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土包拯墓:守墓人至今存在,只剩下35块碎骨,原因感天动地

汉史钩沉 2019-11-14 14:18:12

漫漫中华数千年,单从官品来谈,仕宦者只分两类人:一类是包拯,另一类是包拯之外的人。包拯为人,余者为己。“开封府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在并不久远的年代,“包青天”也曾是我们的童年,包拯也曾是人们的偶像。在此,我想让大家,看一下1000年前,包拯在生命最后10天,吊着最后一口气,留下的千秋祖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如果做官,有贪赃枉法的,不准回到本家;病故之后,不准葬于祖坟。如果谁违背了这份志向,也就不是我包拯的子孙。从包拯家训中,“正直”、“清廉”之气,迎面而来。那么这千年以来,包氏子孙做得如何呢?安徽合肥,出土的包拯家族墓,向世人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也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名门望族”。

1973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公墓,迎来了一场浩劫。当地要征用土地,限期迁走所有墓葬,违期统一按无主坟墓处理。万幸的是,李德生老将军对此十分重视,及时联系包拯后代,并组织人手,决定迁走包公墓。考古专家吴兴汉,临危受命,主持迁走包公墓。但眼前的一幕,却让所有人的心情变得沉重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包公墓”,被完全挖开了。

这座被盗窃的“包公墓”,编号为M6,是人们熟知的“包公墓”,但奇怪的是,包公的尸骨,却在M1出土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比起主墓M6,M1极不显眼,连封土都没有。但就是M1其貌不扬,才使得包公幸免于难。小小的M1中,却有着一口贵重的楠木棺材,和“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志铭”和“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M1中的35块碎骨,经过检测后,全都是一位五六十岁的中年男人留下的,再加上包公墓志铭。可以确定,其貌不扬的M1,就是包公栖身之处。但包拯的33代子孙包义旭,却指出:历代包氏子孙,口口相传,被毁掉的M6主墓,就是包公墓,是必须年年祭拜的。包公的墓志铭,实实在在的放在M1,可是包拯后代,口口相传的是M6主墓,究竟谁是正确的呢?

在清理掉淤泥和积水之后,被盗的M6主墓中,找到了M1包拯之妻董氏墓志铭缺失的一角。这说明,M6是原本的主墓,但为了防止盗墓,包拯夫妇被迁移到了更小的M1。但是,这段辛秘年代久远,加上保密目的,并没有传给包拯后世子孙,M6主墓仍然是他们年年祭拜的存在。原本事情该告一段落了,但是73岁的夏广宏老人,作为包公墓守陵人,却告诉专家吴兴汉,真正的包拯墓,在公路下边。

根据守陵人夏广宏的描述,一个比M6更大的M8地下墓葬,重见天日。在M8中,有着一个35厘米高的木俑,是宋代陪葬高级官员的十二辰神,包拯家族只有包拯一人有这个资格使用,一个更大的秘密揭开了。最后由守陵人说出的M8,是包拯原本的墓穴,而包拯子孙祭奠的M6,是包拯妻子董氏的墓穴,两人是分开下葬,最后一起迁移到其貌不扬的M1的。

在包拯死后,60多年时,金人覆灭了北宋,并且肆虐了安徽地界。宏伟的M8包公墓,作为宋代高级官员,被金兵报复性破坏,完全崩塌。金兵北返后,包拯子孙将包拯和妻子董氏,残存的棺材、碎骨等物,一起迁到了小小的M1。并掩盖了这一消息,因此包公栖身之所,得以安宁近千年。守陵人一代代,传下的是被金兵毁掉的M8包拯墓;包拯后代祭祀的是M6董氏墓;而迁走合葬的M1,得到了充分保护。

整个包拯家族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就是6块墓志铭,和上面的1万多文字记载。而这背后,更是包拯临终家训,留下的清廉之风。包拯的小儿子包绶,25岁起做官,做过国子监丞、汝州通判,为官23载,却在死后连迁回家乡安葬的钱财都没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包绶仕宦二十三载,却没钱葬回祖坟,在包绶死后整整16年,他成年的儿子们,才凑足钱财,将其迁回合肥。

整个包拯家族墓葬,没有金银珠宝,有的只是墓志铭、香炉、铜镜、砚台、铜印,等寻常随身之物。在不多的文字中,写满了清廉的包拯家族子弟,因贫寒而终;为官多年,却无葬己之财,经常10多年后,由子孙凑钱迁回合肥。为官如此,当真是清廉如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我始终认为,墓志铭可以高尚的千秋,通行证终将为人所遗忘。在此,愿厚黑、利己主义,大行其说的当下,诸君可以恪守本心。用心底残存的一丝温暖,相信浮躁将会化为消散的云烟。时间的长河,终究会留下千秋的沉淀。

3 阅读: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