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心目中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就4个,赵云黄忠马超都算不上

嘉林读书的 2025-01-16 11:54:22

前言

三国演义里的五虎上将,个个都是万人敌,但在真实历史中,刘备对待这些大将可不是这样。史料显示,在重要战略要地的委任上,刘备心中只信任4个人,而耳熟能详的赵云、黄忠、马超竟然都不在其中!这个发现让很多三国迷大跌眼镜。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从历史档案中寻找答案。

边境将军背后的玄机:刘备的用人标准

建业元年,刘备坐在成都府衙内,面前摆着一份长长的名册。这份名册上记载着蜀汉各个边境要地的守将人选。他盯着这份名册,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用人选将,这事可马虎不得。边境将军不比寻常将领,这差事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守得好,保一方平安;守不好,整个基业都会毁于一旦。

你以为打仗厉害就能当边境将军?刘备摇摇头,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一个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将军,至少要占其三样本事。

打仗,这是基本功。但光会打仗还不够,得懂兵法韬略。就拿关羽来说,他不光是个万人敌的猛将,更懂得怎么布防。荆州七郡,地方那么大,兵力却不多,关羽硬是靠着精妙的布防,让曹操和孙权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治理地方,这是难度更大的本事。霍峻在葭萌关,不光要防着外敌,还得安抚百姓。当地百姓见他处事公道,自发给守军送粮送水。一个小小的关隘,硬是变成了铁桶一般的堡垒。这种本事,可不是人人都有。

最难的是和敌国打交道。张飞在巴西,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可事关邦交的大事上,他从来不含糊。该强硬时绝不示弱,该服软时也不逞强。就这么个莽汉,硬是把边境治理得井井有条。

刘备的眼光毒辣得很。他看人,从来不看表面功夫。魏延年轻气盛,可刘备一眼就看出这人有大将之才。汉中这种军事重地,刘备二话不说就交给了魏延。果然,魏延不负所托,把汉中打造成了蜀国的铜墙铁壁。

你要问为什么赵云、黄忠、马超这些名将没被派去镇守边境?刘备心里跟明镜似的。赵云忠心耿耿,但性格太过谨慎,处理复杂局势时总显得力不从心。黄忠年事已高,虽然武艺超群,但精力大不如前。马超骁勇善战,可性格刚烈,不够稳重。

边境将军这活,就像是在走钢丝,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刘备选将,看得就是这个平衡感。既要能打仗,又要会治理;既要有勇有谋,又要懂得审时度势。

史书上记载,刘备每次派将镇守边境,都要亲自过问。从选将到布防,从军需到民生,事无巨细,样样关心。这哪是在派将,分明是在下一盘大棋。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容不得半点马虎。

你说刘备是不是太过谨慎了?那可未必。在这个群雄割据的年代,一个边境将军的任命,往往就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当年,曹操就是看准了关羽性格中的弱点,才有了后来的荆州之变。这给刘备上了血淋淋的一课。

所以说,刘备心中的独当一面,可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那般简单。那是门复杂的学问,需要将军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战场上用生命去验证。

关羽镇守荆州: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建安二十四年的荆州,大雨连绵。关羽站在江岸边,目送刘备的船队渐行渐远。这一次,刘备带着诸葛亮、张飞等人去打西川,唯独把他和荆州五郡留在了这里。

荆州,这块肥肉,不知道让多少英雄垂涎三尺。北面是虎视眈眈的曹操,东边是野心勃勃的孙权。关羽深知,刘备把荆州交给自己,这份担子有多重。

你当关羽只会耍大刀?那你就太小看这位汉寿亭侯了。在荆州的日子,关羽干的可不只是打仗这一件事。

治军,关羽有一套自己的章法。荆州军队不比西川精锐,但在关羽的调教下,个个都成了精兵强将。他亲自操练士卒,严明军纪。《三国志》里记载,关羽治军,威严之中不失仁厚。将士们既敬又服,这才是真本事。

治民,关羽更是显出了不一样的手段。荆州百姓,经过几轮割据,早就疲惫不堪。关羽上任后,减轻赋税,修整水利,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灾民。一时间,百姓安居乐业,荆州局势渐渐稳定下来。

外交,这是最考验人的。孙权三番五次派人来示好,关羽既不疏离也不亲近,把握得恰到好处。对付曹操也是如此,该硬气时绝不含糊,该周旋时也不莽撞。这份外交手腕,就连诸葛亮也赞不绝口。

公元219年,关羽在樊城一战成名。他善用天时,利用汉水泛滥,水淹七军,一举攻下了曹操的重镇樊城。这一仗,不光打出了威风,更打出了荆州的地位。

但成也樊城,败也樊城。关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骄傲。他太相信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孙权的狡猾。当孙权假意示好时,关羽没有看穿这是个陷阱。最终,骄傲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说刘备当初为什么非要把荆州交给关羽?这里面大有玄机。荆州是块试金石,能检验一个将领的全部才能。关羽在荆州的表现,大部分时候都完美无缺,只可惜在最关键的时候犯了致命的错误。

