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王世国/文
清代初中期,汉族知识分子难以承受异族突然入侵和统治裂变的现实,一些人社会文化心理被严重扭曲,结果“扬州八怪”崛起。这是对清乾隆年间在江苏扬州卖书画的八个代表书画家的总称,他们是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这在清代初中期沉寂的书坛掀起了小小的波澜,而郑燮就是“八怪”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书法怪杰。
扬州瘦西湖
郑燮(1693-1765)生于康熙三十二年,这时与王铎生活的天下大乱的明清之际相比,可谓“安定团结”。他是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从小丧母,他全靠乳母的教养长大,故终生不敢忘情。
童年时期,郑燮曾生活在农村,家境贫困,过着比农民好不了多少的艰苦生活。后来他开始学习书画,以后就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由于得到朋友们的帮助,这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与中国书法史上的那些出身官宦豪门之家的书法家不同,对于无势无钱的郑燮来说,“读书做官”是摆脱困境、提高他的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所以,他热衷于科举,对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并不是义愤填膺,反倒视为“正途”。
扬州的“扬州八怪纪念馆”
康熙年间他考取秀才,雍正年间即他30岁以后又考取举人,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他44岁时,终于考取了进士。他很以此为荣,竟把自己漫长的科举经历刻进了印章,加以炫耀。例如,他的一颗印章的印文就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真是一步一个脚印!不过,他到50岁时才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后来又调到潍县。
郑板桥的一颗印章的印文就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郑燮的性格落拓不羁,喜欢结交佛门尊宿,迷信鬼神;平常爱高谈阔论,臧否人物,故得有狂名。大概是他来自贫苦家庭的缘故,没想到这样一个人做起县令父母官来,竟然能够曲尽情愫,不负众望。尽管他常用的“七品官耳”的印章流露出官卑职小的委屈之情,但他还是认真去做。我们从他传世的断案的判词墨迹中,可以窥见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贪官污吏多如牛毛的清代官场,他则为政清廉,“一钱一物概不经手”。
郑板桥的印章:七品官耳
乾隆十一年(1746年),潍县发生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郑燮决定大兴修筑,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命令邑中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给饥民;又令有粮食储备的富豪将粮食平价出售,拯救灾民。他还断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活万余人”。当时,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竹石图》
这首诗真切地表达了他关心民众疾苦的拳拳之心和民本主义思想。不料,郑燮的一系列措施得罪了上司,同时也损害了土豪劣绅的利益。后来,他们诬告他贪污舞弊。他一气之下辞官回乡。离开潍县时,他的一首题画诗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画竹
郑燮做了12年的县令,的确“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回到扬州定居后,像他二十年前一样靠卖字画为生,做起了“职业书画家”。 他为官清廉,而生活中为人则幽默多趣。他出售书画作品按尺幅大小明码标价,而且喜收白银,不愿收实物礼品,更不肯赊欠和陪人闲谈。他曾做诗一首戏称:“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扬州八怪纪念馆中的郑板桥润格诗碑
然而,实际上郑燮并非真的是一个认钱不认人、见钱眼开的人;恰恰相反,他明确表示自己的书画作品是“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供天下之安享之人”。所以,许多豪富权贵欲求他的书画而不可得。《书林记事》中就有记载:郑燮特别爱吃狗肉,每当“贩夫牧竖有烹狗肉以进者,辄作书画小幅以报之。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不顾也”。郑燮就像他画的竹子那样,挺然秀出,高风亮节。
扬州瘦西湖中郑板桥题写的牌匾
晚年,郑燮归老躬耕,时常往来于郡城之间,与朋友们诗酒唱和。他经常身边挂一囊袋,装着银钱和食物,遇到相识的故人和贫穷者,就随便取出来馈赠。他十分羡佩袁枚的诗才,可惜无缘相识。后来听说袁枚去世的消息,他竟顿首痛哭不已。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天真的人!
扬州瘦西湖中郑板桥题匾的梅园
郑燮是个多才多艺的怪杰。他是一位诗人,诗作言情述事,恻恻动人,不拘体格,兴到即成,有《板桥诗抄》传世。他更是一位书画家,其书法将楷、草、隶、篆熔为一炉,别成一体,号为“六分半书”;其所画兰、竹、石精妙而有真趣,人争宝之。对他的诗、书、画,当时人称“三绝”。总之,正如徐悲鸿说的那样,“郑燮的思想、诗文、书画,无不奇妙,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王世国著《中国书法家》,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网上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