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涅朵琦卡》:生而为人,请善待自己

幻翠聊文化 2024-06-13 05:38:35

命运一开始,很像拆盲盒,拆到什么就是什么。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小说《涅朵琦卡》中,涅朵琦卡自小也无法选择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

但成长是慢慢发生的,一个人无论经受怎样的打击,都还需要走下去,才知道自己的人生可以走向哪里,走到什么高度。

《涅朵琦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唯一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曾有副标题《一个女人的历史》。

小说原本是想讲述一个女孩一生的成长故事,但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流放而中断。

于是涅朵琦卡的故事,也被动永远停留在了她的17岁。

01

小时候,涅朵琦卡生活在父母身边,害怕妈妈,讨好父亲。

母亲和父亲关系不睦。他们经常吵架,吵腻了的时候,家里偶尔会接连几个星期保持死一般的沉寂。

九岁的涅朵琦卡夹在他们之间,小心翼翼地活着。

对于父亲和母亲之间那种挥之不去的敌意,她不了解前因后果,但也本能地予以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母亲的严厉,父母关系的紧绷,使得涅朵琦卡内心对母亲的印象并不好,她想依恋,但由于害怕而疏远。

“我对妈妈怕得要死,并以为大家都这样怕她。”

“也许妈妈对我太严厉了,所以我对父亲抱有好感,以为他和我一样受苦,同病相怜。”

为此,当母亲恼火,父亲以嘲笑的口气回答她使得她更为恼怒时,眼看着刷子器皿等物摔落在地,涅朵琦卡一边害怕,一边还想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父亲。

那时候,她总觉得,妈妈在对父亲发无名之火,而父亲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此后,那个念头就一直在内心萦绕,并且一天比一天使她感到气愤。

她一直觉得父亲没什么过错,甚至想代替父亲受罚,只因为父亲对她的态度,看起来更温柔和善些。

年幼的涅朵琦卡只能以别人对她的态度,去判断谁可以亲近、谁更值得信任。

对于这个世界的是非黑白,还没有更明智的辨别方式。

周围的环境以某种不可抗力塑造着她,使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她竭力迎合着父亲,忌惮着母亲。

从母亲那里缺失的爱,总想从父亲那里获得补偿。

基于此,她在多大程度上爱父亲,也就在多大程度上恨着母亲。

但要在很久以后,她才知道父亲并非她的生父,而母亲一直在被自己误解着。

02

继父叶菲莫夫是个自命不凡的“艺术家”,钟爱小提琴,并且经常以自己的才华自居。

他常常幻想自己可以一鸣惊人,但在现实中,又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他一直认为是婚姻埋没了自己的才华,而那罪魁祸首就是涅朵琦卡的母亲,自己的妻子。

他一度认为是贫穷限制了他,阻碍了他,声称如果自己有钱的话,他就有时间,就无需顾虑,人们定然很快会发现他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

但这件事迟迟没有发生。

于是,贫穷落了口实,贫穷成为他的“保护伞”,让他有理由理所当然地不成功。

当年结婚时,叶菲莫夫曾痴心妄想靠妻子那一千卢布,兴许就能在艺术上站稳脚跟。

后来钱花完了,他还没有出名。

他就将自己的不幸归结到妻子身上,认为是妻子妨碍了他。

他吃软饭,并且心安理得,还愤愤不平,觉得是婚姻埋没了自己的才华。

他时常沉湎于幻想,无可救药地相信——自己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艺术且有所成就的人嗤之以鼻。

但每次真正拿起琴,他就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废物,是个零,压根和艺术家不沾边。

就这样,琴好几年都被搁置着,只是偶尔会被拿出来,在女儿面前,用以维护一下那可怜的自尊心。

他曾对涅朵琦卡说过这样的话,总有一天他将不再过穷日子,他将成为富豪。还说,只有等妈妈死了以后,他才能复活。

他对于艺术的热爱仅限于,想象艺术能够让他一举成名,带给他财富和名利罢了。

涅朵琦卡虽然害怕,却又深受那些话语的影响。

为了给那些语言找到某种合理性,小涅朵琦卡时常忧虑,惶恐不安,担心母亲会死,又无可救药地想要相信父亲。

对于父亲的信任多一点,对于母亲的不公也就在隐隐被放大。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许多孩子往往畸形地缺乏感情;如果他们爱谁的话,就爱得异乎寻常。”

