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背债”这个词活跃于一些论坛、贴吧、朋友圈中,宣称可以“白吃白喝,送房送车,月入百万”,通过包装目标人群骗取银行贷款,还有的宣称做完安排出国。
这其中有的人是被诱导主动选择做背债,有的则是骗一些白户、低保户、低学历的人群。在汽车金融领域,“征信白户”成为了违法犯罪人员眼中的“香饽饽”。但无论什么形式的背债,都是金融机构和警方重点打击的对象。
2024年2月,蚌埠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成功打掉一个专门从事汽车消费贷贷款诈骗的团伙。6月,四川自贡警方侦破一起贷款诈骗案,引出一个涉及全国7省市、涉案金额1650万余元的车辆贷款诈骗犯罪网络。8月,山东德州乐陵警方侦破一起特大涉汽车贷款诈骗案,警方研判出涉及全国24个省份的“背债人”207人,涉案价值达1.2亿余元。
类似的汽车贷款背债案件还有很多。背债人,简单理解就是“替罪羊”,多是无工作、无社保等人群。其背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背坏账,如接盘资不抵债企业的不良资产,帮助该企业“金蝉脱壳”。另一种是伙同骗贷,在中介包装下,自己可以拥有一份用来向银行借贷的“完美资质”,骗取贷款后进行瓜分。
而汽车贷款的“背债人”,兼具“三无”特点,即“无购车能力、无购车意愿、无还款能力”。由犯罪团伙为其虚构工资收入、工作单位、个人房产等信息,用以规避汽车金融机构的征信审查、大数据审查。在对其进行话术和职业包装后,带到4S店以“低首付”或“零首付”贷款购车。
购车后,犯罪团伙支付“背债人”费用,并利用伪造的购车发票等材料,去外地车管所蒙骗工作人员要求上牌。在车管部门顺利挂牌后,这种被“洗白”的车辆过户至销赃汽贸公司,由专门负责销赃的人员在全国(偏远地区)的汽贸公司虚开购车发票,作为“一手车”对外进行销售。“背债人”不久就会断供,一般以个人或公司经营困难无法偿还为由,拒不偿还剩余贷款,造成民事纠纷假象,逃避公安机关打击。
背债人已经成为处置不良资产、骗取汽车贷款等领域黑色产业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甚至有专门的公司运作,出现职业化、产业化倾向。他们分工明确、行为隐蔽,最后由汽贸公司低价销售给不知情的购买人,实现非法获利。
为什么背债人的生意能越做越大?主要原因在于有利可图和风险较低。具体看,一次数额较大的背债行为,事成后分账高达数万元。而背债不还的后果,用参与者的话说就是“当老赖呗,限高限飞而已,本来也不会高消费或坐飞机”“除了征信变黑,银行不能拿我怎么样”……
金融机构审核放贷环节存在漏洞,也是促成职业背债人黑产的重要原因。由于车贷审查不到位,多家银行领罚单、从业人员被罚的事例并不少见。
此外,职业背债人黑产得以病毒式传播,与汽车金融贷款风险管理一直难以实现最优和债务承担集中度过高有一定关联。汽车金融机构在风险审核流程中,缺乏统一且有效的数据参考依据,导致贷款额度判定困难,影响决策效率与准确性。同时,业务开展环节可能存在人员骗取高额贷款的情况,加大了贷款金额审核的难度与风险防控的复杂性。
欺诈风险防控成为汽车金融贷款服务的第一道防线。车e估具备成熟的汽车风控解决方案,从新车风险审核到数字化车贷风控等多元化服务,贴合实际业务场景,量身打造强化企业业务风险防护能力的解决方案,为企业规避潜在欺诈风险。
背债人与不法团伙形成的黑色产业链条,危害不容小觑。对汽车金融机构而言,造成烂账、破坏信贷审批机制及信誉;对市场主体或消费者而言,会给相关商户或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对经济秩序而言,骗取车辆贷款变得如此简单,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负面激励效应,加剧恶意毁约、逃账、不公平竞争等行为,严重破坏整体经济秩序和市场发展。
遏制背债人职业化、产业化趋势,要从黑色产业链条入手,用坚决打击的手段释放强烈的监管信号。源头上,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对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重点环节予以更多关注和监督。汽车金融公司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加强业务审核和风险识别,核实确认客户身份、经济状况、信用程度等信息,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风控机制,实时掌握车辆的登记、抵押变更情况。此外,汽车金融机构在面临异地购车客户时,一定要对其购车合理性加以甄别,重点关注,从各环节识破背债人的“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