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伯-诸神体系-头条官方账号:(原创图/文,头条首发,禁止搬运)
寺和庙是两个机构,不能放在一起说。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很多人都说,佛家僧侣居住的场所叫寺,道家修身养性的场所叫庙,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说明很多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至于现在被通称为寺庙。
佛教僧人居住的地方,通常叫做寺、院或者堂,比如杭州的灵隐寺、河南的少林寺、白马寺等。但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寺这个机构。当时的寺并没有和宗教联系起来,《说文》一书中是这么解释寺的含义:“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治也,官舍也。”
简单来说,寺原本是官署办公的地方, 所以,历朝历代才会有“大理寺”这个衙门,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专门负责审理一些刑狱案件。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土,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官方佛教建筑,用于接待西域僧人,起名为鸿胪寺。汉代以后又设有太常寺,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等事宜。都属于正三品官署。而秦汉时期的廷尉府,也就是最高的法律机构,在唐代被改为大理寺,与光禄寺、太仆寺、太常寺、宗正寺、卫尉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一起被称为九寺九卿,都是国家最高官署机构,因此,寺在古代主要是官署的意思,与东汉之后的佛家寺院并不冲突。只是到了现代,没有人再把官方办事机构命名为“寺”,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寺”只是代表佛教的建筑。
“庙”的历史,比“寺”更加久远。在中国,庙的含义相当丰富,可以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场所,也可以是供奉神灵、历史知名人物的场所,还可以指朝廷庙堂。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庙在上古时期,只是敬奉祖先的地方,因为古人相信人死后化为鬼神,需要后代子孙虔诚地供奉祭祀,先祖才不会忘了我们,我们的后世子孙也会铭记祖先的丰功伟业,继承他们的优点和传统。《尔雅》中记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周朝非常重视礼,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礼,所以庙也分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庙的规模也不一样。《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我们在电视剧里听到“太庙”这个词,就是皇家专属的奉祖之地。
大约在汉朝以后,“庙”的含义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些国家重大的事情,比如祭祀、追谥、敕封等事宜,都会在太庙举行,逐渐赋予了庙不同的文化内容。唐代开始,也就出现了文庙——孔子庙”、武庙——关帝庙。官方和民间开始将某个人生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死后为其立庙,以接受人们对已故先贤圣人的追思和悼念,让他们一直活在百姓心中,就这样历代相传。
汉唐以后,随着道教佛教的兴盛,寺和庙也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含义,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比如一般的祭祀供奉场所叫庙,级别高一点,供奉天地祖师的地方叫宫,比如女娲宫等,供奉道派祖师的场所叫做观,以修行为主,女子修行的场所叫做庵。到了近代,区分就更加明确了,寺院就是佛家僧人修行居住的地方,主要供奉佛家信仰中来自古印度的人物。而庙专指祭祀、供奉圣贤和英雄的地方,表达后人的一种缅怀之情。
总结来说,寺最早属于官署衙门,东汉之后,也成为了僧人译经讲法的官署,后来慢慢演变为官家和僧人共用的场所,近代就成了专职僧人生活的地方。庙的用途很多,是对先祖、圣贤、英雄祭祀的场所,比如太庙、文庙、武庙、山神庙、城隍庙等,以及轩辕庙伏羲庙等。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为了更好的融入本土,与道家相互融合渗透,文化理念上越来越相似,被现在的我们统称为寺庙。其实,寺和庙有本质上的不同。
好了,本期就讲到这里,喜欢就点个关注,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