缺爱的人,但凡得到一点爱,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不能自拔。

但有些爱不是救赎,却是毒药。

叶菲莫夫间接利用了女儿的单纯善良,利用了女儿缺爱这一软肋,借以成全着自己的虚荣心,掩盖着自己的失败,这种精神方面的操控和伤害,并不亚于某些现实中的暴力行径。

涅朵琦卡并非三岁小孩,其实她老早就看得出来,父亲对他的爱并非出自真心。

但对于一个长期缺爱的女孩而言,有时候难免也会骗骗自己。

03

可恨叶菲莫夫为了钱,后面唆使女儿说谎,去骗母亲手里那几个可怜的卢布。

涅朵琦卡的母亲一个人维持着家庭生计,日子本就艰难,为了吃穿用度她时常绞尽脑汁,平日里外出做事情,挣些辛苦钱。

她会隔三差五差女儿去买些生活用品,一切原本也正常。

直到叶菲莫夫逮着一次机会,骗走了女儿手里本该用来买东西的钱之后,贪念自此生长起来。

助长他贪念的恶意,也被动向女儿这边肆意生长起来。

对一个孩子最残忍,莫过于在她尚且懵懂之时,把她拽入无尽深渊。

涅朵琦卡面对妈妈的质问,惊恐之余总还希冀着父亲能帮忙说句话,奢望父亲可以保护自己。

然而父亲似乎只想把自己推得一干二净,只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其他事情都无关紧要。

一次,一位叫茨的艺术家要开一场音乐会,为了搞到音乐会的入场券,叶菲莫夫再次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她威逼利诱(这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女儿再次拿走了她母亲手里的钱。

那个可怜的女人后来在绝望中死去,临时前,她心心念念惦记着自己的女儿,可她没有能力保护她,也不知将她可以托付与谁。

叶菲莫夫从音乐会回来,感觉自己前途一片黯淡。

他用一切物品尽可能盖住死去的涅朵琦卡母亲的身体,好像她完全消失了以后,他就有机会功成名就似的。

莫名的恐惧震慑了涅朵琦卡,她想到父亲曾经的约定,等妈妈死后,就带她离开,远离贫穷,去过好日子。

父亲当时的行为让她害怕,甚至很有可能在恍惚间失手杀掉自己,出于恐惧和习惯性的讨好,她提醒父亲他们该走了,回过神的叶菲莫夫也频频附议。

于是他们匆忙打点了些行李,慌慌张张地离家出走。

临走前,叶菲莫夫还煞有介事地让女儿给母亲下跪、祈祷。

在路上,涅朵琦卡感到内心沉重且痛苦,她隐约觉得,他们将妈妈一个人孤零零扔在那里是件十分残忍的事。

她恳求父亲回去,可父亲却将她一个人留下,自己逃之夭夭。

涅朵琦卡拼命想追上父亲的身影,却只是捡到了他仓皇逃走时留下的一顶帽子。

她摔了一跤,满脸是血,失去了知觉。

这一摔,再醒来,对涅朵琦卡而言意味着新生,可她也永远地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父亲。

叶菲莫夫之后被公爵等人找到,他在城外大发癫狂时被人拦住,送进了一所医院,两天以后就在那里死掉了,连同他那些子虚乌有的空想一起烟消云散。

那位天才音乐家琴弦上最后一个音符,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忽然之间,一切他所不敢面对的现实都在他面前昭然若揭。

十年了,他所不敢直视的真相终于大白,欺骗自己已久,他再也无法逃避对自己的审判。

他曾一度视妻子为自己的累赘,盲目地相信只要妻子死了,他就有希望获得重生。

但当妻子真的死去,他彻底获得自由时,他病态般的自卑再也无法掩饰。

他如梦初醒般意识到,原来确乎是自己的才华配不上份野心,一直以来阻碍自己的,都是自己的自负和无所作为。

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在癫狂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04

涅朵琦卡醒过来以后,发现自己躺在温暖软和的被窝里,那是X公爵的家。

公爵经过一再查访,终于弄清楚了她是谁,了解了原委后,他决定收留涅朵琦卡。

涅朵琦卡在公爵一家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逐渐恢复过来,但意识到自己成为孤儿,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是悲从中来。

