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卫的青年时期——彩色的结婚照片

张老汉嘛 2024-12-27 17:57:06

80年代之前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如果需要彩色的效果,就只能人工上色,虽然能够增添一点色彩,却不能反映出真实而自然的效果。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不但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相机,还能自己冲洗照片,放大照片。遗憾的是当时国内还买不到彩色胶卷,为了能够给我们的婚照留下彩色的历史影像,我可是绞尽了脑汁,总算搞到了过期的彩色电影胶片。

那时候,中国已经有了国产的彩色电影,只是彩色还原不够逼真,色彩不够丰富,主要特点是大红大绿,缺乏中间的过渡色。但是总比人工上色要强百倍了,怎样才能搞到彩色电影胶片呢?

这也难不倒我!在北京大珊栏的尽头有一家摄影器材商店,那里有时候会处理一些国产的电影摄影胶片,我记得曾经在那里见到过保定胶片厂(就是后来的“乐凯胶片”)的处理胶片。于是,我兴冲冲地赶往那里,还真的碰见了彩色胶片,只不过是有点过期了。

我们搞摄影的人都知道,标准曝光的胶片是21Din(定),曝光时间用1/100秒。再敏感一些的是24Din,曝光时间用1/200秒;还有27Din的,曝光时间是1/400秒,就是翻倍地加档。而过时胶片的敏感度会下降,也就是需要增加曝光时间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而增加了曝光时间往往会降低摄影的景深和光圈的调节,而且轻微的抖动会造成虚影,需要用三脚架才行。

我确认那款过时胶卷的弥补手段是“减一档曝光时间”,也就是从正常的1/100秒曝光时间降为1/60秒的时间当作正常的曝光。

简单捷说,我带着彩卷一路拍照,使用三脚架增加了曝光时间,获得了宝贵的彩色纪念胶卷。可是1979年北京还不能冲洗彩色胶卷,我又等了一年,1980年北京市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在王府井)可以冲洗彩色胶卷了。我拿着那个彩卷半信半疑地交给了照相馆,万一被他们洗坏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好,半个月后我得到了比较满意的3吋小样效果。

那时候的三山岛很幽静,满山盛开的桃花

我挑选了一张在无锡鼋头渚三山岛的二人合影底片,决定洗一张12吋的大照片。过去我洗过的最大黑白照片是6吋的,而1980年的12吋彩照每张要价12元!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才是39.8元,那一张照片就要了我小一半的工资。为了得到终身的纪念照片,我一咬牙就掏出了12块“现大洋”。

当我把那张12吋的彩照装进相框里,摆在家中显眼的地方,顿时感到蓬荜生辉,那是我家迄今为止最大的彩色照片,虽然颜色层次差了一些,却始终在默默地述说着那动人的故事。45年过去了,照片有些褪色,却依旧饱含着沧桑的历史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