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处处皆学问:齐家文化玉器工艺特征漫谈

御风而行 2024-11-18 07:00:39

收藏能不能捡漏?回答是肯定的。但捡漏的前提,是你的知识储备比卖家丰富。尤其在藏家专业的能力范围内,你捡漏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换言之,捡漏只是源于专业知识、鉴赏能力的不对称。否则,面对假货横行的古玩市场,你想凭运气捡漏,结果大概都是漏捡了你。这一点,与炒股类似。

近年来,高古玉器热门,很多藏家都盯上了高古玉。于是,造假者也投其所好,市场上所谓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时期的玉器,大量“出现”了。我不是说其中绝无真货,但概率极小。哪里有那么多的高古玉器真货哦?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齐家文化玉器,真货的概率相对要多些。原因是以前的研究者与收藏者,都不看重甚至不承认齐家文化玉器,致使改革开放后,大量齐家玉器从西北地区流向全国市场。

但是,近年来,市场稍热后,与其他文化期玉器一样,齐家玉器,也是假货横行。要想收藏,也必须对之有深入的研究。包括对其玉材、工艺、造型、沁色等,都必须有深入研究。

三十多年来,文人收藏了不少的齐家玉器,今天,特别根据自己的藏品,就藏说鉴,对齐家文化一些典型玉器的工艺特征做一揭示,喜欢的可以看看。但是提前声明:工艺特征只是鉴别的依据之一,真正的鉴别,必须全面衡量,一个特征不对,就一票否决!

一、玉凿的一个特点:顶部多不打磨!

下面的藏品,是一个齐家玉凿。非常开门:

注意看最后两张照片:玉凿的顶部,呈现断茬状。所以,当时的卖家,据此认为该件玉凿乃一残件。于是,三钱不值两钱,就将该玉凿当做残件非常便宜的卖我了。

卖家此次,显然卖漏了。只要你参观过馆藏的齐家玉凿,就会知道:尽管齐家玉凿有长有短,但大多数顶部都不打磨,而保持玉料的原始形态。也就是说,顶部不加打磨,并不表示玉凿就是残件,而反而恰好是齐家玉凿的重要特征之一!

事实上,大家再回头看看该玉凿最后的两张顶部片:玉凿顶部的一侧,明显还保留着片切割开玉的切割痕迹。也就是说,工匠在制作该玉凿时,本来就是要从该处切割断料了。只不过是切割了差不多一半,工匠偷懒,一敲两段,这道工艺,也就就此完活了。

二、玉璧的打孔工艺特征:螺旋纹、喇叭口、出口有崩茬

齐家玉璧这个工艺特征,收藏家们都比较熟悉。附上一件藏品,算是给大家一个直观印象吧。

三、玉琮中孔台阶痕的特征判断

收藏齐家文化玉琮的,都知道齐家玉琮打孔,由于工艺、工具的限制,工艺都是用管钻对钻,多会因为错位,而在孔道中部形成所谓的台阶痕。尤其早期玉琮,更是如此。文人收藏有多枚齐家玉琮,仔细研究,发觉确实如此。拍两个,大家观察:

但是,造假的,也知道齐家玉琮有此特征。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带有台阶痕的齐家文化玉琮。但有台阶痕的,未必就是真的。

真正的齐家文化玉琮,由于是使用空心管钻两段对穿打孔的,使用的工具,大概率是空心铜管(齐家文化已经使用铜器,天下第一镜,就是在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遗址中,也多有齐家玉琮打孔后残留的玉芯出土,也证明了齐家文化玉琮打孔,使用的就是空芯管钻。

文人根据齐家玉琮的工艺特征玉馆藏玉琮与自己的几个藏品,总结了真正的齐家文化玉琮的台阶痕必有的三大特点:

第一、无论打孔多深,玉琮的单边孔径,基本是统一的,或者随着打孔的进深而略微缩小。这是因为铜质管钻,质地相对坚硬,只能直进直出,不会拐弯,中途即使有磨损,也不会太大。所以,至少单边钻进的孔径,基本是统一的,上下大致一般粗。而现在造假者,没有耐心使用原始的空心管钻,造假所用的都是实心钻头,所谓的台阶痕,都是二次修磨,斜向掏壁,人为制造出来的。所以,其孔径特征,一定是上细下宽,随着进深而扩大的。这与齐家文化原始工艺钻孔的特征,截然不同。

第二、真正的台阶痕,一定是错进的,也就是说,一定会有钻进过度现象。再说明白些,如果玉琮高10厘米,两端对进的打孔深度,加起来一定超过10厘米,很可能是11甚至12、13厘米。如此,孔道才能最终贯通,留下的玉芯,才有可能被轻轻敲锣落。而造假者,往往没有顾及这个技术需要,两边的错台,在剖面图上,基本都在同一平面上。

第三,台阶痕的侧面,多数会有孔壁断茬残留。想想吧:空心管钻,两边都会留下孔壁。因为中心偏移,钻过头后,玉芯自然断裂,靠近孔道内测的孔壁,就一定会留下残茬。早期玉琮多不打磨,断茬痕迹,就会保留。这个,是自然而然的。而造假者,使用的是实心钻头,当然就不会残留这个了,留下的台阶痕,基本是平的。

为说明这几个特征,文人专门手绘了一张示意图。喜欢的,自己慢慢揣摩吧。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欢迎行家里手一起讨论,批评指正,谢谢!

朋友提醒,搜了下玉锛,搜到这个。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