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比赛越来越近,却一直找不到“状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近期不少跑友在重点训练课中频频“跑崩”,或没有跑到自己想要的“数据”,开始担心和怀疑自己的竞技状态。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到此现象?当遇到“状态”差的时候,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训练计划?
在运动训练中,所谓的“状态”是指运动员完成高质量训练计划的竞技表现。它包含了,跑前“状态”,跑中“状态”和跑后“状态”。
例如:较好的跑前“状态”是训练欲望强,积极性高,跑前细节准备充分等。较好的跑中“状态”是在训练中能够较轻松,或超预期完成训练计划。较好的跑后“状态”是在完成高质量、高强度运动负荷后,运动员身体恢复快。
“状态”与训练(比赛)结果直接相关,从运动训练的角度出发,没有高质量的训练,就不可能有好的比赛结果。因此,运动员“状态”的好坏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训练质量。
从运动生理的角度出发,运动训练是机体反复刺激的过程。因此,运动员一旦“练多了”,身体出现过度疲劳,会影响到“状态”。同样,如果“练少了”,机体刺激不够,达不到比赛强度,也无法在比赛中达到较佳的“状态”。
首先,重视系统训练是产生好“状态”的基础。特别是周期训练阶段,大运动负荷训练模式带给机体的反复刺激,会不断提升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核心力量、耐酸能力等运动能力。
当然,大运动负荷训练模式也要有“度”的把握。例如:运动负荷的循序渐进,训练方法因人而异等。因此,在训练中要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当前训练状态等,选择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而不是模仿别人的训练模式。
其次,重视赛前调控也是产生好“状态”的关键。在基于前期较系统的周期训练基础上,赛前降“运动负荷”,抓住重点课训练质量,更能让运动员的机体进入最佳备战状态,从而避免在赛前出现身体疲劳。
第三,“练着”去比赛,也是一种追求好“状态”的方法。当运动员缺失了很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后,运动能力和机体承受力下降严重,这时候每完成一次训练课,都会感到很吃力,或身体出现“疲劳”,这属于比较正常的运动能力由低到高上升阶段的生理反应,可以继续保持周期训练节奏,“练着”去比赛。
总之,重视“训练”,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保障。注重“调控”,是实现前期训练最大化的策略。
大众跑者很多时候到了赛前训练,敢“练”,不敢“调”,特别是遇到“状态”不好的时候,总是怀疑自己,或者继续想通过增加运动负荷、提升训练强度的手段找回竞技“状态”,从而加深了身体疲劳程度,导致“状态”全无,影响到比赛发挥。
因此,遇到“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判断是“练多了”,还是“练少了”,其次要结合训练条件(路况难度、温度高低等训练环境)合理做出数据评估,基于以上两个条件,再做下一步训练安排,从而保证自己进入一个较理想、较积极、较科学的备战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