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军事工业这个领域,大家相互借鉴/盗窃同行在技术上创新的情况很常见,这几乎从军事工业这个行当一出现就开始了,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三军事工业有没有借用苏联军事工业的技术创新呢?
如果有,德三军事工业又借用了哪些苏联军事工业的技术创新呢?
一、倾斜式装甲,
也许了解苏联和德三战前交往史的人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苏联曾经从德三引进了很多的军事工业技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的题目可能不会被那些人所接受。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三军事工业从他们的苏联同行身上获益这是事实,而且当时苏联军事工业从业者并不仅仅是一个跟在德黑三军事工业从业者后边的后来者,人家在军事工业方面确实有很多创新,所以德三军事工业能够反过来获益就不难理解了,那么,当时德三军事工业从苏联军事工业的创新当中收获什么呢?
提到德三军事工业收获的苏联军事工业创新,可能大家比较早想到的是坦克的倾斜式装甲,考虑到德三坦克从战争早期的四号、“虎”式坦克到战争后期的“豹”式、“虎王”外形的转变这个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德二军事工业在上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发的装甲车和德三军事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开发的2号坦克这些武器的外形,就能知道倾斜式装甲对德三军事工业从业者来说并不陌生,最起码他们不大可能是因为受到苏联军事工业的启发才在以后的岁月里才走上这条道路。
二、宽履带,
说到倾斜式装甲,我想有必要顺便谈一下德三坦克后来的履带变宽是不是和苏联坦克有没有关系,因为大家知道T-34坦克有个优点就是款履带,因为这种履可以让坦克在苏联的冰天雪地里飞驰,而且从时间上看德三坦克履带变宽确实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德三接触到苏联T-34坦克以后才开始的。
但是,坦率的说,虽然坦克使用宽履带确实有不少好处,但世间的事并不只有好的一一面,利多生弊的事情也不少,宽履带的事情就更是如此。
虽然宽履带可以带来良好的机动性和高压强比,但是随着坦克尺寸(具体的说是宽度)增加,履带的重量也会增加,而更多的重量往往意味着需要额外消耗更多的坦克动力,这种情况在坦克转弯的时候表现的尤其明显,而相对来说由于德三的“虎”、“豹”坦克重量更重,所以它们选择更宽的原因履带反倒是可以理解,这不是简单的抄袭谁的问题。
所以德三坦克后来宽履带变宽很难说是他们借鉴了T-34的结果,而更可能是在坦克进化过程当中为了给更重的坦克平衡压强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也就是说就算德三军事工业当时见不到T-34坦克,他们早晚也会走上这条路。
因为这是技术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不是谁抄袭谁那么简单!
三、“豹”式和T-34坦克,
说到倾斜式装甲和宽履带,我想就有必要顺便专门提一提T-34坦克,因为根据很多传说,德三军事工业开发的“豹”式坦克就是建立在抄袭T-34坦克基础之上的。
不过对于这个说法,要想完全否定是困难的,因为这两种坦克虽然不能说完全一模一样,但总的来说“豹”式坦克确实多少有那么一点T-34坦克的影子,由于这个原因,大家人容易往它们有血缘关系方面猜想。
不过考虑到“豹”式坦克身上有很多相对于T-34坦克优点的反向缺点,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就算“豹”式坦克在设计的时候确实抄袭了T-34,那么德三军事工业从业者在其创作过程当中也没有领悟到T-34坦克的精髓,完全抄偏走到了另一个相反的歧途上去了。
他们完全是抄错了作业!
但不可否认,T-34对“豹”式坦克确实有影响,但考虑到“豹”式坦克在发动机、变速箱布置方式和坦克行走部分等很多地方还是保留了鲜明的德三特色,所以T-34对“豹”式坦克的英影响明显没那么深、至于说后者抄袭前者更是谈不上。
另外如果仅仅从外观上评价是谁抄袭了谁,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此可以怀疑苏联的T-34-85同时也借鉴了“豹”式坦克呢?
