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说些接地气的话,很容易得到学生的鼓掌。比如上周我看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段上课视频,一高校思修老师,课堂上谈爱情观。老师说,爱情不是一味的付出,只有双方产生共鸣才叫爱情。
学生们鼓掌,觉得老师说的挺触动,刚上大学恋爱观不是很健全,对同学们也挺有帮助。
我要是大学生也鼓掌,如果我拼命想去爱一个人,那个人对我爱搭不理的,我更要鼓掌。听了老师的话,出了一口恶气的感觉,觉得自己这哪是爱情啊,热脸贴冷屁股,老师说了,如果这是爱,你为啥这么痛苦呢?根本不是双向奔赴的爱。
没有共鸣,只是solo,这叫什么爱?去你M的!
老师这是在治愈你,让你别犯傻,别自己跟自己较劲了。
老师起的是朋友的作用。
但我现在觉得老师这么说是不对的,精神层面不高。
我觉得从大学老师那儿获得的,应该不止于这个层面的东西。
老师说了:你真的不求回报吗?你不求回报你痛苦什么?
有痛苦就不是爱情了?处于爱情中的人都没有痛苦了?
求到了回报就不痛苦了?也会有另一种痛苦的。比如你觉得回报不咬合,你要鲜花,他给你食堂买饭,你想要个每时每刻陪你,他却到处勤工俭学。
爱情都是过程,没有啥共鸣完美地从天上掉下来,哐叽砸你们脑门上,100年不变。
再说开始没有共鸣怎么了?老子今天搞不到你,明天再搞,后天再搞,说不定就搞到手了。小时候买玩具还要攒半年钱呢!让人注意我爱我,哪里有分分钟搞定的道理?
实在共鸣不起来,那到时候再说呗,也不说明我现在的痛苦不值钱,我知道了爱之痛,这种痛多深刻啊!由此知道了我们不是人见人爱的,知道自己是会输的,知道预热很久,干柴烧不起来的郁闷,知道爱情除了抚慰人,还会打击人。
我们获得了成长。
高校老师不应该从这个层面来解释爱情吗?哪能这么功利来解释这种复杂的,犯贱的,自燃的,经久不息,浸透了忐忑,不安,偷笑和泪水的青春集大成行为艺术呢!
搞不到手就不是爱情了?单恋不是恋?一个陌生女人就不能来信了?(读书会里有茨威格的这本书)
这个老师的视频走红,但让我觉得和我在大学里学到的,从老师那儿获得的东西要差远了。我们学的可都是类似于:人本质上是孤独的,爱也是孤独的,我爱你,最好与你有关,但实在不行,与你无关也可以。
我们会因此在社会上吃亏吗?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损失,一条道走到黑吗?
不会。我们不会因此失去基本的判断力,反而更能在困境中支撑起自己的心灵。面对风浪,宠辱也都会惊,但抽刀断水,自会愈合,并且不去计较公平不公平。
别骗我的钱,别把病传给我就行。
我们会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意义,从而学会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自救。
不是我说哈,学生在下面拼命鼓掌,但高校有的老师的精神水准跟抖音爽剧也差不多。
这是件不好的事,所以我才会把读书会坚持下去。升级为享读会了,就说明年享读会的第一本书吧,1月4号会上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侦探推理小说,除了缜密的布局和推理,里面有哲学的:谁都是有罪之人,但谁有终级审判权?
这也是我的读书会的一个特点,我希望能有一些对社会和对人性的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其实蛮迷人的。
享读会里面还有高效沟通课,我已经录了第一课了。这一扒非常实用,比如我们都知道和人交流的时候,聆听非常重要,但聆听的过程是不是你就不需要任何反馈,如何反馈?
加入享读会。目前的礼品还是日历,送完为止。
END.
作者:鲁瑾 电台主持人/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