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酒意象的作用,在魏晋、唐、宋期间,有何不同?

王匡说人啊 2024-09-12 05:25:00

文字丨春风化雨阁

编辑丨春风化雨阁

作为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家,我们有无数事物由此发源,其中就包括“酒”。

《史记·殷本纪》中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酒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元素。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酒又是一种意象,在诗词中高频率的出现。

这不禁让人好奇,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酒意象的作用是什么,又有何不同呢?今天,笔者就以魏晋、唐、宋期间一些著名的诗词来分析酒意象的作用。

一、魏晋时期诗歌中的酒意象

魏晋文学,出现一个十分繁荣的文化盛况:有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也有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并且出现了一个伟大诗人陶渊明。

他们虽然文学主张不同,作品风格各异,但却都留下了与美酒有关的千古佳作。

建安时期的代表作,是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是曹操这类有政治抱负文人的心理描写,曹操基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动乱局面,切实体会到人生短促而多艰,但是却丝毫没有颓废消沉的感情。

相反,全诗都洋溢着慷慨悲凉的情调,积极昂扬,振奋人心。

曹操生逢乱世,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的社会现实深深地刺激了诗人。

诗人首先抒发了诗人人生苦短的哀叹;正因为人生短促多艰,自己功名未立,所以诗人急切的希望有贤能之人来辅佐他,抒发忧愁和急切的心情。

而这之后是诗人的想象,获得贤才的辅佐,诗人必定会厚待;最后是诗人对于择木而栖的贤才们的召唤,和希望天下贤才都能尽归自己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全诗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而表达这种感情的宣泄口便是酒,正是酒力的烘托,使诗人的慨叹得以升华: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酒成为他们认识自我,并试图超越自我的手段和工具。

可以说,如果没有酒,这种感情可能就不能流畅恣肆的表达。

而到了正始时期,由于司马氏政权的残暴统治,文人们始终惴惴不安,担心生命安危,酒是逃避现实的最好工具。

比如阮籍以酒买醉,佯狂避世。

司马昭想和阮籍结为亲家,阮籍不敢得罪文帝,大醉六十天,使对方没有开口求婚的机会。

司马昭宠臣钟会多次探询诗人对时政的意见,“欲因可否而致之罪”,他也以大醉得免。

他这么爱喝酒,但是《咏怀》八十二首中竟无一片咏酒诗,发出的是“对酒不能言”的感叹。

他的咏怀诗中提到酒的只有“临觞拊膺”、“林觞多哀楚”、“对酒不能言”、“堂上置玄酒”,这四处。

其余诗作中写到酒的也更是少之又少。

正是对于现实的刻意逃避,故作旷达,出现了一批行为放荡不羁的名士。

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那种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精神气质,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道具和象征之物,就是“酒”。是否饮酒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否称得上“名士”的标准。

如刘伶嗜酒如命,常常大醉不醒,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还作了《酒德颂》。

而到了晋代陶渊明这里,酒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工具那么简单了。

梁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的酒主要是用来追求他生命的自由,人生的艺术的。

这与许多文人把酒作为消愁之物是不一样的。

诗人归隐田园后所作的诗文约有一百零一首,其中饮酒诗约有四十一首,约占百分之四十一。

陶渊明辞官后,“引壶觞以自酌。。。审容膝之易安。”田园的生活刺激了诗人饮酒诗的创作,田园的生活也更符合诗人饮酒时所需要的情怀和其自身的性情。

也可以说,饮酒是诗人追求生命自由和人生艺术的方式和表现。

陶渊明将酒溶入生活,又在酒中寻求诗样的人生。这种嗜酒与阮籍避祸的心理截然不同。

他喜欢饮酒,能体会出酒之深味;除此之外,还能借酒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当然,诗人忧国忧民、仕途不得意的心情在他归隐后也不可能立即消失,如《形影神三首》便是诗人心中矛盾的具体呈现。

形赠影,说:“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影答形,说:“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神释:“立善常所欲,谁当为汝誉?”

