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式毅逮捕李大钊,沦为汉奸后其母羞愤自尽,张学良:是我负了他

兴衰五千年 2024-12-24 09:07:49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和张学良被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上,尤其是张学良,得到了一个不抵抗将军的骂名。

东北军的不抵抗,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时任辽宁省政府主席的臧式毅,便是其中之一。

1928年6月,日本人在皇姑屯三孔桥制造的一声爆响,奉系首领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在送回沈阳不久后,便不治身亡。

张作霖遇炸身亡之后,时任奉天兵工厂总办的臧式毅,与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等人经过商议后,作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严密封锁大帅张作霖去世消息,并且秘密派人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少帅张学良。

那时候,张学良的心情极度悲伤。从此,张学良肩上背负了杀父之仇。除此之外,张学良还面临了东北内忧的局面。

6月17日,张学良便秘密地回到了奉天,按照张作霖的遗命,代理了奉天军务督办,操办了张作霖的丧事。

6月24日,在东三省省议会联合会上,张作相被推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吉林省司令,张学良、万福麟分任奉、黑两省司令。

然而,张作相却没有就职,而是力推张学良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7月2日,三省议会联合召开大会。会上,张学良被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平稳地接管整个东三省,开始在父辈老人的支持下,主持东北的军政大事。

在这个过程中,臧式毅的表现得到了少帅张学良的认可和赏识。臧式毅,1885年出生于奉天城南前三道岗子村,字奉久。

1909年,24岁的臧式毅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进入了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后又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9期,参加了学习。

1911年,臧式毅回国。回国后,臧式毅追随了奉天老乡、张作霖的部下孙烈臣。期间,臧式毅的才能也得到了张作霖的认可。

1918年,在得到了足够的好处后,张作霖派兵入关,支持皖系“武力统一”。因此,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张作霖成为了“东北王”。

那段时间,张作霖与皖系关系很好。张作霖任命了徐树铮为奉军副总司令,而奉系中的一些人也担任了其他职务,臧式毅便出任了西北边防军参谋长。

然而,由于军阀之间的利益纠葛,战火并没有消除。

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直系和奉系军阀合作,击败了皖系军阀,共同取得了北京政权。

在这次战争中,时任西北边防军参谋长的臧式毅,被直系军阀俘虏,拘禁了好几个月。期间,在孙烈臣的帮助下,臧式毅才被释放。

1924年6月,臧式毅被张作霖调回沈阳,接替少帅张学良,担任了东北陆军整理处的参谋长。

任职期间,臧式毅办了许多张作霖认可的事情。

1925年,奉军进入上海,张作霖的势力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那时候,张作霖很有一种分封诸侯的感觉,任命了所辖各省的大员,张作霖自任了奉天的督办兼省长,孙烈臣为吉林督军,吴俊升为黑龙江督军,阚朝玺为热河督军,李景林为直隶督办,张宗昌为山东督办,姜登选为安徽督办,杨宇霆为江苏督办。臧式毅也担任了江苏督办公署参谋长。

10月,浙江督军孙传芳通电讨奉。

在这次战争中,张作霖的奉军全面退出了江苏、安徽和上海。臧式毅也称为了阶下囚,被羁押半年后释放,回到奉系任职,先后担任了安国军第三、四方面军团的宪兵负责人兼京师市政公署会办。

1927年4月,臧式毅率领警宪搜查苏联驻华使馆,逮捕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字守常。

那时候,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以及国内封建统治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也处于了危亡的边缘。因此,李大钊的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多方寻求救国真理。

1905年,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后又考入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李大钊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参加了学习。

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李大钊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16年,李大钊回国。此后,李大钊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科学的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激发了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感觉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并加大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力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时,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力量依然十分强大,但李大钊没有屈服,反而在文章中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需要的深刻道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1921年,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由于在建党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李大钊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此后,李大钊担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

那时候,在党的委托下,李大钊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大钊的行为,受到了北洋军阀的憎恨。1927年4月6日,臧式毅率领警宪,搜查了苏联驻华使馆,逮捕了李大钊。4月28日,李大钊被反动军阀绞杀,年仅38岁。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由于臧式毅等人的妥善处理,缓和了当时局面。臧式毅也因此受到了少帅张学良的赏识。

此时,在少帅张学良的心中,东北易帜成为了头等大事。

7月,张学良与南京国民政府就易帜问题达成了协议,并议定于7月24日正式宣布东北易帜。

然而,东北易帜的问题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迫一再推迟,让人感到扑朔迷离。那时候,在奉天见到美国记者端纳时,张学良态度坚定地说:“满洲是中国的,我不会接受日本的命令!”

