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人,王桂荃极为普通,赶在封建社会的尾巴上,把人间辛酸尝了个遍;但她又极不平凡,因为她周全了梁家,将梁启超的9个子女全都培养成了才俊,其中三个还是院士。
王桂荃原名王来喜,本是四川广元县一农家女儿,不幸在4岁时被人贩子拐走,转卖多次后,最终被时任京兆公的李朝威买下,给自己的掌上明珠李蕙仙做了贴身丫环。
如此一来,受尽苦难的王来喜算是安定下来了,她十分珍惜,一心一意只想服侍好李家小姐。
1891年,23岁的李蕙仙奉父母之命嫁给了19岁的梁启超,随她陪嫁来的,还有丫环王来喜和阿好。
时下19岁的梁启超,高中举人不久,风华正茂、才气纵横,他认为王来喜的名字太过恶俗,随口改为了王桂荃。从此,王来喜便以王桂荃的身份生活在了梁家。
此时的梁启超家境并不富裕,李家人是着实欣赏他的才华,才将女儿下嫁于他。久居京城的李蕙仙也并不娇气,她随梁启超回到乡下老家,克服种种不适,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硬是赢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王桂荃
一路走来,感念于李蕙仙的付出和夫妻同命的情谊,梁启超认为自己在媒妁之言下遇到了真爱,便暗下决心,这辈子只和李蕙仙一人过活,于是,他和谭嗣同一起创办了“一夫一妻世界会”,旨在打破封建桎梏,让更多的人实现“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爱情。
很快,梁启超的美好爱情就得到了证实。
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了,梁启超遂亡命天涯,远赴日本。面对清廷伸来的魔爪,李蕙仙一人独挡,待风波过后,她又不远万里奔赴日本与梁启超团聚。
1901年,他们的大儿子梁思成出生了。10年得一子,整个梁家都围着这个婴儿转,爱不释手,然而多出来的家务全都落在了两个丫环身上。
阿好的性情颇为乖张,常常抱怨事多体乏,甚至不听使唤,无奈之下,梁家人只好将她驱逐出门,所有的家务就成了王桂荃的事。
所幸王桂荃性格温和,为人勤快,手脚麻利,最主要还任劳任怨。她不但包揽了梁家所有家务,还要帮忙带孩子,或许是从小遭的罪,让她更加珍惜这种安稳的生活。
黑衣服为王桂荃
王桂荃所做的一切,李蕙仙都看在眼里,多年的相处,在她心里早已没有了主仆的芥蒂,再加上自己身体不好,便逐渐将家中的大小事务交给了王桂荃打理。
继长女梁思顺和长子梁思成后,李蕙仙又为梁家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她的身体也到了生育的极限。一脉相承,在当时是会落人话柄的,望着梁家单薄的香火,夫妻二人不约而同地担心。
为了让梁家的人丁不再稀薄,李蕙仙开始茶饭不思地想办法。突然,她看到正在眼前干活的王桂荃,曾经身边的小丫环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李蕙仙的心中便做出了决定。
1903年,在李蕙仙的提议并主持下,王桂荃被纳为了梁启超的“妾”,这一年,她17岁,梁启超30岁。
王桂荃和梁启超合影
在圆房的当天晚上,无视王桂荃的青涩,梁启超直白地说:“要我娶你,可以,但无名无分,今后你生的孩子也不能管你叫妈,只能叫王姨。”说完,梁启超不屑地看着她。
王桂荃没有说一个字,只是点头答应。
不得不说,梁启超对婚姻的固执,全是他一心想彻底荡除男人三妻四妾的封建陋习和他曾经推行的“一夫一妻”。
是为君子,又怎么愿意去做那个自食其言的人呢?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王桂荃依然是梁家的丫环,她默默无闻地做着丫环该做的事,同时还要为梁家生儿育女。
梁启超的一生共育有九个子女,长女梁思顺、长子梁思成、次女梁思庄是发妻李蕙仙所生,剩下的六个都是王桂荃所生,他们分别叫思永、思忠、思懿、思达、思宁和思礼。九个孩子,不论亲生,还是她生,王桂荃都对其关怀备至,视如己出。
然而,在这个家里,她依然没有名分,按照父亲的规定,孩子们只能叫她“王姨”。
王桂荃和两个孩子
李蕙仙的家教颇严,不论哪个孩子,书没念好,就会遭到鸡毛掸子的伺候。而王桂荃看见了,就会将孩子护在怀里,最终鸡毛掸子就抽到了她的身上。
看到李蕙仙气急,她又转身加以安慰,完了,就会教导孩子们说:“不读书,将来什么也干不了,你们爹爹都已经很有学问了,可他还在不停地读书呢!”
