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洒满果园。宋小龙/摄
甘肃泾川是我的老家,有着“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的美称。父亲在老家守着5亩苹果园,今年也大获丰收。
在父亲的絮叨中,周末,我赶回老家高平镇帮忙摘苹果。未到果园,就闻到了果香,泥土的馨香也扩散进我的鼻孔。地上有蚯蚓、蚱蜢活动的痕迹,它们代替我在这里繁衍生息,比我更加忠诚地守护着苹果树,还有我那与土地无法割裂的老父亲。
十月的泾川,玉米黄、苹果红、蔬菜绿,映衬着黄土高原的蓝天白云,微风轻抚脸庞,“秋”的味道在这里格外浓烈。秋天的泾川乡村,人与人没有年龄的差距,在丰收面前,都是孩童。农人细数这一年的时光,无尽的欢笑声久久回荡,吸引了泾水滩里的鸟群、大云寺上空的燕子,它们仿佛也欢笑着,为这一年的收获唱起祝福的赞歌。
依稀记得儿时,勤劳的父亲就开始栽植苹果树,跟随全县公主村、南堡子村等村子发展果品产业。随着我的长大,果树也渐长,如今已陪伴他们近二十年。望见红彤彤的果子,像一个个盖着盖头的待嫁新娘坐在枝头,无数过往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泾川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泾河宛如一道月光贯穿县城,滋养一方儿女,也深深滋养着这里的苹果树,让它们枝叶繁茂,甘甜无比,声名远扬。
今年,苹果长势良好,父亲的笑容藏不住,透过那排我从小看到大的牙齿显露无遗。像父亲一样的果农们是收获季节最可爱的人,也是最辛苦的人,他们一年来的付出、汗水和无数昼夜的坚持,终于化为丰收的喜悦洒满果园,浸透这片脚下深爱的黄土地。
这些年来,5亩苹果园,是父亲的天,父亲的地,是父亲要吃要喝的地方。喷药、施肥、除草、套袋、采摘……苹果的生长,需要精心呵护,从开花到采摘出售,父亲要在一个苹果上至少“抚摸”三次。照顾这些果“孩儿”,也要付出数不尽的艰辛。
父亲怕影响我工作,即使到了采摘的繁忙季节,也不忍心打扰我,他经常找亲戚朋友、四邻八方帮忙。我很是过意不去,但父亲总说:“没事儿,没事儿。”今年父亲这样急切,我知道,除自己需要帮忙,更要紧的是那份牵挂。
大家四人一组,提上小笼,爬上梯子,小心翼翼摘下果儿、放入笼中,唯恐果儿受一丁点儿伤,就像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放在摇篮里一样轻柔。三人坐一个小凳子,用专用剪刀剪掉一半果把,避免扎伤,方便堆放装筐。采摘时顺带将果子分为精品和下捡。若按纹理,分为条红和片红;按品种,分为红富士和秦冠。
记得那年,也是苹果采摘季,同样是大丰收年,我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帮家里摘苹果。不知道谁起头说:“咱们比个赛,看谁摘得又快又好!”我年龄小,要鼓足勇气加入比赛。一开始,我这小个头,技术不过关,直接跟不上节奏。比着比着,我开始动脑子,怎样投机取巧,赢得比赛。灵机一动,趁大家不注意,我假装弯腰装苹果,一个箭步,人家采摘满的苹果笼我全顺走,来回十几趟,竟无一人注意,我暗自窃喜,称赞自己聪颖无比,当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表扬。“鹏鹏娃,那都是你自己摘的吗?”我脸一下红透了,那红比红富士还红。后来我知道,叔叔婶婶都知道,只是没有揭穿,那个游戏只是鼓励我,让我有兴趣坚持,不懈怠。
我干不了细活,自然加入了搬运队伍,五人一组,将苹果筐从地里搬运到推车上,再推到地头,放到三轮车上,最后存入冷库待出售。这一切,像蚂蚁搬家一样,有条不紊进行着,又仿佛是一台设定好的“苹果生产履带”,乡村,突然“活”起来了,一派欣欣向荣。
母亲是后勤保障组“组长”,为大家张罗午饭,烧水递茶。80多岁的奶奶也加入了,想帮点什么,又帮不上什么,但有她做“顾问”,我们干啥都有底气。望着熟悉的厨具、灶台和亲人的脸,我内心仿佛听见了小时候自己的欢笑,还有小伙伴们的呼喊……
母亲急匆匆出门,不一会儿,洋芋、辣椒和南瓜……鼓鼓囊囊提了满满一大袋,母亲鼓足力气将袋子拎上车后备箱。父亲又往车后备箱抱了两筐苹果,说是孩子们正长身体,多吃苹果对身体好,言语里满是牵念。车后备箱满满当当,再也塞不下一点点他们的爱,而我的眼里却噙满泪水。
多年来,正是像父母一样的人在这里坚守,才有了这漫山遍野黄土塬上的苹果园,貌似给生活铺上了十里红妆,格外耀眼。难道不是上天为他们的奋斗点赞吗?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泾川调查队办公室主任)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回乡偶书”,欢迎来信分享关于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力鹏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