不久后,张学良被国民党中常会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蒋介石也致电张学良。在电报中,蒋介石对张学良说:“应乘此时机同时更换旗帜,宣言就职,以十七年(1928年)双十节为兄完成统一之纪念日也。”

此时,张学良在东北受到了日本人很大的压力,便给蒋介石复电说:“东北易帜早具决心在前,实因某方压迫,致生障碍,当时敝处与之面约以三个月为限,届期即行易帜……现计算约定日期已不甚远,敝处拟积极准备,事前秘不使知,筹备就绪,即行通电宣布,以三省同日实行,以免彼方又生狡计。”

12月14日,东北保安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于1929年1月1日元旦实行易帜。

在这次会议上,面对不同的声音,张学良说:“完成统一事大,外人威胁事小。我引国府及国民党势力下之舆论相助,外人其奈我何?”

这时,张学良又收到蒋介石发来的一封电报。在这封电报里,蒋介石告诉张学良:“不必等到元旦,应提前三天。”

于是,根据蒋介石的意思,张学良给奉天省长翟文选等人发了一封密电,其内容为:“兹经决定,于本月29日改悬青天白日旗,东三省同时举行……唯事前仍应持秘密,勿稍漏泄,以免惹起他方注意为要。”

此外,张学良还在这封密电里,提到了一些诸如旗式的尺寸的细节问题。

于是,翟文选根据张学良的指令,给奉天省城各机关以及各道尹、各县知事发出指示,告诉他们将在12月29日易帜,并强调要绝对保密。

当天,张学良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只待东北易帜后就对外公布。

12月29日,在奉天省府礼堂里,东北易帜典礼如期举行。

在典礼上,张学良身穿深黄色中山服,带领众人向党国旗、总理遗像行了三鞠躬礼,并发表了即席演讲,说:

“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则是效法某先进国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军阀操权,妨碍中央统治,国家因此积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政于中央,立致富强。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求中国的真正统一。”

随后,张学良发布了易帜通电:“自应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然而,在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依然存在着内忧。那时候,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成为了威胁张学良统治的主要力量,处处与少帅作对。而杨宇霆本人甚至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把他当做儿子一样教训。

对此,张学良觉得如梗在喉。然而,张学良还是念及杨宇霆等人曾经追随大帅张作霖的功绩,一直下不了决心。

后来,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为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大帅灵前占卜算命,以求天意。张学良表示同意。

很快,于凤至便让人布置好灵堂,摆好桌案,点起香炉,并将张学良喜欢的赵一荻请来,见证张学良的卜卦。

期间,张学良和于凤至、赵一荻三人约定,将银元连抛三次,若是三次结果都是袁大头朝下,便诛杀杨宇霆等人。

结果,张学良在三次卜卦中,第一次袁大头朝下;第二次袁大头依然朝下;第三次,张学良将银元抛出后,袁大头却掉到了桌子底下,于凤至一看,袁大头是朝上的,就在这时赵一荻弯下腰将银元捡起来,看了于凤至一眼,待银元放到桌子上时,袁大头是朝下的。这时,于凤至喊了一声:“又是朝下!”

面对如此结果,张学良转过身,向大帅张作霖的灵堂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这乃是天意!”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来见张学良,逼他在早已拟好的签呈上签字,批准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当天晚上,张学良便命令卫士,将杨宇霆和常荫槐枪杀。

1月11日,张学良发出通电,召集了东北政务委员会会议,说明了诛杀杨宇霆和常荫槐的经过,并宣布绝不株连。

此外,张学良还分别给了杨宇霆和常荫槐家属1万元巨款的抚恤,并给杨宇霆的夫人写了一封信,进行了安抚。

此后,张学良完全掌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对东三省的人事进行了调整。

那时候,臧式毅在张学良的安排下,先后担任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少将参议、中将参谋长。

