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将下台,交权之前,喊话下一任总统:千万不要放过中国

何仪聊巨大的世界 2024-11-04 17:48:1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小牧

编辑|小牧

布林肯的“中国结”:一个即将卸任国务卿的最后呐喊

美国政坛,永远不缺戏剧。权力交接之际,各种明争暗斗更是如同华盛顿的樱花季般,热闹非凡。

这不,拜登四年任期即将结束,布林肯这位国务卿也要跟着“卷铺盖走人”。但这位老兄在离任前夕,似乎对中国格外“念念不忘”,甚至向继任者发出警告:“千万别小看中国!”

这可不是什么临别赠言,更像是布林肯精心编织的“中国结”,试图将其牢牢捆绑在美国未来的对华政策上。

这番“肺腑之言”,是在美国外交学院的演讲中抛出的。布林肯俨然化身外交大师,长篇大论地总结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对华政策更是重中之重。

他反复强调中国对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挑战,仿佛中国才是他任期内的唯一焦点。

他还特意“安利”了自己一手打造的“中国组”(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希望这个“政治遗产”能帮助下任总统更好地“管理”中美关系。

这番操作,与其说是对继任者的建议,不如说是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金”铺路。

毕竟,在美国政坛,退居二线后去智库或企业拿高薪,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而“反华牌”,在美国军火商那里尤其吃香。

布林肯的这番表演,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他明里暗里地“diss”了特朗普时期的美欧关系,将其形容为“数十年来最冷淡、最紧张的四年”。

以此来衬托拜登政府在修复美欧关系上的“英明决策”,实则是在为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拉选票,毕竟拜登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布林肯的成功。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拜登政府真的修复了美欧关系吗?恐怕未必。

布林肯在任期内,对华政策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围堵。他牵头成立的“中国组”,表面上是为了整合资源,协调对华政策,但实际上是为了更有效地对抗中国崛起。

这个机构的成立,本身就暴露了美国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思维,将中美关系视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布林肯频繁提及“中国挑战”,渲染“中国威胁”,试图将中国塑造成美国最大的敌人,以此来凝聚国内共识,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他反复强调“中国组”的“核心作用”,将其作为自己任期内的重要政绩,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打造“政治遗产”。

这就好比一个产品经理,在离职前拼命推销自己开发的产品,希望它能成为自己的代表作,为自己赢得声誉和利益。

在美国政坛,这种做法并不罕见。许多政客在卸任后,都会利用自己在任期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去智库、企业等机构任职,继续发挥影响力。

布林肯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强调自己在对华政策上的贡献,为自己谋求一个更好的“下家”。

然而,布林肯的“中国结”,却充满了矛盾和误判。他将中美关系视为一场零和博弈,认为中国的发展必然损害美国的利益,因此必须采取强硬措施遏制中国崛起。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过时,而且危险。它忽略了中美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人为地制造了紧张和对抗,最终损害的是双方的利益。

布林肯在演讲中,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试图证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是正确的,必要的。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美国在亚太地区苦心经营的“遏华圈子”,正在逐渐瓦解。曾经被美国视为“遏华急先锋”的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寻求与中国合作。

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与中国一度剑拔弩张,但现在已经开始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寻求边境和解。中印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表明两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澳大利亚也开始意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中澳贸易关系正在逐渐回暖。这些变化,都表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遏华”战略正在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

日本的情况更为复杂。虽然日本是美国的盟友,但在对华政策上,日本也开始展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日本政坛内部,对华强硬派和务实派之间存在着博弈,日本未来的对华政策走向,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韩国的情况也类似,虽然韩国与美国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同盟关系,但在经济领域,韩国与中国的联系也十分紧密。

韩国在对华政策上,需要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这使得美国难以完全控制韩国的对华政策。

这些变化,都表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遏华”战略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试图通过拉拢盟友,构建“遏华圈子”,来限制中国的发展,但这一战略的有效性正在逐渐下降。

各国都在根据自身的利益,调整对华政策,美国难以强迫其他国家完全服从其意志。这也说明,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得人心,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才是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

布林肯精心构建的“中国威胁论”,似乎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纷纷开始“叛逃”,这使得美国的“遏华”战略陷入困境。

那么,布林肯吹嘘的拜登政府在修复美欧关系上的“政绩”,又是否经得起推敲呢?我们将在下半部分继续探讨。

布林肯在演讲中,将拜登政府描绘成修复美欧关系的功臣,暗示特朗普时期美欧关系跌入冰点,而拜登政府力挽狂澜,使美欧关系重回正轨。这番自我标榜,与现实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俄乌冲突的爆发,以及美国在其中的角色,对美欧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是俄乌冲突的幕后推手之一,但却让欧洲国家承担了战争的主要代价。欧洲国家不仅要向乌克兰提供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还要承受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压力。

而美国却趁机大发战争财,向欧洲高价出售能源和武器,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困境。“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被炸事件,更是让美欧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美国是幕后黑手,但这一事件无疑加深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不信任感。

布林肯试图将美欧关系描绘成“重归旧好”,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正在积蓄,它们越来越意识到,美国的利益并不总是与欧洲的利益一致。

美国优先的政策,以及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让欧洲国家感到失望和担忧。美欧关系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布林肯将中国视为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并以此为由,推行强硬的对华政策。然而,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美国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是其最大的敌人。

美国的经济问题日益突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极化现象严重,两党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导致政府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社会撕裂现象加剧,种族歧视、枪支暴力等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这些内部问题,削弱了美国的国力,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也限制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如果美国不能有效解决这些内部问题,其国际地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而一味地将中国视为“敌人”,并试图通过打压中国来转移国内矛盾,只会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美国自身的困境。

中美关系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两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

布林肯的“中国结”,试图将中美关系锁定在对抗的轨道上,但这并不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的大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等领域,中美合作至关重要。

两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以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处理彼此关系,寻求合作共赢之道。

中方多次强调,美国真正的挑战来自其内部,而非来自中国。如果美国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停止将中国视为“敌人”,那么中美关系就有可能走向良性发展,为两国和世界带来更大的福祉。

中美之间的对立,不仅仅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也代表着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霸权主义与合作共赢之间的对抗。“中国挑战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的发展,并不以挑战美国为目标,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美国应该放弃对中国的偏见和误判,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世界。

布林肯的“中国结”,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困境和迷茫。他试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为自己打造“政治遗产”,并为民主党拉选票。

然而,现实却表明,美国的“遏华”战略正在走向失败,美欧关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只有正视自身的问题,停止将中国视为“敌人”,美国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并与中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能否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以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处理彼此关系,寻求合作共赢之道。这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