她时常想起父亲和母亲,尤其想到母亲时,内心抑制不住地难过。

起初,她对周围的新环境新生活还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慢慢地感知到周围人待她的友好和善意后,胆子就逐渐大起来,但已然很克制。

公爵夫人时常将涅朵琦卡的故事讲给客人听,她所在意的,大约不过说通过关心涅朵琦卡博得一个好名声。

唯有公爵真诚地发自内心地,会去小心维护涅朵琦卡内心的创伤,不让那些糟糕的过往经历继续带给她阵痛。

某天,涅朵琦卡被从公爵夫人那里带走,就再没去过那里了。

她可以自由地去更多地方活动,消磨光阴的事情也变得丰富起来。

但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她总是宁愿自己待着,躲在某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

渐渐地,连她自己也吃惊,竟好像把自己在父母身边那段悲惨的遭遇给遗忘了。

公爵一家对她的照看毫不懈怠、尽心尽力,但涅朵琦卡总还是隐约感觉这份看护中,带有某种目的性。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赖以维系的信任在现实中崩坏,重新对并不熟悉的人建立信任是困难的,何况涅朵琦卡毕竟还只是个孩子。

公爵的女儿卡嘉郡主与涅朵琦卡年纪相仿。

涅朵琦卡时常独自悲伤,又昏迷过去一次,再醒来时,卡嘉也从莫斯科回来了。

第一次看到卡嘉的脸,涅朵琦卡内心就充满幸福,那真是一张完美的面庞,天使一样美丽。

涅朵琦卡对卡嘉笑,卡嘉也对她面露笑容。

有了卡嘉的陪伴,涅朵琦卡的健康恢复得很快,她每天像盼望幸福那样盼望卡嘉到来。

她千方百计想赢得卡嘉的好感,着了魔似的迷恋着这个充满活力的小女孩,甚至在梦里,在自己的想象里,也惦记着做她的朋友,与她一起顽皮、玩耍,一起挨骂,一起哭鼻子。

她多渴望有个朋友啊。

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而言,从小缺爱,又一时间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卡嘉的出现,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她,温暖着她,也疗愈着她。

涅朵琦卡像是得到了一份极其罕见而珍贵的礼物,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那份友谊。

她甚至时常困惑和苦恼,为什么第一次见面时,就不能成为卡嘉的好朋友,为什么不能一下子赢得她的好感。

每次要是卡嘉流露出不悦或不信任,都叫她极度挫败和痛苦。

她经常担心不被喜欢,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卡嘉就开心讨厌自己。

05

然而,这份友谊进展得并不顺利。

卡嘉活泼开朗,而涅朵琦卡由于受从前经历的影响,加上她内心总想讨好卡嘉,又把握不好分寸,总是过分担心自己惹对方不开心,且还没办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满,于是很容易变得忧郁。

这份敏感和情绪的无常变化,让卡嘉有些无所适从,她找不到答案,索性自己玩,一连几天不来找涅朵琦卡,也不跟她说一句话。

过往的孤独尚且没有散去,新的孤独又接踵而至,这简直让她难以忍受。

涅朵琦卡又和往日一样闷闷不乐,忧思重重了。

幸好,负责照看她们的廖塔尔太太及时发现了两个女孩子关系的变化,在她的教导下,卡嘉与涅朵琦卡和解了。

廖塔尔太太是应邀来给卡嘉教授法语课的,涅朵琦卡也可以跟着一起学习。

这个孩子,该怎么说呢,讨好任何可以讨好的人。

她竭力想以自己的勤奋来讨好廖塔尔太太,这原本也无可厚非,可是她在学习方面的努力,将卡嘉比下去了。

出于羞愧和对自尊心的维护,卡嘉又以自己会弹钢琴,会跳舞,去对比涅朵琦卡,两个女孩之间,还是生出不少嫌隙。

廖塔尔太太再次对卡嘉展开教育,可女孩子内心的敏感激起的只是更多的不甘、不满。

卡嘉从小养尊处优,衣食无忧,有好看的衣裳,精美的玩具,可口的食物,还有佣人和家庭教师,有自己的房子,而这一切,涅朵琦卡从来不敢奢望。

小郡主的追问,引起涅朵琦卡对往事的追忆,内心被深深地刺痛。

她终于抑制不住激动,与卡嘉发生争吵。

最后还是公爵制止了他们,并要求卡嘉为涅朵琦卡道歉。卡嘉自然不愿。

但看到卡嘉受到批评,涅朵琦卡将一切怪罪到自己身上,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过错。她很想靠近卡嘉,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几天之后,卡嘉拗不过公爵,还是向涅朵琦卡道歉了,父女关系和好如初。

