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开始害怕接电话了!

社说趣料 2024-09-30 01:29:47

年轻人原子化生存下的真实底色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是库存,也是一个狂欢分裂的时代,与人交流是打开一切的钥匙。

近来Z世代群体中的一个话题渐热:“来电恐惧”成了一种赛博瘟疫,开始在年轻人之间蔓延扩散。

读者朋友们可以回忆一下有无相似症结,当电话铃声响起时,旋律的跳动好似拴在了自己的末梢神经,恐惧、焦虑如同电流一般流过全身。

为什么会这样?

年轻一代从小开始,就被包裹在一个电子信息时代,肆意游走在互联网技术的红利期,但不知从何时起,咱们渐渐成了智能时代与数字通信的奴隶,往往被动的接受周遭一切。

应该将矛头指向互联网吗?其像一樽巨大的玻璃罩,将年轻人笼罩在各自的困惑中,逃离与躺平都不是最优解。

向社会现实求索如何?在愈发原子化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找寻着熟悉的归属感,意图将自我剥离出一个个困境,防止随缘以待的失落。

但当害怕接电话这件事开始被摆上台面,或许有关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需要得到些关注。

直到2024,通信电话终于遭遇了诞生以来的最大危机,因为其开始让人害怕了。

在不同场合,突如其来的铃声大作,会让人紧张到发毛,如果是未知号码,大多数人倾向于冷眼相待,等着对方挂断。后续没有再度来电,会被归为骚扰或无关紧要电话,倘若来电,也只会接起电话放在耳边,试探着等对方开口,即刻进入防备状态。

而面对亲戚朋友等熟人电话,心中首先会翻腾出一些不好的幻想,什么生老病死的担忧以及借钱借物的揣测,可以说接通电话就是一个豪赌信息是好是坏的过程。

这并不是个例行为,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对于害怕接电话这件事感触颇深,有人总结出了多条症状,如:手机常年静音、能发信息绝不打电话、听到来电第一反应是紧张等,整个衍生出了一个“害怕接电话”宇宙。

这般赤裸裸的人类新动态纪实,让我不自觉联想到了《手机》中张国立老师的经典台词:在这个样子下去,你们的手机就不是手机了,是手雷。

图源:《手机》截图

亦或是《黑客帝国》中,主角团离开母体回到现实,需要通过接电话建立传输通道,因为电话里传递的人类意识是具有象征性的。

图源:《黑客帝国》剧照

影视作品的预见性有一定的警惕作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并不是咱们这些年轻人的专属自适应症状,在大洋彼岸那些金发碧眼的人们同样为此苦恼。

据Uswitch的调查,有四分之一的年轻人表示从未接过电话,七成人群(18岁-34岁)更喜欢接受信息而不是电话,半数以上的人将电话与坏消息联系在一起。

Bankmycell 在 2018 年对超过 1200 名年龄在 22-37 岁的美国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1% 的受访者承认经常对打电话感到焦虑。

图源:《性教育》剧照

东京一家IT公司在2023年展开了一项线上调查,在 20 岁及以上、办公室有固定电话的 562 名受访者中,57.8% 的受访者对通过电话交谈感到不舒服。

可以说,对于电话的恐惧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难题之一。

其实害怕接电话,本质上是社交恐惧和社交焦虑的一种表现,细究其原因,或许与互联网的发展脱不了干系。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实是,移动电话的出现最初首要解决的就是人们随时随地通话的愿望,但如今咱们对于智能电话依旧期待满满,如对华为三折叠和iPhone16等手机报以极高的热情,但对手机最原始的功能却丧失了兴趣。

1876 年,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被认为是人类第一次通过电话传送语音。

之后,为了解决远距离通话问题,人们逐步发明了电话线、电话交换机、无线电报技术、对讲机等等。

这一时期,人们的注意力都是放在解决远距离通话问题,以及改善电话音质、音量等等,为提高性能与做小体积做了很多努力。

直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乔布斯的那一颗“苹果”将人们拉入了新的时代,人们的交流方式不仅局限在通话,上网聊天、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方式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如今几乎每一个软件,都带有聊天功能,完全能够满足日常的交流需求。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用户月均通话时长达267分钟,平均每天 8.9 分钟。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 2017-2018 年)》中,微信人均使用时长高达 99 分钟/天。

更别提如今在抖音、小红书等交流渠道的冲击下,泡在短视频等图文媒介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这期间,网络线上交流文化大肆生长,如表情包的出现被看作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能够多元化的表达情绪,现在已然发展成了不同群体内部的专属沟通暗号和文化符码,彭兰教授曾道:表情包可以作为代际区隔和群体区分的标签。

但技术是具有两面性的,年轻人习惯于躲在披上虚拟身份的后台,泡在各种亚文化语言中,以至于造成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说话甚至恐惧说话的局面。

媒介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传统交流方式的坍缩。

这是一个用“笑死,牛逼、yyds、666”就能应付一切的时代,很多时候见面相顾无言,在网上却得心应手,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言表达正在失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电话的恐惧似乎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层出不穷的媒介不仅在重塑人们的语言模式,更深刻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不习惯电话交谈只是个开始,更深层的焦虑是背后埋藏的社交恐惧,这是由社会结构与个体生活方式变迁所导致的。

在现代化步伐大踏步前行的当下,社会原子化似乎是个不可逆趋势,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很弱,各自过各自的生活,年轻人在社会中谨小慎微的踩出每一步。

在公司一年,同事都没认全;路上碰到熟人绕道走,避免打招呼;文字能沟通绝不语音等,已经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基操。

以前研究的重心还是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了,现在话题持续下探,开始分析起年轻人为啥不谈恋爱了……

还有近几年流行的青年“断亲”现象,中国传统生活中的“亲不过三代”逐渐走向了当代社会的“亲不过二代”,且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

图源:《姥姥的外孙》剧照

细究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与经济社会、互联网、个体成长方式变化等均有关联,新时代的青年正在迈入生活方式的新常态。

再看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甚至出现了不少年轻人“孤独死”的现象,据东京监察医务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间,独居且异常死亡的年轻人(年龄在十几岁至三十几岁之间)共1145人。

外界普通认为这些年轻人是自我了断的,但背后的原因与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疏离和关系断裂,社会层面的压力等不无关系。

韩国国家医疗保健部在2023年对逾2万名19 - 39岁年轻人的调查发现,全国1100万名年轻人中,约54万人正在经历极端社会脱退,约占总人口的5%。

而所谓孤立状态,是指除了同居的家人及工作上的接触之外,与他人基本无交流,有难事时,无求助对象的情况。

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变化,是社会现实的无声抽泣。

正如一开始,我们提到的电话恐惧是社交焦虑的一种,但社交焦虑背后的原因需要持续关注。

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需要从个性中总结共性,探寻社会存在的变化与发展。

还是怀念那个炫耀彩铃的时代,对方不接电话,跟唱歌曲是一大乐趣。

“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