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代八贤王:历史迷雾中的真实身份

樵耕诗话词有谈 2024-09-20 13:23:19

宋代的"八贤王"是谁?

杨家将故事里的"八贤王"原型之谜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统治者石敬瑭,为了自己能够做皇帝,就把北方边境的幽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北辽政权。这样一来,长城沿线的险要屏障,就全被北辽占据了。辽兵可以任意地深入华北平原,进行侵扰和掠夺。

杨家将的故事,讲的是北宋大将杨业(又叫杨继业)和他的子孙们抗击辽兵入侵的英勇斗争事迹。这些故事,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800多年了。

传说中的杨老令公杨业,原来是北汉的大将,北汉政权被宋朝平定以后,他就做了北宋的将军。这时候,他已经50多岁了。宋太宗赵匡义知道杨业熟悉北方边疆的情况,就让他担任代州(今天的山西省代县)刺史,守卫宋朝的北万边境。因为他英勇善战,所以人们管他叫"杨无敌"。

公元980年3月,辽国出动10万大军进犯雁门关。雁门关是代州北部的重要门户,如果雁门关失守,代州也就难保了。镇守代州的杨业手下只有几千名骑兵,不能跟10万辽兵硬拼。他带领几百名骑兵,从小路绕到雁门关的北面。敌人没想到从背后杀来了宋朝的军队,也不知道这支军队到底有多少人马,吓得四处逃窜。结果,杨业杀死了辽国驸马萧多罗,活捉了辽将李重海,打退了辽军的进攻,取得了胜利。捷报传到京城,宋太宗非常高兴,给杨业升了官。这样一来,杨家将的威名就越来越高了。

防守边境的主将潘美特别妒忌杨业,不断上书宋太宗说杨业的坏话。宋太宗却把潘美的奏章封起来送给杨业,表示对他的信任。

公元982年,辽圣宗即位当了皇帝,当时只有12岁。宋太宗看到辽圣宗年幼,认为这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好机会,决心出兵收复失地。他亲自统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辽国。东路由大将曹彬带领主力部队,向幽州进发;中路由田重进率军,攻取河北西北部和山西东北部地区;西路由潘美带领一支军队,攻取山西北部地区。然后三路大军会合,一举收复幽州。杨业在西路军中,做潘美的副将。他们一路上英勇作战,很快打下了寰、朔、应、云四个州,收复了山西西北部的大片失地。

就在西路军捷报频传的时候,东路军却在涿州打了败仗。宋太宗见主力部队失利,急忙下令退兵。潘美、杨业只好又退回到代州。没过多久,应州的宋军逃跑了,敌人又乘胜打进了寰州,形势非常紧张。

这时候,宋太宗又下令把寰、朔、应、云四州的老百姓迁到内地,要潘美、杨业的部队负责掩护。可是,当时寰州和应州已经被辽兵占领,剩下的云州远在敌人的背后,朔州也近在敌人身旁,要疏散那里的老百姓非常困难。

面对10万精锐辽兵,杨业凭着多年对辽作战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稳妥的作战方案。他说:"敌人的实力很强,应当暂时避开其锋芒,不能硬打。我们先假装攻打应州,敌人一定会派大军前来迎战。我们派人秘密跟云、朔两州的守将约好日期,要他们利用这个时机,带领老百姓往南走。我们派3000弓箭手和骑兵在中路接应,老百姓就可以安全撤退了。"他刚说完,监军王先反对说:"我们有几万精兵,为什么这么胆小害怕!应该走雁门关北面的大路,向朔州开进,然后攻打寰州。杨将军向来号称'杨无敌',如今看到敌兵就停止不前,不肯打仗,难道你有别的想法吗?"