两个女孩子在经历几次小小的波折后,也进一步敞开心扉,愿意对彼此更多一些了解了。

任性的小姑娘卡嘉虽然从小被娇生惯养宝贝惯了,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

“这是一颗美好、善良的童心,它总是能凭直觉找到一条正路。”

两个女孩子的关系,在涅朵琦卡代替卡嘉受过一次罚之后,变得更为密切了。

她们终于敞开心扉,倾诉了彼此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所有误会和不满一笔勾销。

但不多久,公爵一家便发现孩子之间那种过分亲密关系的异样(一种超越友谊类似爱情的东西在她们之间悄然产生)。

而这时候,卡嘉的弟弟又不幸染病,公爵一家需要返回莫斯科。

卡嘉和涅朵琦卡于是就这样被迫分离,再见面则是八年以后的事了。

遇见卡嘉,拥有这份友谊,唤起了涅朵琦卡生命的活力,而与卡嘉的分离,则让她的生命又再度陷入一潭死水。

06

公爵还有一个大女儿,名叫亚历山德拉·米海洛夫娜,是公爵夫人与前夫所生,四年前已经出嫁。

公爵待这个女儿也很好,每星期都会带卡嘉去看她。

米海洛夫娜娴静温柔,性格孤僻,过着近乎修女般的生活。

米海洛夫娜婚后只有一个孩子,第一次见到涅朵琦卡时,米海洛夫娜就格外喜欢这个女孩,曾想要涅朵琦卡做自己的女儿,这个愿望后来成行了,公爵的来信里也流露出这样的期许。

接下来,涅朵琦卡告别了不久前才适应的熟悉亲近的生活,进入了另一种新生活。

不同于公爵家里的热闹,米海洛夫娜家里则很安静。

她的丈夫平时多半忙于事业和公务,鲜有时间分给闲暇和生活。

米海洛夫娜又生性好静,不喜社交。自从拥有了涅朵琦卡,便一门心思扑在她身上,将涅朵琦卡视如己出。

涅朵琦卡从前缺失的爱,在米海洛夫娜这里,得到了一种补偿,她充当着母亲、姐姐、朋友,尽力填补着涅朵琦卡所失去的一切。

涅朵琦卡对于这份难得的爱格外珍惜和眷恋;与此同时,她也敏感地觉察到米海洛夫娜性格里的多愁善感,这个妈妈温柔善良,但看似平静和幸福的生活里,似乎还藏着什么难言之隐,因为她总是会哀伤哭泣,且每个月都会发病。

据涅朵琦卡的观察,妈妈平日里在丈夫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一言一行都谨小慎微,似乎竭力在使得丈夫满意,或是想博取丈夫的赞赏。

而她的丈夫看待她,则总是带着怜悯的眼光,一种居高临下的宽厚态度。

总之,他们之间的相处,是一种不平等的别扭的但又努力在保持和谐的状态。

对此,涅朵琦卡感觉自己内心被刺痛着,但她还是尽可能保持沉默和克制,只以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继续从旁观察。

她观察着,也习惯着周围的一切,慢慢也就真的习惯了。

在新的家庭里,涅朵琦卡成长得很快,许多新的感受也在她身上开始觉醒。

她爱这个妈妈,尊重她的忧伤,也不让自己的好奇扰乱她善感的心。

而妈妈也对此清楚地感知并理解着,感动着,安慰涅朵琦卡自己过得很幸福,不让她担心。

这母女俩或许因为有着相似的出身,相似的性格特征,所以格外投缘,又彼此懂得,惺惺相惜。

07

米海洛夫娜在收养了涅朵琦卡以后,也担任起老师一职,亲自给她授课。

一开始,由于想教给涅朵琦卡太多而急于求成,时常为自己教导无方而苦恼,但不会因挫败而放弃。

她反对任何教育体系,拒绝生硬地灌输干巴巴的只是,并认为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启蒙,是否善于唤醒涅朵琦卡的良知。

