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战争前的准备:机床,重新武装的关键
前言
现有的军事潜力已经转变和能够转变为武器的程度,取决于当时弹药和枪炮工厂的规模,甚至更多地取决于汽车、缝纫机和拖拉机制造厂等得以改装成生产坦克和军用载重汽车的速度。
加工器械的供应
改装速度取决于资本货物部门本身的平衡程度;也就是取决于精密仪器和机床工业的规模。确实,后者是一切工业生产结构的关键,因为它保证了加工器械的制造,加工器械又制造出设备,而有了设备才能使工厂生产机械、装备,等等。因为机床在任何国家的工业体系中都占有战略地位。对一些强国来说,易于获得加工器械的供应或者拥有机床工业都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改变了——比如说,从一种类型的汽车改变为另一种类型,从汽车引擎改为飞机引擎,从拖拉机改变为坦克——机械工厂能够满足改变要求的速度取决于它们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样地,由于立即的或强迫性工业化,或是由于在和平时期的生产之外加上了重新武装,对机械产品的要求增加了,那么满足这一要求的快慢又主要取决于加工器械的供应。各强国充分认识到车床、钻床、磨床、刨床、铣床、镗床和其他金属切削机械不仅对工业化而且对重新武装的极端重要性,这反映在30年代各强国几乎都竭力增加本国机床工业的生产能力上。
从传统上说,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是美国和德国。它们进口加工器械的需求是微不足道的,而上述两国即占世界加工器械出口的70%至80%。仅次于它们的三个主要出口国是联合王国、法国和瑞士;但是它们的进口需求与德国或美国相比则是相当大的。1938年与1928年相比,上述五国作为世界机床供应国的相对地位变化极少;但是世界机床“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增长以适应俄国和日本的工业化和战争需求,以及德国的,随后是法国和英国的重整军备。
建立机床工业(如日本与苏联)或是扩大已有的机床工业(如德国与联合王国)所带来的困难是巨大的,因为没有任何其他机械部门对于熟练技术工人的需要是如此之高。但尽管由于缺乏技术构成了发展加工器械生产能力的主要障碍,然而正是加工器械供应的不足制约了工业化的速度,制约了工业为军备目的的再转变。拥有加工器械工业的另一固有的困难是,在正常时期它对商业盛衰的周期性的波动极为敏感。
机床工业是机械部门最捉弄人和最倒霉的分支之一;美国人称之为“宴会或灾荒”工业,因为对加工器械的需求取决于对资本货物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在商业盛衰的周期性中其波动要比对消费品的需求更为剧烈。但是30年代不是正常时期;对商业周期的考虑可以被那些早已从事对它们经济生活的计划工作的国家和那些意识到军事方面的需求的国家置于不顾。
在大萧条时期,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加工器械生产严重下降。如果不是苏联大量购买机床,产量下降的幅度本来可能更大。结果,与其他一切经济指数的发展相反,德国和联合王国的加工器械出口指数在萧条期间实际上是增加了。只是由于这些重要供应,尤其是德国的供应的援助,作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象征的“从上面的革命”才得以切实进行。但是,在得到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供应以后,俄国人不失时机地分析了西方技术创造的奇迹,并为他们自己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加速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不得不进口的机器、加工器械等项产品”,并将机床工业的地位提高到“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以便满足国民经济对机床的需求,并使苏联在这个领域里获得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独立”。
俄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目标是减少加工器械的进口,1933年以后这一目标即已达到。另一目标是在1937年生产4万台金属切削机床。不过,尽管成就巨大,俄国总的生产仍旧远远落在德国的后面,德国在1938年生产了约18万台加工器械。与苏联机床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匹敌的是日本类似的增长。到1932年为止,日本大部分的需求靠从美国和德国进口。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加工器械工业的雇工人数估计由1929年的7500人增加到1938年的约3万人。
