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白手起家,34岁身家25亿,44岁却选择自焚,他图啥?

亘古看事 2024-11-04 16:45:01

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坐拥亿万身家,这样的词汇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励志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结尾却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圆满,而是以主人公化为浓烟中一堆尸骨而悲剧收场。

那么,究竟这位年纪轻轻就坐拥亿万身家的“金老板”,是什么原因让他以这样悲剧的结局收场呢?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金利斌,小时候的生活可以用“贫苦”来形容,尽管当时还是社会主义经济时期,但为了给身患重疾的父亲治病,这个内蒙古包头的普通家庭却不得不背上重重的外债。

然而,全家人的努力并没有能够挽回父亲的生命,在给这个家留下一个烂摊子和一笔债务后,金利斌的父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为了还清父亲的外债,金利斌的母亲开始做起了“小商贩”,但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小商贩其实就是和“投机倒把”一样的,所以金利斌年纪轻轻就进入工厂,以缓解经常被城市监管追得到处跑的母亲经济压力。

金利斌原本以为有了工作之后生活就会好转,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让他有些始料不及,因为一名普通工人的工资仅勉强能够满足他个人的花销,对于家庭来说丝毫没有帮助。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动了商品市场化的运行,同时也把各种商品的价格迅速抬升。金利斌在思索再三之后,硬着头皮走上了一条在其他人看起来都是很冒险的道路:辞职下海。

或许在别人的眼中,刚刚24岁的金利斌是在冒险,但是金利斌所看到的,却是那些勇于下海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弄潮儿头上风光的光环,这些光环不仅能够给他带来财富,更能让他的家庭摆脱经济的困境。

起初,金利斌只是做一些批发水果和小商品的小本生意,不过在经过对市场的观察之后,他却发现了其他人所没有发现的市场,通过“赌一把”的方式拿下了一家外地话梅瓜子企业在当地的代理权,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轻松获利40万。

40万,这个数字在90年代初期已经足以让人们对他的称呼从“小金”变成“金老板”,而金利斌的从商之路也从那之后正式走上了快车道。

从糖酒批发部,到包头市伊利奶的总代理,再到注册惠龙商贸和福禾豆业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百强企业,金利斌在别人的眼中已经成为了白手起家而且事业成功的典范,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这一路走来要顶着多大的压力。

2002年成立惠龙商贸不久,金利斌就在别人的介绍下开始接触境外投资,眼光独到的金老板自然能够看到其中的风险,他同样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着丰厚的利润,只不过碍于手中资金有限,所以他只能看着别人在投资中获取利益,而他只能“望宝山而兴叹”。

或许,在金利斌的性格中,“赌一把”是他的天性,当初“赌一把”冒险成为代理让他赚取了第一桶金,这一次他也要赌一把。而这一次他的“赌资”却已经不是他自己的本钱,而是通过对外融资“融”进来别人的钱。

所谓的融资,其实就是金融的最初形态,也就是把别人的钱借过来自己使用。当然,这种行为也可以被称为借贷,因为融资需要有一定偿还能力,也就是融资资本,同时也要承担包括利息和投资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成本。

很显然,金利斌的“赌一次”再次赌成功了,他在成功偿还融资成本和利息之后,他也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同时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盘活资本”的甜头。

也是从那之后,惠龙商贸就成为了金利斌融资的主体,融资的方向也不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社会游资以及员工都成为了金利斌的融资对象,他承诺的利息也从原本的月息2分,逐渐涨到了3分,甚至1毛。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3分和1毛的利息没有直观概念,以1毛的月利息为例,就是每个月借款1万元,就需要支付100元的利息。如果是长期借贷,还会涉及到利息计算方式的问题,比如先息后本、本息同还,以及“驴打滚”那种复利计算方式。当然,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1分利息都已经属于高利贷,而且还是能够“压死驴”的那种高利贷。

什么样的买卖能够有这样大的利润去支付利息呢?当然是没有,至少合法的买卖是很少有的。金利斌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风险吗?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但是这时候的他已经“身不由己”。