她坚信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总能找到一条正常的道路。

她们亦师亦友,也会相互辩论。

米海洛夫娜细心呵护涅朵琦卡受过伤害的内心,在深入了解之后,对她更加体贴入微。

而涅朵琦卡也好像在彼此的交谈中重新经历往事,重新学习。

通过对过往的剖析,以往那些伤痛也似乎在一点点被冲淡,米海洛夫娜认真保护着涅朵琦卡敏感的心灵,也教她学会了自爱。

她们每天一起照顾小婴儿,一起阅读,侍弄音乐,谈论艺术、现实、理想、过去和未来。

他们读历史,也读山川湖泊,读别人的故事,也感受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夜半共读也乐此不疲。

涅朵琦卡在这样一直平静幸福的生活里渐渐长大。

“在我真正开始生活之前,我已经能理解生活中许多现象。”

涅朵琦卡十三岁时,米海洛夫娜的健康每况愈下,她越来越经不起刺激,也越来越容易忧郁。

她的丈夫陪伴她的时间开始增多了,但他们的相处模式一如从前。

有段时间,涅朵琦卡感觉自己需要独处和安静地思索,不断地思索。

她想到小时候在父母身边,还未遇见父亲时,她时常从自己的角落观察大千世界,变得孤僻古怪。

而如今却由于内心的感受和冲动增多,不能同过去那样集中注意力。

孩子总会长大,有自己的心思。

米海洛夫娜好像也主动与涅朵琦卡保持距离,好给她一些自己的空间。

由于她身体的缘故,音乐被暂时搁浅,两个人同坐共读也不大可能,连接她们两个的纽带就好像渐渐被切断了。

从前她们无话不谈,现在很多话题都刻意回避,好像每个字眼都藏有秘密。

每当生活中新的问题产生时,也意味着一次新的改变亟待发生。

成长总免不了带着一些蜕变的伤痛。

08

涅朵琦卡的注意力、感情、心灵、头脑以近乎狂热的劲头转向一个她始料未及的方向,不知不觉间,另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又在向她敞开着。

她预感到某种危险,心存恐惧,但好奇心战胜了一切。

她来不及深思,打算闭着眼睛往前闯,去碰碰运气。

饭厅有三个出口,一个通往大房间,一个通往她自己的房间和育儿室,还有一个通往藏书室,藏书室还有一个通道,与自己的房间只隔着一个文书室。

某天,涅朵琦卡在地上发现一把钥匙,受好奇心的驱使,她打开了藏书室的门,里面藏书很多。

在此之前,她所阅读的书都是被慎重挑选过的,她不知晓,有些是不准她接触的,有些东西对她而言是个秘密。

但这扇门一旦被打开,此后便关不住了。

涅朵琦卡将钥匙藏了起来,趁里面的工作人员不在时,就会偷偷溜进去。

在新的知识面前,她如饥似渴,不久就沉迷于那片书海。

获得了新的精神食粮,她的想象力也有了纵情驰骋的天地。

“我最初读书毫无选择,碰到什么读什么,但是命运保护了我:

迄今为止,我所了解和经历过的事情都是堂堂正正,循规蹈矩的,现在,任何居心测、不干不净的描写已经不能迷惑我了,我儿时的直觉、幼小的年龄和我过去的一切在护着我。

今天,意识好像突然照亮了我过去全部的生活。”

书本里的内容似曾相识,好像早在阅读之前,就有所体验,就全部经历过,凡此种种,无不吸引着她更加流连于这个世界,而几乎遗忘并脱离开现实生活。

人生的很多问题,在书籍里会找到答案。

但对很多孩子而言,可以读什么不读什么,有时候并不那么自由。靠自己去探索和发掘内心喜好的机会并不充足。

涅朵琦卡在遭遇过童年坎坷的经历后,有幸靠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往内心世界的道路。

越早体验过那种书籍带给内心的宁静、丰富,也许就越能够在内心树立起一种屏障,以抵御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浪。

书本里的世界,极大程度地满足着她的好奇心,她的幻想。

在现实中她本能地畏缩不前,但在幻想中,在书本的世界里,她可以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由于过分沉溺于幻想的生活,让她和周围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三年以来,周围的世界貌似没有多大变化,可涅朵琦卡内心却在悄悄发生着一场变革。

