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老师,我是认真的

华舆 2024-09-10 13:51:31

即将到来的9月10日是我国的第四十个教师节。众所周知,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26岁左右开办私学,到他73岁去世,几乎一生都在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呢?

带头学习的老师

“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孔子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他一面为师,一面学习,所以一直在进步。

在喜爱学习方面,孔子给学生们带了好头。《中庸》记载“(子曰)好学近乎知”,可见孔子认为爱好学习就能接近智慧。“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是孔子的自评,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并引以为傲。孔子在《论语》中还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别人请教他问题时,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建议要“扣其两端而竭焉”,即从问题的本末始终追问,孜孜以求,直到把问题弄清楚。总之,在他看来,好学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他把乐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一点,孔子做出了亲身示范。孔子晚年特别喜欢研读《易》,由于反复研读,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开,留下了“韦编三绝”的成语。在人们眼里,孔子的学识已经非常渊博了,当他学《易》时,还是发出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慨,足见他对学习的热爱。

在虚心求学方面,孔子同样给学生们带了好头。孔子曾求教于老子。《史记》记载,孔子曾与南宫敬叔一同到洛邑,向老子问礼,探讨礼的内涵和君子的品行。同时孔子奉送一只大雁作为礼物,作为对有学问、有修养的贤者的敬意。孔子在老子那里受益良多,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也进一步多了起来。

孔子曾“师郯子”。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郯子朝鲁,鲁昭公设宴款待郯子,孔子借机“见于郯子而学之”,向他学习系统的古代官制等知识。

孔子还曾向师襄子习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学琴时,孔子一首曲子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的曲目。师襄子劝说孔子可以学习一些其它的曲目,但孔子却说:“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又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首曲子的技巧,可以学其它曲目了。”孔子说:“丘未得其志也。”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曲子中表达的思想,可以多学些内容了。”但孔子说:“丘未得其为人也。”过了些时候,孔子默然深思,一副志向高远的样子,随后眺望着远方,说:“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听到,便起身离席,向孔子行礼,说:“这首琴曲就是流传下来的《文王操》。”可见,在学习上,孔子总是精益求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因如此,孔子的学识非常渊博,这为他奠定了教育学生的良好基础。

爱生敬业的老师

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得到学生尊重。孔子是一位对自己非常严苛的教师,他追求真理、敏而好学、治学严谨,注重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言行如一,孔老师做得好。孔子的言教与身教高度统一。他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也一定会做到,这就是他说的先“修己”,后“安人”。他经常教导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别人问到他不知道的问题时,他同样会直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关于以身作则,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话虽是针对从政之人,但放在教师身上也十分贴切。

关爱学生,孔老师做得好。首先,他了解自己的学生。“枨也欲”“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孔子能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出准确概括,源于他对学生的了解。其次,孔子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当仁,不让于师”,已成为孔子师生信奉的经典,彼此亦师亦友。再次,孔子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论语·子罕》说“后生可畏”,就体现了他对后辈们的关爱、信任与激励之情。最后,孔子疼惜自己的弟子。伯牛染病,孔子前去慰问;颜回早死,孔子每每提及都很悲痛。孔子对学生疼惜与关爱,使得孔子与众弟子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师生情谊。正因如此,孔子死后,众弟子自发服丧三年,子贡更是结庐墓旁,守墓六年。

爱岗敬业,孔老师做得好。孔子一生的主要工作是教育。作为教师,孔子很清楚自己的职业使命并一直坚守。一方面,孔子做到了“诲人不倦”,面对弟子的提问,他总是会耐心讲解。另一方面,即使身处困境,他仍坚持教学,如“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孔子还认识到了教师的弘道使命,发出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感慨。可以说,孔子的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始终以教育为己任,教化天下。

  ▲孔子讲学图轴。明·孔子博物馆藏

注重科研的老师

孔子是杰出的教师,更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家,这是因为他探索积累了一套科学而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投身实践,不仅惠及当世,而且泽被后世,成为全世界的教育先驱。

孔子的教育理念十分先进。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已成为重要的现代教育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为后世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比如,针对“闻斯行诸”这一问题,孔子就因材施教:子路好逞勇武,孔子不赞成子路听到后就行动,而冉有遇事易退缩,他则鼓励冉有“闻后即动”。此外,孔子的“仁爱之心”“诚实守信”“自律自制”“谦虚谨慎”等道德准则,也在当今世界的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

孔子的教学体系较为完善。在教学实践中,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传递思想和观点,培养行为和习惯等。《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思是孔子以文化、德行、忠心、诚信教育弟子,其中“文”是知识,后三者皆是品德。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以德立教,文教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将弟子德行的养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只有提高了道德水准,文化学习才有价值。孔子文教结合,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教师使命,这给现代教育带来重要启示。

孔子的教学方法相当丰富。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孔子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说理教育、教学相长、学思结合、游学教学等,形式非常灵活。其中最重要的当数启发式教学与谈话法,《论语》中记录大量的师生对话就是谈话法的应用实录。从现代教育学角度看,谈话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与人交往及语言表述的能力。当然,谈话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方面孔子堪称榜样。比如在教育学生时,他注重启发的时机,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体现了孔子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

深厚的学识修养、“诲人不倦”的职业信念、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些是孔子“立教为师”的根基,成就了他光辉的教师乃至教育家形象。当代教师也应像孔子一样,着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更好地教书育人。(完)

来源:大众日报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