最初时金利斌的融资是为了“打短线”赢得利润,但“风险投资”没有一本万利和永远不败,在经历几次投资失败之后,那些利息已经成为了他的负担。为了“补窟窿”,他只能通过继续扩大企业规模来进行进一步融资,然后再“拆东墙补西墙”。

在那一段时间里,金利斌名下的产业开始了迅速地扩张,不仅在他自己所擅长的商贸、批发、物流行业,而且还扩展到他所不熟悉的餐饮、洗浴、KTV、采矿等行业。

根据金利斌的妹妹金利敏回忆,那时候的金利斌经常看《李嘉诚传》,也会对别人说自己就想当李嘉诚那样的“大亨”。为了能够“多元化发展”,他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其集团下的企业中,当然,同样也在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所以,即便金利斌已经获得了各种“先进人物”“创新企业家”“龙头企业”之类的称号,但他也同样在忍受着资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那是一种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压力。

为了能够快速回笼资金,2008年,金利斌开始用他的另外一家公司福禾豆业向“上市企业”的方向发展。

“上市”,这个词在现在仍然能够让人想到“高大上”,因为公司上市之后其本身的价值和市场价值都会得到极大提升,同样,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股东们,也都能够通过上市公司股权变现的方式得到实惠的资金。

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股市一路飙升,许多企业也都趁着这个机会冲进股市,通过“挂牌上市”和“爱情买卖”之类的操作,从而造就了一系列的“商业传奇”。同样也是在这种大市场的环境下,许多“专业包装上市”的公司也应运而生,金利斌也是在这种包装公司的“包装”下,开始花费重金打造自己的“上市梦”。

可以说,金利斌的“上市之路”,其实是他再一次选择了“赌一把”。

然而,与冒险下海、短线投资相比,金利斌显然没有意识到公司上市运作的暗流蕴藏着什么样的风险。

惠龙商贸的经营项目是以经营预包装和冷冻食品、五金百货等销售为主的轻资产公司,并且这个公司的身上已经有了因为债务所引发的司法案件,这些条件都不利于冲击资本市场。所以在“包装公司”的建议下,金利斌选择了以生产大豆制品为主的生产类公司福禾豆业作为上市主体。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大豆加工业这种农产业相关企业能够被各地政府和市场接纳,但是却很难被资本市场认同。所以,尽管金利斌听从包装公司的建议花费了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请名人做宣传,也没有能够如愿地吸引到资本大佬为其站队。

企业上市之前的宣传、路演、IPO,都是为了吸引资本进入、助力进入资本市场而进行的准备,但如果没有资本助力,那么前面的操作都将是一场空,也无法顺利进入到“挂牌上市”的最终阶段。

2011年4月,经历了投资获利、融资幻想以及幻想破碎的金利斌,将酒后的自己关在了奥迪车里,用两桶汽油和一把烈火结束了自己44岁的一生,而他选择了结自己生命的所在地,就是他曾经报以“翻身”幻想的福禾豆业公司大墙之内。

自焚之前,金利斌号称“身价25亿”,自焚之后,人们才知道他的负债高达十多亿,其中有6亿余元都是从民间吸收来的“高利贷”。而警方在对他的资产进行清点时,发现这名“亿万富翁”的银行卡中只有3700元。

一场火,烧褪却了“亿万富翁”镀在身上的黄金,也烧空了其他人“融资上市”的白日梦。留给人们的,只有对金利斌这个曾经的“商业神话”的唏嘘,以及金利斌家庭的巨额债务。

当初,金利斌走上下海经商这条路是为了给父亲还债,而今,他也效仿当初父亲那样给子女留下巨额债务,这不得不让人发出感叹。

诚然,金利斌的失败有着其个人“赌”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他触碰了金融风险的高压线。他的悲剧,也在警示着人们非法集资、高利贷这种不能碰,“虚胖企业”好大喜功、盲目扩张的错误不能犯。

愿警钟长鸣,人人应当引此为戒。

参考资料

《包头“亿万富翁”自焚调查:15张银行卡共剩3700元》新华网

《包头警方公布富翁畏罪自焚细节 将追查造谣者》新华网

《包头富豪自焚身亡调查》人民文摘

《从金利斌案看非法集资事件为何频发》中国青年报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