还有如《还旧居》中:“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这些诗与其他许多诗人的饮酒诗有相似之处,都有“借酒消愁”之意。

在其大部分的饮酒诗中,酒是与田园生活融为一体的,“酒”,只是作为田园生活的一部分来被进行描写的。

陶渊明的人生是诗的人生,也是酒的人生,更是诗中酒、酒中诗的人生。

他的酒,尤其是归隐田园后的酒,是其生活中,甚至是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二、唐朝诗歌中的酒意象

在中国历史上,诗与酒结合的最鼎盛时期,当数唐朝。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唐诗几乎有一半是在酒兴中写出来的。

且不说李白的《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维的《渭城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翰的《凉州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劝酒》等一系列咏酒诗,即使那些并非咏酒的许多名诗,也大都是诗人酒后之作。

说到唐朝,伟大诗人李白是令人无法忽视的最高峰。李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酒使得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得以尽情展现,也使得诗人笔下的诗歌更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李白一生留下了大量的饮酒佳话,与之对应的,也留下了大量的饮酒诗。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将进酒》,在酒力的刺激下,诗人的创作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

虽然感叹岁月蹉跎,功业未就,但语句却无比雄奇,充满豪气,看不到任何颓废之处。

在醉饮之中,诗人忘掉了现实世界所带来的孤独、痛苦、悲伤、忧愁与迷惘,重新回到物我两忘、自在逍遥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个性和才华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表现。

三、宋朝诗词中的酒意象

唐诗和宋词,不仅形式不同,并且总体的感情基调也是不一样的,唐诗豪气冲天,宋词低徊婉转。

唐代诗人主要是借酒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抒发昂扬向上的激情;而宋代词人则是仔细品味酒所能带来的趣味,再用词缓缓倾诉人生的种种际遇和情怀。

总的来说,唐代酒诗豪放雄浑,宋代酒词含蓄秀雅。酒同样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无论是极负盛名的大家,还是为数众多的二三流作者。

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发现酒的存在,饮酒,或是集会唱和等等。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就描绘了了一幅酒中作别、酒后痛苦相思的画面:《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这首词在离别前饮酒道别,不舍之情是溢于言表;分别时,满怀忧愁别绪;而分别之后更是惆怅万分,孤独寂寞。

分别时已经不胜酒力,伤感不已,酒醒后更加难以忍受这种离别之苦。酒是表达词人感情的一条线索,将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一个创新。

大文豪苏轼也爱酒,他把酒称作“钓诗钩”,并且还亲自酿酒,甚至专门著有《东坡酒经》传世。

在被贬到黄州时,苏轼写出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还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许多不朽诗词,其中都离不开一个酒字。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也是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词人面对如画的江山,追想千古风流人物,思考如梦的人生,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感慨,最后把一樽薄酒倾洒向东去的大江和空中的明月。

酒后的人生感慨,也因此具有了更广阔的时空意义。

宋代咏酒词在继承前代同类题材诗歌创作成就的基础上,经过词人们的创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词作中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更加细腻,体现了宋人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写景状物的手法上更加灵活,更有神韵,真切地烘托出词中人物在在饮酒活动中的特殊情感。

总结:

在魏晋时期、唐朝、宋朝诗词都有不同的时代特点,酒意象的作用大不一样,诗人借此表达出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

正是酒,使诗人逸兴遄飞,追风逐电;正是诗,使美酒频添风雅,更显芳泽。

酒使得诗人心底里最鲜为人知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酒使得文人们将自己的生活诗化,更加浪漫风雅。

正是酒,使得中国古典诗词更加才气洋溢,愈发日久弥香。

参考文献:

[1]张国荣.论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象征意义[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04):[2]余金屏.李白诗歌意象特点研究[D].海南大学,2019.[3]李秀艳.论苏轼词中的“月”“酒”意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