最终在一百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所以从1918年起,被协约国用了数年逐渐瓜分解体——时间长是因为协约国内部由于分赃而吵吵闹闹。

到了1922年11月,土耳其的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于当年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次年即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此后,原来留在土耳其的部分奥斯曼皇室也全被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被驱逐出境,直到51年后的197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可以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俄土战争的时间跨度虽然很长,但两个核心一直非常清晰:争夺黑海航运贸易权和黑海沿岸的土地;增强自身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甚至控制权。

二百多年的漫长战争中,沙俄越打越强,顺便还补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课;奥斯曼帝国则越打越弱,输掉了其中多场战争、土地和一系利益。不过最终结果却非常有戏剧性,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帝国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而崩溃,前者比后者还提前一年剧终,即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而一战是在1918年11月宣告结束的。

(二)最可惜的战争

对于沙皇俄国来说,最可惜的当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之初,沙俄站对了阵营即最后的胜利者协约国集团;但自己却在1917年2月即一战结束的前20个月意外崩盘了。新建立的苏俄在1918年3月3日,撇开协约国阵营向同盟国阵营的德意志帝国单独媾和,签下了一个不平等的停战条约,史称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叫《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这份和约由十四条正文、五个附件、七项补充条约组成,尺度之大让人不敢想象这是对领土极度痴迷的沙俄签订的,比如:

(1)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2)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3)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4)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5)俄国付给德意志帝国6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

这份苛刻的和约不仅使苏俄丧失约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五千万居民,而且还失去了附着在那些土地上的巨额经济资产,比如占当时全俄90%左右的煤炭开采量、73%左右的铁矿石开采量、近35%的铁路总里程。

当然,这份和约的另一方即德意志帝国,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从天而降的意外惊喜,要知道,当然沙俄在一战中虽然损失惨重但打得还不错,而且1917年初的德意志帝国及同盟国阵营,已经露出败相,尤其是1916年夏季的布鲁西洛夫攻势之后。

这场战役从1916年6月4日持续到9月20日共约108天的时间,协约国以沙俄为主力,对阵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联军,俄军伤亡约50万人,奥军损失约150万人(其中约40万人被俘)、德军损失约35万人,所以被称为世界上单次死伤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

【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家人】

战役指挥者、俄国陆军上将布鲁西洛夫凭此跻身世界名将行列,不过却顺便毁了三个帝国和三家皇室: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1917年2月主动退位、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11月主动退位、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1919年4月被废黜皇位。

【末代德皇威廉二世】

反观协约国阵营,在1917年沙皇下台并且退出一战后,让协约国的英国和法国极为惊慌和愤怒,尤其是法国,可以用七窍生烟来形容,因为从1904年日俄战争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向法国借了大量的资金作为战争经费,这下全泡汤了。

【末代奥皇卡尔一世】

(三)最惨痛的战争

从1917年11月到1922年12月,俄国境内爆发了持续五年的内战,一方是以复辟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专制的白俄势力,并且由英国、法国等一战协约国出兵支持;另一方则是新生的苏俄,那时还没有成立苏联。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叫做苏俄内战、苏俄国内战争或者对苏干涉战争,后来的苏联则称它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战争双方各自拥有超过300万人的军队,其中白俄军队中包含了70多万的协约国干涉军。战争以苏俄获胜结束,但伤亡的惨痛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与沙皇俄国有关的任何一场战争:苏俄军队损失约190多万、白俄军队损失至少在170万以上、平民死亡超过900万(不含失踪、受伤、残疾等)。

至于白俄为什么会战败,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

白俄军队原本就是以沙皇俄国时期的贵族军官、久经沙场的旧军队为主,但却只是一支一次性的军队,兵员有效补充这一点根本做不到,每打一仗即使是胜仗就会被削弱一分,胜利越多则损失越多、实力越弱,远不如对手的潜在兵员数量和补充速度。

在军事指挥和军官能力上本来占优势的白俄,其实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目的也是五花八门。尽管表面上是以高尔察克、邓尼金等代表人物为首,以恢复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专制为大旗,但其实很多有军事实力的派系都有自己的私心算计。比如有忠于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武装力量、有趁着混乱想借机恢复故国的武装力量、有借战争来换取金钱和回家机会的武装力量,甚至还有不少想发战争财、习惯于打家劫舍的武装力量。

在沙皇俄国的历史中,大家熟悉的彼得大帝以及四位女皇即‌叶卡捷琳娜一世、‌安娜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他(她)在位期间,要么正在继续原来的战争,要么正在筹划或者进行新的战争,只有领土和战争才是沙皇俄国永恒的主题和前行的动力——包括两次工业革命,也都是与军事、军工直接关联才能够在当时的沙俄推行一部分,否则根本不会主动对工业革命的成果进行模仿和引进。

结语

回顾历史,沙皇俄国的作战特点非常显著。如果与领土扩张尤其是获得新的出海口有关,别说战争会进行十年八年,就是一百年两百年,沙皇俄国也会进行到底,直到拿到称心如意的战利品或者自己彻底崩盘为止,这种为了领土和出海口可以发动百年战争的个性国家,在地球上真的找不出第二个。

另外,从17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近三百年的时间内沙皇俄国大致参与(有些是发动)了二百多场战争,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出众,胜率最多算是各半,甚至出现过武器装备与对手存在代差的恶劣情况,所以获胜中的惨胜次数很多,比如主动让出莫斯科给敌人暂时占领,在沙俄历史就出现过多次。

沙皇俄国能够得取部分战争的胜利,全以土地广袤及气候寒冷、人口相对众多及牺牲精神强大为基础,面对欧洲列强往往会有一些效果,但如果是具有类似特点的对手就未必奏效了,比如日俄战争中的对手同样在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方面不占优势,但却胜在同样甚至更加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任何后果。至于再后来的诺门坎战役、攻克柏林、歼灭关东军等等,这些与沙皇俄国这个历史名词早就没有关系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