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提醒孩子是一种“恶意关心”,是父母对子女的破坏

鹿和角儿 2024-10-15 13:16:12

每次听到或看到现实中,父母与子女的那些“火上浇油”的互动和来往,就觉得可悲可笑又无奈。

例如,父母会提醒年近30岁,能独立生活工作的子女,如何坐公交车,坐几站,到哪下车,仿佛子女活在远离手机和互联网的世界;

有的父母,会反复唠叨孩子,出门别忘带钥匙,别忘锁门,好像子女是个傻子,还非常欢迎小偷进家门;

还有的父母,会监控孩子是否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了家务,睡觉前是否关了灯,好像子女就愿意费电,就为了家务活着;

有的家长,会在子女一时找不到手机时,焦虑值拉满,比子女更“关心”手机是否丢了,继而开始灾难化幻想……

类似的还有,你失业了,父母反复盘问你,找到工作了吗?

你还没恋爱,没结婚,父母总是提醒你,有对象吗?差不多就得了。

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简直不要太多,甚至子女吃什么蔬菜,吃饭的顺序、坐姿站姿,都在父母的反复提醒和督促之中。

对于这种现象,父母倒是给出了一个让子女感到无可奈何,又无力反驳的理由:

“外人都说好听的,谁会提醒你这些破事啊?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合着我们还得对父母反复提醒背后,所包含的“打扰、否定、质疑、逼迫,甚至威胁”感恩戴德?

真的,父母不管初心多么好,但他们极少能平等地看待孩子,更是无视孩子的感受和自主性,随意“打断”和破坏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反复提醒,之所以让子女们厌烦,压抑,气愤,抵触,原因在于,家长反复提醒的形式,是唠叨,而唠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又能徒增焦虑和无力感的。

就像一样你不喜欢吃的食物,父母硬往你嘴里塞,你要么吐,想挣脱和逃离,要么就是被迫吃了后反胃难受,痛苦万分;

反复提醒,本身暗含了一种对孩子的不信任,认为孩子脱离了自己的“唠叨”和“提醒”,就一定会发生意外,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和损失。

实际上,很多成年子女,对社会的认知,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已经远超过父母辈的人了。

然而,很多父母,却依然把子女当成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控制着,约束着,用贩卖焦虑、甚至杞人忧天的形式,宣泄着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把子女已经调整好的好心态,和好情绪,完全破坏掉,让子女瞬间发疯,破防;

很多父母,自己尚且没有做成功过任何一件事,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整天面对着一堆不产生价值的琐碎小事,却一直给孩子传递焦虑,给孩子增加压力和包袱。

之所以说反复提醒是“恶意关心”,是因为父母经常无视子女爱不爱听,自己说的话,对子女有没有积极引导作用,就强行灌输,来来回回地说,这是让子女内耗,产生抑郁情绪的一大原因。

更要命的是,父母反复提醒你的,多数是“坏事”,是不开心的事!

例如,你是个圆润的成年人,身边总有人提醒你“胖”、“油腻”,你闹心不?

你暂时失业,或有大额房贷,父母老念叨你穷,你没钱,暗示你不行,你抓狂不?

你相亲没成功,父母反复提醒你年龄大了,嫁不出去了,或者娶不到好媳妇了,你窒息不?

这些反复提醒,都能激发子女的逆反心理;

因为反复提醒意味着一种“控制”,是不允许子女的成长,有任何偏离自己预想的可能,是家长神经紧绷不松弛的表现。

而且这种反复提醒,很多时候只是父母单方面的“幻想”,父母自以为是地觉得,孩子处理问题不行,而孩子又觉得自己总是被父母质疑、指责、告诫,不爽的情绪日渐积累,最终容易爆发亲子冲突,造成不可弥合的裂痕。

真正的“关心”,不是控制,不是怀疑,不是反复提醒,也不是否定;

而是鼓励,是放手,是信任,是接纳;

生命有它本身的向上特性,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渴望美好和自由的内驱力,有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自省能力;

真的不用父母太过“操心”和提醒。

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彩虹,能独立生活,子女才能成长,成为一个自信幸福的人。

END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