1938年机床产值约470万英镑,而1935年联合王国的产值为820万英镑——不过这仅是21 000人的劳动力生产的。由于加工器械生产能力的扩大,日本生产与加工器械需求的比率也随之增大,但是不像苏联的情况,日本的加工器械进口额继续上升。这一点就意味着基于工业化和战争需要的需求速率,比国内加工器械生产增加的速率更高。在1938年的前10年期间,机床生产能力不仅在苏联和日本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德国和英国那些更加成熟的工业国也得到了提高。从1928年到1936年,德国的总产值翻了一番;在联合王国,已制成的加工器械出售值在1935年至少比以前的任何一年要高30%;上述两国的机床生产能力在1935—1936年以后都有相当大的扩大。
重新武装的关键
这种扩大主要由于缺乏技术工人而受到限制。但是,虽然德国的加工器械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增加1倍多,而它的加工器械出口额从1932年到1939年却大约与1929年相同,它的加工器械生产的巨大增长完全被德国自身的机械工业所吸收了。这种在帝国内“可供使用的加工器械”数量增加,就像钢产量增加一样,促进了迅速重新武装,而这在德国当时正在进行,而且这样做也提高了它把资本货物工业的大部分和迅速实现战争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如果一旦有此需要的话。同德国形成强烈对比的另一个加工器械净出口大国,即美国,供应世界的加工器械数量越来越多,至少部分原因是国内市场不能吸收现有产量。
美国加工器械生产工业的雇工人数和总产值在1937年和1929年差不多。如果加上机床附件,总产量的增加至多约10%。但是美国的出口额增加了50%。确实,它在1939年的加工器械出口额几乎比1929年高2倍,这就意味着在加工器械的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美国正在装备联合王国和法国的机械工业(两国占美国出口额的一半以上),以及日本工业,而不是装备它自己的。机床工业在联合王国工业结构中所占的地位不如在德国和美国的那么重要;英国加工器械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也不如英国其他机械产品。因此在1935—1936年,以雇工人数和产量而言,英国加工器械工业的规模只有德国的1/4,而在总的经济活动迅速增进时,英国某些特殊机械部门感到严重缺乏加工器械。
英国许多加工器械工厂甚至不能在一年之内交货;作为国防协调大臣,托马斯·英斯基普爵士于1936年5月向下院作第一次工作报告时承认,他着急的是,计量工业和加工器械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这个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方能着手大批量生产武器弹药。与此同时,英国机床的出口量下降而进口量增加得相当多。确实,英国于1938年仅从德国进口的加工器械就比前几年从所有国外供应者那里进口的还要多。联合王国的机械类贸易就像日本和苏联一样,在所有比较先进类型机床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德国和美国,正如英国贸易统计资料所清楚地表明的,进口加工器械的平均值每吨要高于出口的加工器械平均值。
德国加工器械工业对英国的总的异常优势,可以从一件事上概括出来,1938年之前10年的每一年,德国出口的机床数量就超过了英国加工器械的产量。此外,德国在1938—1939年不仅生产了比联合王国多1倍以上的类似机床,而且在它经济部门中还拥有130万加工器械的库存,这个数目至少是英国工业可用库存的2倍。美国经济部门的加工器械库存量略低于德国的库存量,而苏联只有德国库存的1/3。但是德国除了加工器械库存和现行生产的数量优势以外,还拥有最大份额的多用途机床,因而德国在重新武装的势头中改装和平时期的工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装备都要好,由于缺乏加工器械而形成生产上的障碍的可能性较少。
参考资料
见N·卡尔多:“德国的战争经济”,《曼彻斯特经济和社会研究学院》(N.Kaldor:“The German WarEconomy”,The Manchester School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46年9月号,第24页。
尼古拉·A·沃兹涅先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经济》(Nikolai A.Voznesensky:The Economy of theU.S.S.R.during World War Ⅱ),华盛顿,公共事务出版社,1948年,第22页。
熊彼特等:《日本的工业化》,第610、797、812、813页。
《贸易部杂志》,附件,1937年4月22日,第vi页。
熊彼特等,《日本的工业化》,第814页。
《德国统计年鉴,1935年》,第146页
德国,帝国防卫经济计划机关:《德国工业》(柏林,P·施密特,1939年),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