史书上说,关羽虽然最终败亡,但他在荆州的治理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优秀的边境将军,不仅要能征善战,更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关羽镇守荆州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将领的成功与失败,也照出了刘备用人的深谋远虑。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一个边境将军的成败,往往就是一个政权兴衰的缩影。

《三国志》里有一段话:关羽在荆州,抚百姓,施仁政,训士卒,御外敌,可谓全才。只可惜,一时之骄傲,毁了这份难得的全才。这大概就是刘备常说的:用人难,知人更难。

关羽的故事告诉我们,刘备选择边境大将的标准有多么严苛。不光要能打仗,还要能治理;不光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不光要有能力,还要有定力。这些标准,在当时看来近乎苛刻,但历史证明,刘备的眼光是何等老辣。

默默无闻到独当一面:霍峻的成长轨迹

葭萌关外,狂风呼啸。建安十九年的深秋,霍峻站在关楼上,目光如炬地盯着远方。谁能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会在这里创造一个奇迹。

要说霍峻,在刘备的将军队伍里本来真算不上显眼。既没有关羽的威名,也没有张飞的勇猛。可就是这么个默默无闻的人,硬是用几百号人,在葭萌关顶住了刘璋和张鲁的联军整整一年。

你知道葭萌关有多重要吗?这地方就像是一把锁,锁住了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当时刘备大军主力都在别处,就把霍峻和几百个士兵扔在这里。换了一般人,恐怕早就被吓破了胆。

可霍峻不一样。他先是仔细研究地形,发现葭萌关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只要守住关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把这几百人分成三班倒,保证关口二十四小时都有人把守。

光会布防还不够,霍峻更懂得用心理战术。他每天都要士兵们擂鼓呐喊,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外面的敌军望着高耸的关墙,听着里面震天的鼓声,生生被唬住了,迟迟不敢进攻。

最难能可贵的是,霍峻会笼络人心。他知道,光靠几百个士兵不够,还得靠当地百姓帮忙。他时常走访民居,和百姓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疾苦。渐渐地,百姓们都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有一次,敌军断了葭萌关的粮道,想要饿死关内的守军。没想到,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把家里的存粮都送到了关上。就这样,霍峻带着几百号人,靠着百姓的支持,在葭萌关硬是扛了一年。

这一仗,把刘备惊着了。他哪里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将领,居然有这么大的本事。等到平定西川后,刘备立马就把霍峻提拔为梓潼太守、裨将军,让他镇守包括葭萌、白水、剑阁、江油、涪城在内的重要区域。

你说这是运气?那可不是。霍峻在梓潼一带的治理更是让人刮目相看。他深知边境地区的特殊性,既要防备外敌,又要安抚百姓。他一手抓军事防御,一手抓民生改善。短短几年,就把梓潼治理得井井有条。

《三国志》里有一段记载:峻为人沉着坚毅,善于谋划,抚民如子。这八个字,道尽了霍峻的为将之道。他不是那种性格张扬的将领,但正是这种沉稳的性格,让他能在危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霍峻的故事,恰恰印证了刘备的用人之道。在刘备眼里,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不一定是最勇猛的,也不一定是最有名的,而是要有过人的智慧和定力。

史书上说,刘备在平定西川后,特意在民间打听霍峻守关的详细经过。当他听说霍峻不仅善战,还懂得笼络民心时,立刻拍案叫绝:"此子可大用!"

从籍籍无名到独当一面,霍峻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也让我们明白,在乱世之中,真正的栋梁之才,往往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只要有伯乐慧眼,这些千里马终会有一显身手的机会。

张飞镇守巴西:猛将也要会治理

巴西郡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建安二十年,张飞站在太守府的庭院里,看着满园春色,心里却在盘算着边境防务。

你以为张飞就是个莽夫?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当年刘备平定益州后,特意把巴西郡这块硬骨头交给张飞,这里面大有文章。

巴西郡,位置特殊。北连汉中,东临荆州,战略位置举足轻重。这地方就像是蜀国的门楣,守不好就会让敌人直捣黄龙。刘备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张飞,可见对这个莽汉子的信任。

张飞在巴西干的第一件事,就让所有人跌破了眼镜。他没有大张旗鼓地操练兵马,而是带着亲兵走遍了巴西的大街小巷。当地百姓一开始都吓得关门闭户,生怕这个凶神恶煞的家伙发疯。

可没过多久,百姓们发现,这个据说脾气暴躁的张将军,居然意外地好说话。他不但体恤民情,还经常自掏腰包救济贫民。渐渐地,百姓们不再害怕他,反而开始尊敬他。

建安二十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曹操的大将张郃率军来犯,目标直指巴西。张飞这时候展现出了真正的本事。他先是派人暗中打探敌情,了解到张郃的兵力部署后,立即定下了迎敌之策。