09

像所有担心子女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父母一样,米海洛夫娜也觉察到了涅朵琦卡的不对劲。

她选择了充分地尊重和理解,依然尽己所能保护着这个女孩敏感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和沟通,进一步去了解和提供帮助。

涅朵琦卡在歌唱方面的天赋也被发掘出来,这一发现让米海洛夫娜兴奋不已,她与丈夫商量着要对涅朵琦卡进行培养,并且报了声乐班,每周三次,涅朵琦卡由女仆陪同着去上课。

十六岁的涅朵琦卡一开始也很满足,很开心。

可是不多久,她就对什么都似乎不大有兴趣,总想找机会独处。

米海洛夫娜身体日渐衰弱,卧病在床。

藏书室里的小说几乎都被涅朵琦卡读过了,仅有一本《圣罗南之泉》。

她内心苦闷,翻开书本,一种无端的苦闷和揪心感就笼罩而来,她想哭,并且真的哭了。

涅朵琦卡17岁了,人生的很多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她无意间看到了小说中尘封已久的一封书信,那是一封写给米海洛夫娜的情书,或是诀别信。

从信的内容来看,是一位米海洛夫娜的爱慕者因自卑而主动放弃了那份感情。

米海洛夫娜因此陷入了一场风波,她的丈夫替她摆平了那些闲言碎语,并在内心对那件事耿耿于怀,而一直冷落且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妻子。

读罢那封信,涅朵琦卡本就不平静的内心更添了烦恼。

但我们还是看到,这时候的涅朵琦卡,已经和童年时百般讨好别人的样子大不相同,她敢于在米海洛夫娜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为了迎合别人而唱歌,不想做的事情,她也敢于直接拒绝了。

不过骨子里的善良,还是不允许她去伤害米海洛夫娜的感情。

米海洛夫娜越是关怀备至,涅朵琦卡内心就越发不安,想将自己内心种种对她完全敞开。

想到自己或许是米海洛夫娜可以倾心相告的唯一一人,便有更多信心能让米海洛夫娜从忧悒中解脱;

与此同时,涅朵琦卡又充分理解妈妈的郁闷,担心因此使得妈妈难堪,并受到自己的审判,于是内心在矛盾中挣扎,终于还是没有开口。

但到后面,涅朵琦卡才得知,原来自己不知什么时候起,被米海洛夫娜所误解着,她怀疑丈夫对17岁的涅朵琦卡动了不该动的心思,然而那只是自己的臆想。

她一边将涅朵琦卡视如己出,倾其所有对她好,另一面又敏感地生出一些疑虑,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于内心,心情郁结,身体情况也每况愈下。

米海洛夫娜的丈夫误以为那封情书是别人写给涅朵琦卡的,因此质疑涅朵琦卡的品行而恼怒,米海洛夫娜则担心信的事情被拆穿,自己的秘密被暴露而请求涅朵琦卡不要讲出来。

于是涅朵琦卡将错就错,面对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的发问,予以肯定的答复。

三人的争执间,米海洛夫娜突然晕厥过去。

涅朵琦卡向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坦诚了那封信是怎么回事,但是故事在这里却戛然而止了。

因为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被流放西伯利亚,写作因此被中断,这部作品就处于未完成状态,我们的涅朵琦卡,也被动永远停留在了17岁。

后续的故事如何发展,涅朵琦卡会如何继续成长,一切只能全凭想象。

10

作家王小波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他说:

“我看了这本书,而且终生记住了前半部。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书,顶得上大部头的名著。我觉得人们应该为了它永远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刻画细致入微,让人物内心的种种情感跃然纸上。

作为读者,好像就是自己在亲自经历和感受一般,跟随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哀其所哀,虑其所虑。

很遗憾不能继续读下去,作者留给我们的空白,是涅朵琦卡后续整段人生的空白。

但转念又想,或许,缺憾有时候就是一种美,不完美就是一种美。

正因如此,涅朵琦卡的人生,也许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她后续的人生如何发展,那些读过的书、深思过的人生问题,受过的教育、经受过的来自真心的疼爱和呵护,以及她本性里的善良,都会成为光,照亮她未来的路。

文/素履&不有趣灵魂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