1930年,臧式毅担任了辽宁省政府主席。任职期间,臧式毅在治理东北财政金融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

那时候,臧式毅因为清政廉洁,没有什么资财,就连住处都是在省城租下的几间瓦房。

得知臧式毅的生活如此艰苦,张学良十分感慨,特意出钱为他买下了一套房子。对此,臧式毅心里非常感激。

9月18日,张学良发出“巧电”,名为调停中原大战,实为帮助蒋介石同意全国。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胜出后,将张学良任命为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司令职。不久后,张学良在北平设立了副司令行营,开始主政华北军政。

后来,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东北军大量入关,这虽然给东北节省了大量的军费,但也在事实上造成了东北军在东北的军事实力锐减。

那时候,张学良的地位虽然仅次于蒋介石,但却在年龄上又很大的差距。因此,张学良不时会受到蒋介石的训斥。

1931年9月12日,张学良在石家庄与蒋介石在火车车厢里进行了秘密会见。

在这次会见中,蒋介石提醒张学良日本人很可能挑起更大的冲突,但表示绝对不能打。

为此,蒋介石还把他的那套“战必亡”论调,向张学良作了强调,对张学良说:“我们不要还手……如果我们还手,在国际上就讲不清了。我们不还手,让他打,在国际联盟里好说话。”

对于蒋介石的这种说法,张学良虽然不认可,但也十分为难,内心感到非常不安。

从石家庄回到北平后,赵一荻看到张学良的脸色不对,便问:“汉卿你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见张学良只是摇头不说话,赵一荻又问:“那你是怎么了?是不是东三省出事了?”

面对赵一荻的问题,张学良再次摇了摇头。

想到蒋介石的为人,赵一荻又问:“在石家庄委员长跟你谈了些什么,是不是挨了他的训了?”

张学良说:“挨训,不,不,委员长要是真的给我个下马威,要是他真的因我抗日不力而训斥我,那我倒高兴了,可现在事情刚好正相反!”

在赵一荻的追问下,张学良说:“他找我谈话不是鼓励我杀敌报国,而是怕我感情用事不听命令,原来他害怕日本人,怕我抗日,怕我在东北给他捅了漏子,不好收拾。”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得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在电话前犹豫了很久,差点儿就下达了“打”的命令。

最终,在看到蒋介石和他在南京的那张合照时,说出了蒋介石希望的话:“目前沈阳空虚,抵抗无益,请转告各级将士,应避免冲突,勿逞一时之愤,忍辱负重,以待‘国联’处理。总之一句话,不要抵抗!”

在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后,日军占领了沈阳,就连在东北主政的一些军政要员也落入了日本人手中。臧式毅便是其中之一。

9月19日,臧式毅在自己的公馆里被日本人抓走。

臧式毅被囚禁后,母亲便想方设法救儿子出狱,最终没能成功。为了不让儿子沦为汉奸,母亲到监狱里给儿子送饭,并在碗藏了一块大烟膏。

早吃完母亲送来的饭后,臧式毅看到了那块大烟膏,知道母亲是希望他自杀,保全名节的。然而,臧式毅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将那个碗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母亲。

在臧式毅担任了伪满洲国的民政部总长兼奉天省省长、成为了汉奸时,母亲感到非常羞愤,便将那块大烟膏吞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臧式毅还担任了伪民政大臣、伪参议府议长、兴亚国民运动大会总司令。任职期间,臧式毅曾以伪满州国全权代表的身份飞往南京,与汪伪政权签订了《日满华三国共同宣言》。

1945年8月30日,臧式毅被苏联红军逮捕,关押在苏联远东监狱。后来,臧式毅被引渡回国。

1956年11月13日,臧式毅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死,终年71岁。

然而,对于臧式毅,张学良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这是因为,臧式毅在担任了伪职后,曾秘密派人给张学良送了信,向张学良献策收复东北的方略,也表达了他当内应的决心。然而,张学良由于身心俱疲,没有心思兼顾这些而导致臧式毅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

后来,在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张学良带着歉意,说:“是我负了臧式毅。”

历史就是历史,是无法更改的,后人当以此为镜。

1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