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这通《祭抱元境神碑》,讲述丘濬为村民兴修水利的故事

花梨岛说历史 2024-08-10 00:11:16

这通

《祭抱元境神碑》

记述

丘濬为抱元图村民兴修水利的故事

抱元图,海口琼山区龙塘镇国仓村一带。

国仓古村,位于龙塘镇西南隅8里处。

国仓有条古老石桥,盘于水中,蜿蜒如蛇,人称“蛇桥” 。

国仓石桥,选用头条“玉渡龙”先生拍摄图片

石桥位于村东面1公里的河畔上,是村民通往对岸的新旧沟田洋耕作的必经之路。

水深时成为古渡码头,水浅时,石桥显露, 村民来往可行走其中。

村中有水泥硬道直通桥边,道路平坦狭窄,两车相向会车较困难,建议就近泊车步行前进,沿途可观自然乡村景观。

时下是汛水期,石桥隐没于茫茫河水。

凉风拂吹,水波起伏,黑色的火山岩石阶拾级而下,伸入浅绿的水面,这就是蛇桥于水中的起始位置,对岸清晰的小坡就是蛇桥的终点,蛇桥为弯曲延伸长为150米。

水光荡漾,时有白鹭飞翔而起。没有石桥的影子,烟波飘渺;照样呈现一幅冬日好景。

虽未目睹到蛇桥的峥嵘面目,但感于它透露着神圣般的魅力,因此能引来游客纷踏至此,一睹风采。

此中更有一通文物,让游客迷于风景而疏远了它的存在。

这就是背依坡岭,面向河畔,矗立石桥旁陡坡上的《祭抱元境神碑》。

碑高2.1米,宽0.65米,厚约0.26米,再加上高约0.65米的石基底座,矗立河畔陡坡上的神碑却有俯瞰之势。

丘濬《祭抱元境神碑》全文

  成化七年岁次辛卯十月己亥二十五日癸未,翰林院大学士丘濬谨备牲醴,遣人祭告于抱元境神,祝曰:嗟此一方之田,壅水成川,民不得耕,四十余年。老者倾故,少者白颠,茫茫巨浸,孰知为田?推原事起,厥有所先,截下流以中断,制低水于高原,转车灌溉,利己自专,返使良畴,变为深渊,彼岁两收,此无一焉。人心不齐,饮诉莫宣,枵腹纳税,多至颠连。抱元童叟,群然来前,泣以告予。深用恻怜,因呼其人,谕以善言。彼亦悔过,莫咎其先。彼此一收,两得其全。顾惟久废,复旧为难,愿以归我,代输税钱。王再拒之,誓告众田子孙,后记昭然,徒众是鸠,赀力是捐。一旦水落,禾苗有年,虽仍旧业,岁取十千。非人力之所致,实天道之好还!谨备牲醴!

碑文243个字,正楷竖字阴刻,明成化十年(1474年),丘濬回家守制返京时所撰。时间过了500多年,有些字体略显模糊,但隐约可知其内容,让我们回到明成化年代。

明成化六年(1470年),年近50岁,在翰林院任职的丘濬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三年。

期间,他看到抱元图国仓村有旷野良田,村民却过着饿肚子缴粮纳税的日子,

此地田洋地势不均匀,并有豪强“霸凌”截堵下流,灌溉自家田地,致使上流水患成灾,良田变汪洋,民不聊生,如此情况,在长达40年时间内得不到解决。

丘濬名隆琼州,得悉丘公前来视察民情,抱元老少前来哭诉,恳请丘公出面解决水利"霸凌"事件。

丘濬得悉,着手解决此事,一边责成豪强整改错误的做法,一边带领村民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的灌溉体系,使良田重获丰收。

如今,存留下来的石桥、石道、石碑,均为丘濬当时为民造福,兴修水利的历史见证物。

丘濬回京复职时,写下《祭抱元境神》祭文,并勒石为碑,以借敬神立碑,让大家守约劳作,共获丰收。并感慨农民安居乐业“非已之功,实乃天道之好还”。

石碑、石桥、新旧沟田洋已成为当时著名的人文景观,众多游人慕名前来观看,但道路的拥挤,停车的困难,垃圾随地丢弃,成了“蛇桥”景观区的“硬伤”,希望前来观看的游人爱护好这片家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