这句简短朴素的话往往会温暖孩子们的心,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王姨”实在是太好了,这是孩子们共同的感受,他们不愿意那么生分地叫她,便开始偷偷地在背后叫她“娘”。
1924年,李蕙仙因病去世,梁启超才在给朋友的书信里称王桂荃为“小妾”。
在梁启超给好友蹇季常的信中是这样写的: “思永既行,小妾又临月,现在狼狈万分,望思成归如望岁。”
王桂荃和李蕙仙一起照顾孩子们
自打将丫环许给了梁启超,李蕙仙也从未后悔,临终之际,她拉着王桂荃的手说:“伺候了我一辈子,让你受苦了,接下来孩子们还得拜托你......”一番话,听得王桂荃泪如雨下,她哽咽着说:“放心吧,我会照顾好他们的。”
此后,王桂荃便成了梁家最坚定的守护者。
即便李蕙仙走了,梁启超依然维持着他的原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辈子在一起,生不离,死不别。所以,他依然对王桂荃没有过多流露自己的感情,然而他心中却明白,这个女人的存在无人可替。
1926年,梁启超迎来了他人生的灰暗时刻,他得了尿血症。从住进医院的那天起,王桂荃就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他整整三年,最难过的日子,这个女人的陪伴也从未缺失。
1929年1月,在王桂荃的哽咽声中,梁启超走完了他的一生,这个曾经让他不以为意的女人,却是见证了他生命所有辉煌和暗淡的人。
王桂荃
丈夫去世后,整个家的担子就落在了王桂荃一人身上。
生病就是个无底洞,家中积蓄几乎耗光,王桂荃毅然选择出去帮工。她将生活拮据地过,但她从未想过要放弃子女们的学业,因为丈夫说过,教育对他们的未来很重要。
王桂荃不分昼夜地做工,做了东家又换西家,她就这么苦心地经营着,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才。
1941年,家中最小的孩子高中毕业,成绩优异,学校建议他出国留学。王桂荃哪里还负担得起,即便这样,她仍然没有终止儿子的学业,她一咬牙,把仅剩的家产变卖了,又放下自尊向梁启超的生前好友借贷,终于凑齐了400美元,让儿子顺利留学。
于是,在那个吃喝都很困难的年代,王桂荃成了周围人的笑话。但是,她不在乎那些眼光,她只认丈夫说的一点:“知识改变命运!”
王桂荃和梁思成一家
王桂荃的坚韧最终换来了满树花开,在她的辛苦培育下,梁家的九个子女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了非凡的建树。
老大梁思顺成了诗词研究专家;老二梁思成不但是著名的建筑学家,还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老三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老四梁思永是考古学家,同时也是院士;老五梁思忠是军官;老六梁思达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老七梁思懿是社会学家;老八梁思宁投军入伍;老九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更是中科院院士。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成了一方佳话,王桂荃实属功不可没。
孩子们大了,纷纷离开了家,去奋斗自己的人生和家庭了,梁家的老屋里只剩下了王桂荃一个人,她孤单地过活着,盼着,望着,孩子们什么时候回家?
那个特殊的年代来临,王桂荃被迫住进了牛棚,此时的她已经恶病缠身。在一个深秋的下着雨的夜里,她孤独地离开了人世,那一年,她85岁。
王桂荃的母亲树
好心的邻居将她葬在了村后的山丘上,待到山花再次烂漫,孩子们都回来了,可她们找不到娘了。由于没有人记得王桂荃埋在了哪儿,她的遗骨终是融入了那片山丘。
后来,梁家的子女在梁启超和李蕙仙的墓旁种下了一棵树,立了一块碑。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写了一段碑文:
“愿夫人的精神风貌长留,与树同在,待到枝繁叶茂之日,后人见树如见其人。”
事隔多年,王桂荃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那个让她刻骨铭心的人的身边。
曾经,他给了她一个名字。最后,她以一世深情相还。
(王桂荃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传统女性的缩影,她们勤劳、勇敢、善良、朴实......她们出生卑微,但庄严尽展......谨以此文祭念)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