杨业听了王佚的冷嘲热讽,气愤地说:"我杨业并不怕死,只因为时机对我军不利,不愿意让士兵去白白送死,监军大人既然这样责怪我,我遵命领兵前去就是了。"

潘美明知这样出兵凶多吉少,可他早就妒忌杨业的才能,所以也就没加阻拦。杨业在带领军队出发的时候,对主将潘美说:"这次出兵,一定不利,希望你们在陈家谷接应我们。"说完,便带领人马直奔朔州。他的儿子杨延玉和岳州刺史王贵也跟他一起出征。

辽军听说杨业来了,就出动大批军队把宋军团团包围起来。杨业父子和他的部下,虽然英勇善战,毕竟寡不敌众。他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只剩下100多人,好不容易才冲出重围,边战边走,向陈家谷退却,指望着潘美派兵来接应。

哪知道潘美早就带兵离开了陈家谷。原来他跟王先得不到杨业的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被杨业打败了。他们怕杨业独自立了大功,就一心想去抢功,急忙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往前赶。他们听说杨业打了败仗以后,又慌忙地向后逃跑,再也顾不上接应杨业了。

杨业带着100多人,转战到陈家谷的时候,连宋军的人影也没看到。只好带领将士继续跟敌人作战。杨延玉和老将王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杨业身负重伤被俘后,坚贞不屈,绝食了3天,最后壮烈殉国。

杨业父子牺牲后,杨业的妻子向朝廷提出控诉,宋太宗只得降了潘美的官职,把监军王先革职查办,并且授予杨业的6个儿子不同的官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杨延朗(后来改名叫杨延昭),他就是传说中的"杨六郎"。

杨延昭镇守边关20多年,多次打败辽军的侵扰,保卫了北宋的边境。有一次,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深入到黄河北岸。杨延昭建议朝廷趁机出兵,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决心,杨延昭的建议也就没有被采纳。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一个边防名将,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将,抗击西夏的侵扰。他也提出过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但宋朝统治者仍没有采纳。

杨家将祖孙三代英勇抗辽,为保卫宋朝做出了贡献。人们非常怀念和敬佩这些反抗外族侵略、保卫边疆的英雄,因此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中叶就流传开了。到了元代,民间艺人就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了。到了明朝,杨家将的故事就以小说的形式出现了。它使杨家将的故事更加完整,不仅有杨业和他七个儿子的英雄事迹,而且出现了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等人物,还塑造了杨门女将等女英雄。

小说的出现,又为戏曲提供了素材。到了明、清两代,舞台上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剧目越来越多,据记载,光清朝的杨家将戏就有360多部。

有趣的是,在这些戏曲中,堂堂有一位被称为"八贤王"的人物。他有着特殊的身份,而且相貌堂堂、正义凛然,往往在杨家将跟奸臣的矛盾冲突激烈而皇帝又偏袒奸臣的危急时刻,"八贤王"便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就连皇帝.也怕他三分,于是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奸臣的阴谋又落空了。他虽然是戏中的一个配角,但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历史上有"八贤王"这个人物吗?

一般学者都认为,历史上确实有"八贤王"这个人,但他究竟是谁,又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八贤王"名叫赵德芳,据《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就叫赵德芳。"八贤王"很可能就是这个秦王德芳。但这个人在23岁的时候就病死了,那时候杨业还活在世上,杨延昭还不是边关的统帅,这个秦王根本不可能跟杨家将的故事有关。

也有人认为,这位"八贤王"可能是宋太祖的第二个儿子德昭。据记载,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德秀、三儿子德林没到成年就死了。宋太祖死后,应该由德昭继位。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却当了皇帝,朝中的不少大臣都为赵德昭抱不平。宋太宗赵光义夺取皇位之后,便处死了赵德昭。但无论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都没有被封为"八贤王"。

这个"八贤王"到底是谁呢?难道完全是剧作家们虚构的人物吗?

0 阅读:157
评论列表
  • 2024-10-08 02:08

    虚构,原型是赵德昭,德昭曾经为士兵抚恤发声,后被赵二恐吓 处死...... 所以啊赵二是个篡位又能力一般的皇帝,硬是把宋朝正常发展壮大的进程掰歪了,也是他肆意打击异己、加大削弱武将、抬高支持自己的文官的开始,为的是能坐稳位子,因为赵大的几个儿子、嫡系部队、一部分嫡系文武官员存在,所以他怕政变,只能不择手段,但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北宋,尤其是军事上和武将的部分权力,也造成后来的继位者更有样学样 扭曲...... 我怀疑明朝深受其影响,皇帝一个不如一个,无嗣、旁系上位、皇权越来越弱化、为了权柄重新利用宦官集团、文官权力、势力无限壮大。什么修道炼丹玩豹房做木匠其实就是皇权进一步削弱、限制的现象,但重新掌握大权后并没有改革体制是一败笔。

    家富 回复:
    赵德昭不是武圣人余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