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称他们正在吸取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导弹部队利用诱饵+实弹混编的方式,干扰摧毁乌克兰防空系统的作战经验,并计划将这种作战模式的规模扩大升级到战区级,以便在浩瀚的西太平洋与南海上用来对抗中国。
美军的战区级蜂群无人机想象图
近日,据印度媒体《欧亚时报》报道称,美军正在寻求一种用于突破解放军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拦截网络,可以直接对体系核心节点进行攻击的战区级蜂群无人机作战系统。
按照美军的设想,全新的蜂群无人机作战系统要具备高度自主的独立作战能力,也就是可以自主协调蜂群内的各类无人机对目标进行跟踪监视、主动打击或是电子干扰。
同时,蜂群无人机还要可以通过数据链与巡航导弹编队飞行,在敌方防空系统发现并对巡航导弹进行拦截时,无人机可以作为诱饵削弱敌方的防空拦截火力。
美军的蜂群无人机作战想象图
此外,蜂群无人机的机队规模必须要达到数以千计的规模,以便在交战区域庞大的战区级作战中发挥作用。
总而言之,负责该项计划的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ARPA,想要的就是一款可以通过饱和打击、复合打击等方式突破解放军区域拒止反介入作战体系的战区级蜂群无人机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DARPA声称他们提出的这项需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发现在俄乌冲突中,俄军导弹部队在对乌克兰防空系统进行打击时,也会提前释放各种挂有角反射器的气球与无人机诱饵,以此来诱骗乌军防空系统开火,消耗弹药的同时使其暴露部署位置。以便俄军的导弹能够可以对其进行逆向定位与打击。
俄军的干扰气球
DARPA表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俄军的这种战术理念上的。只是由于中国的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规模更大,所以他们计划中的无人机蜂群规模也被迫水涨船高,从战术级规模扩增到了战区级规模。
而正是这种规模扩增,将会导致这项计划不会在未来有太好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战区”就不是一个可以用单一系统实现全覆盖的战斗规模。因为尽管我们这里说的“战区”与解放军目前所使用的五大战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规模相比与后者要小上很多倍。但以俄乌冲突举例的话,“战区”一般代指的是俄军3-4个师的作战部队负责的作战区域。区域面积超过上万平方公里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俄军的北线战区,涵盖哈尔科夫与顿涅茨克
这也是为什么DARPA会要求蜂群无人机系统的规模要达到数千架的理由。因为面对如此大的交战区域,把几十上百架规模的蜂群无人机丢进去就相当于往浴缸里倒一杯水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问题在于,目前的技术很难做到同时协调数以千计的无人机组织蜂群网络。而且DARPA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组建蜂群网络,还需要让无人机有自主作战能力。
事实上,如果单把这些要求单独拿出来其实并不难,但加在一起就很难了。因为涉及到了无人机的信息传输能力,也就是我们上网时会用到的“宽带”。
要知道,无论是蜂群无人机之间的数据同步,还是用于自主作战的目标识别以及航线规划等,这些系统都需要各无人机之间进行大量的信息交互来维持运行。
无人机之间也需要信息交互
在机队规模只有几十上百架时,单架无人机所需交互的机群数量可能就只有3-4架,那么无人机的带宽就能够支持这些信息流通。但当规模再上一个数量级时,单架机体所负担的信息流量可能就会成倍增长,很容易导致流量堵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卡了”。
当然,这种问题可以通过强行限制单机的交互机体数量上限来解决。但那样,整个机群就会像一个神经失调的巨人,哪怕只是机群转个向,都会出现严重的延迟问题。这显然没有办法拿去执行作战任务。
而且就算美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对蜂群无人机的用法也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也就是饱和打击。通过诱导解放军防空武器攻击的方式,削弱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的拦截能力,为后续攻击创造攻击窗口。
诚然,这种战术确实管用,俄军自己就做了示范。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战术次次管用。因为蜂群无人机之所以能够“蜂”起来,是由于蜂群无人机够便宜。而便宜就意味着这东西的硬指标存在缺陷,例如抗干扰能力差、元器件民用化等等。
尤其是后者,在中国已经研发出可用高能微波武器的当下,使用缺乏抗微波能力的民用元器件无人机几乎不可能突破这种武器的防御网。毕竟这不是只能对无人机系统造成影响的电子干扰,而是可以直接在物理层面上烧毁元器件的微波。一旦解放军通过类似的手段对来袭无人机进行硬杀伤,那么别说是数以千计了,就是上万架无人机一起来,也都是一个下场。
国产高能微波武器
所以无论是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还是从应用角度上来说,DARPA推动的战区级蜂群无人机计划都没有太大的战术价值。唯一的好处可能是让美军积累大机群蜂群无人机的技术经验。
但如果美军想要用饱和打击来对付中国的话,那还不如干脆学俄军直接放飞几个气球。至少气球要比无人机便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