宕渠之战一开始,张飞故意示弱,让张郃的军队深入。等到敌军行军疲惫,补给线拉得老长的时候,张飞突然发难。他调动巴西郡的精锐部队,来了个前后夹击。这一仗,打得张郃狼狈而逃,巴西边境从此安定。

你知道这仗最厉害在哪儿吗?不是张飞的勇猛,而是他的智谋。他懂得利用地形,懂得运用计谋,更懂得调动民心。当地百姓主动给军队送粮送水,还帮着侦查敌情。这哪里是在打仗,分明是在下一盘大棋。

《三国志》里记载:张飞在巴西,抚民有方,治军有度。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镇守巴西的这几年,不光把边境守得固若金汤,还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意思的是,张飞治理地方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经常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疾苦。要是发现有官员欺压百姓,二话不说就撤了职。久而久之,巴西的官员都不敢乱来,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召张飞入成都议事。临行前,百姓们自发来送行,有的还特意准备了土特产让张飞带着。这个场面,让许多人都感慨万分。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当阳桥上大喝一声吓退曹军的猛将,现在竟成了一方父母官?

史书上说,张飞在巴西的政绩,为后来的蜀汉守将树立了榜样。一个优秀的边境将军,不仅要能打仗,更要会治理;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不仅要镇得住敌人,更要安得了百姓。

张飞的故事告诉我们,刘备的用人标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在他眼里,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必须是文武全才。就像张飞,表面看是个莽夫,实际上却深谙治国安邦之道。

这么看来,刘备让张飞镇守巴西,与其说是信任,不如说是慧眼识才。他看穿了张飞性格中的另一面:看似粗犷,实则细腻;表面凶狠,内心仁厚。这样的将领,正是治理边境的最佳人选。

魏延接管汉中:能力者居之

章武元年的汉中,细雨绵绵。魏延站在城头,回想着刘备破格提拔自己的那一天。满朝文武,多少老将虎视眈眈,刘备却偏偏选中了他这个"后起之秀"。

你知道这个任命在当时引起了多大的震动吗?《三国志》里记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这个"尽惊"两个字,道尽了众人的不解与不服。

魏延,年纪不算大,资历不算深,在蜀汉的将领中,算得上是个"新人"。可刘备偏偏把汉中这块硬骨头交给了他。汉中是什么地方?北拒曹魏,东连巴蜀,可以说是蜀国的门户。这地方要是守不住,整个蜀国就危在旦夕。

刘备为什么如此信任魏延?答案就藏在魏延的为将之道里。

打仗,魏延有一套自己的章法。他不是那种横冲直撞的莽夫,而是精通兵法韬略的智将。在汉中防御工事的布置上,他独创"子午谷八屯"之法,把防线布得严丝合缝。曹魏的将领们想要突破,就像是撞到了一堵无形的墙。

治军,魏延更显出过人之处。他体恤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关心他们。将士们有什么难处,他都亲自过问。《三国志》里说他"善养士卒",这话一点不虚。在他手下当兵,苦点累点没人叫苦,因为大家都知道,将军比他们更辛苦。

治理地方,魏延也是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汉中地区常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魏延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安置灾民,重建家园。他还亲自督促春耕,保证粮食产量。渐渐地,汉中的百姓日子好过起来,个个都说魏延是青天大老爷。

建兴三年,曹魏大将张郃率军进犯汉中。这一仗,魏延打得漂亮。他先是示敌以弱,让张郃的军队深入险境,然后突然发难,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一战,不光打出了威风,更打出了蜀汉的军威。

有趣的是,魏延在处理军政大事时,从来不摆老资格。他总说:"能力不在年纪,本事不在资历。"这话要是让那些倚老卖老的将领听到,不知道会不会气得跳脚。

刘备看中魏延,正是看中了他这股子闯劲和韧劲。在刘备眼里,一个将领的能力,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打出来的。魏延虽然年轻,可每次交给他的任务,他都完成得漂漂亮亮。这才是真本事。

史书上记载,魏延在汉中的政绩,得到了刘备的多次嘉奖。这个"政绩"两个字很有意思,说明刘备看重的不光是打仗的本事,更看重治理的能力。

魏延的故事,印证了刘备用人的一个原则:不看资历,只看本事。这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刘备这么做,等于是在挑战整个用人体系。

《三国志》里说,魏延"有谋有勇,善用兵"。这八个字,道出了刘备选将的标准。在他眼里,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必须是能文能武,既懂打仗,又会治理的全才。

魏延镇守汉中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刘备用人的胆识与远见。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敢于打破常规,用人唯才,这才是真正的伯乐之风。

当年那些对魏延任命表示不满的老将们,后来都服气了。因为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是对的。能力者居之,这大概就是刘备用人的最高境界。

结语

刘备的用人之道告诉我们,真正的伯乐不会被表象迷惑。能打仗是本事,但要独当一面,还需要更多才能。读完这段历史,你觉得如今的企业选拔人才,是不是也该有这样的眼光?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作者:陈寿

2.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3. 《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

4. 《后汉书》作者:范晔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