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特币遇上"家国情怀":一场狂卷430亿的非法集资案(三)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1-14 02:19:31

一般来说,非法集资机构惯用高息作为诱饵,吸引储户将资金从银行转移至其掌控之中。这些机构通常并无真实的投资项目,只是设计各种手段获取资金,并以固定回报安抚投资者。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常见形式很少涉及每日返利,通常以周、月甚至年为单位返还利息和本金。然而,蓝天格瑞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每日返利的方式,使投资者账户资金每日可见增长。

这种独特的策略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工作量,却也使其在三年内迅速积累了十几万投资者,涉案金额超过400亿元。这种看似“高效”的资金运作模式,背后很可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池游戏。

据投资者透露,蓝天格瑞会在天津举办推介会。现场气氛异常火爆,甚至出现投资者排队抢购理财产品,有人甚至携带大量现金签约的现象。

推介会的火热场面和投资者的热情,进一步营造了项目可靠的假象,也加剧了恐慌性投资的心理。

从虚拟货币到实体赠品:两阶段发展策略

蓝天格瑞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比特币投资为名吸引投资者,后期则推出了一些实体数码产品。其中,一款名为“小蓝”的科技产品在投资者中较为常见。

“小蓝”是一款类似火柴盒大小的科技产品,印有蓝天格瑞的标志和挂链,据称可以净化周边3立方米的空气。虽然其空气净化功能的真实性存疑,但它确实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根据判决书信息以及对生产厂商的调查,“小蓝”的单个产品售价可能在百元左右,但批量生产成本仅为几十元。在推介会上,蓝天格瑞会将“小蓝”作为赠品免费发放给签约的投资者。

有投资者展示了“小蓝”吸附烟雾的效果,以此证明产品的功能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仍能找到“蓝天格瑞小蓝”的售卖信息,价格在五六十元左右。投资者看到这些产品,更加相信公司确实在进行研发投入,而实际上这些产品只是由代工厂生产的。蓝天格瑞并非以销售这些产品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赠品,象征性地展示公司业务的开展。

蓝天格瑞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投资者在面对投资机会时,应保持理性,审慎评估,切勿被表面繁荣和高额回报所迷惑。

“小蓝”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赠品,却在整个骗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转移了投资者的注意力,也成为了构建虚假繁荣景象的道具。这值得我们深思,在投资过程中,任何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花花与她的科技幻想:一个创业故事的浮沉

花花创业的起点,源于一个“美好的幻想”——一个超大型雾霾吸收净化器。在当时华北地区雾霾严重的背景下,她设想将这种形似“大白”的净化器放置在京津冀地区的公交站旁,净化周围几十米的空气。

并计划与北京市政府合作,实现每年上亿的营收。尽管听起来天马行空,但它切中了当时的社会痛点——环境污染,并提出了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盈利模式,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花花很擅长捕捉社会痛点,并将其转化为创业的灵感。她通过撰写博客宣传自己的理念和产品,并塑造个人形象。

早期,她的博客以长文为主,后来逐渐转变为短句形式,被投资人称为“长诗”。这些“诗歌”并非真正的诗歌,而是围绕公司产品展开的宣传,并着重渲染她为国家和人民辛劳工作的形象,运用“民族”、“情怀”等词汇来提升个人影响力。

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共享单车、AR、VR、物联网、元宇宙等新兴科技概念层出不穷,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一些真正的创业者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但也有一些人浑水摸鱼。

花花的故事恰好与这些社会现实产生联系,她利用投资人的想象力来填补故事与现实之间的缝隙,使自己的项目看起来更加可信。

花花的故事并非完全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她确实进行过一些落地的尝试。例如,在2016年,她找到一个深圳的科研团队,每年投资几千万进行产品研发。

这些产品并非简单的代工产品,而是她真正想要实现的创新。例如,她计划用三年时间研发智能安全带,可以提醒驾驶员休息,或将疲劳信息传递给家人。

虽然这个想法如同科幻作文般充满想象力,落地难度很大,并且在“蓝天格瑞岛”项目之前,并没有一个成熟的产品问世,但她确实在努力尝试。这一点,也得到了当时团队工作人员的证实。

虚幻的技术泡沫:从蓝田格瑞到智能行车记录仪

据说,即使在蓝田格瑞公司倒闭之后,一些产品仍在开发中,未来或许有望面市。然而,蓝田格瑞早在2016年就已显露出崩盘的迹象。

常规的商业逻辑是先具备研发能力,再对外宣传以吸引投资。但有些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例如花花公司,他们先大肆宣传尚在研发中的产品——例如一个号称能吸收3立方米空气的装置——以此吸引资金,然后再寻求相应的研发能力。

实际上,他们是用投资者的资金去投资其他科研团队,这无疑是一种挪用资金的行为。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投资者,尤其是高层投资者,对花花公司这种做法心知肚明,却仍然选择投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支持企业发展,造福国家和13亿人民的伟大事业,并愿意为此承担风险。

这种行为或许带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但也并非完全不相信这个故事。

谈及此类现象,让人联想到智能安全带,以及一个类似的案例。一个组织最初以销售结合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智能行车记录仪起家。

一位亲戚加入了该组织,并积极推荐这款产品。然而,该组织的产品线随后转向了灵芝孢子粉,并宣称其可以推动国家养老事业,增强人民体质。

他们甚至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免费测量血压,以此为契机推销产品。

之后,该组织又推出了自己的APP和智能手表,并鼓励人们通过购买产品和成为代理获取每日返利。在一些小城市,每天7、8元的返利对很多人来说颇具吸引力。

该组织还宣称将在新三板上市,并不断向成员灌输公司发展和国家大事的“最新消息”。他们学习话术,每晚定时在线讨论,逐渐沉溺于这个体系,对事情的真假不再敏感,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立的现实之中。

尽管一些人认为这是传销,但他们已深信不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