虽然这件事我们没有证据,但从它们的外形和出现时间来看,确实有这个可能。
四、F-22和Pak-36(r)火炮,
虽然从外观上来说F-22和Pak-36(r)确实略有差别,但它们本质是同一种武器(德三军事工业在F-22的基础上开发(改进出来)了Pak-36(r),它们外观上的区别是苏军和德三军队对他们不同的用途和定位造成的
,在苏军当中,F-22通常是作为师属火炮使用的。
而Pak-36(r)在三军队当中的定位很简单-它是一门反坦克炮。
所以F-22和Pak-36(r)不是谁借鉴/抄袭谁的问题,更像是一种废物利用。
五、G-43和SVT-40自动步枪,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三对自动步枪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宁愿把更多的资源放到98k之类的武器上也不愿意在自动步枪上消耗时间。
恰恰相反,苏联可是对给自己军队步兵装备足够的自动步枪充满了兴趣。
但是在开战以后,交上方尴尬的发现,他们在步兵自动步枪上不同的努力方式没有带来太大的不不同-德三军队不用说,由于他们之前对自动步枪缺乏兴趣的,他们的步兵自然没有自动步枪可用。
至于说苏联军队,由于在自动步枪上选型不当,导致他们在开战以后连合适的步枪都没有。
好吧,让我们接我说德三在这这方面的情况,由于前者士兵一再呼吁装备自动步枪,所以德三军队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毛瑟和瓦尔特公司。
由于前线寻需求很急,所以毛瑟和瓦尔特公司李紧急开发的G-41(m)和G-41(w),都没有达到德三军队的要求,不可能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
于是,这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军队要急需,但他们又交不出来合格的产品,所以这时候瓦尔特公司的设计师灵机一动,把缴获的SVT-40略加改动当做自己的产品交上去并获得了德三军队的验收,这就后来出院的G-43自动步枪,这种武器在战争期间生产了大约50万支,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
五、Granatwerfer 42和PM-38型120毫米迫击炮,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由于苏军开局不利,所以德三军队很快缴获了大量的苏式PM-38型120毫米迫击炮。
很快,德三军队就发现这种迫击炮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德三军有这种想法,一来是这种迫击炮性能确实优秀,二来当时德三军队手中也缺乏类似的东西,所以PM-38型120毫米火炮“恰逢其时”的被俘歪打正着的填填补了德三军队同类型武器的空白。
很快,德三军队发现,紧仅仅依靠战场缴获已经很难满足他们对这种武器的需求。
所以,经过慎重的考虑,最后德三军事工业干脆自己制造德三版本的PM-38型120毫米迫击炮,这就是Granatwerfer 42型120毫米迫击炮的由来在战争结束之前,这种武器德三军事工业制造了8500门。
不过和德三吸收苏联武器通常会针对自己军队的实际情况略做改进不同,德三军事工业几乎照单全收了PM-38型120毫米迫击炮,两者仅仅在座板等方面略有不同。
六、
80mm Raketen-Vielfachwerfer火箭炮和“喀秋莎””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三军事工业本来曾经在缴获的“喀秋莎”M-8的基础开发了自己的80mm Raketen-Vielfachwerfer火箭炮(这种武器的实际口径是78毫米,不过为了方便统称为80毫米)。
和当时德三军事工业仿制的苏联武器类似,很80mm Raketen-Vielfachwerfer和“喀秋莎”也不完全一样,例如后者的装弹量并不是“喀秋莎”常见的24发,而是48发。
另外由于德三军事工业始终没有破解“喀秋莎”火箭弹的秘密,所以80mm Raketen-Vielfachwerfer的弹药和喀秋莎””也不一样。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尽管德三军事工业从业者认为80mm Raketen-Vielfachwerfer火箭炮的射击精度要优于“喀秋莎”,这种武器从来没有大量生产并且正式装备德三部队,实际上,这种武器仅仅象征性的生产了很少数量(具体产量不详,只知道德三军事工业制造了15000发供这种武器使用的弹药,据此推断,这种武器的产量大致在300门左右)装备德三闪电部队的炮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