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5年(即崇祯八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攻占了河南荥阳。荥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它是河南的心脏地区。
如今这个军事重镇被农民起义军控制了,这引起了明朝皇帝崇祯皇帝的极大恐慌,他遂调集大军向这里集结,企图一举将农民起义军聚歼于此。
面对明军的大兵压近,农民军各部首领也都深感形势的严峻。他们便在荥阳共商突围大计,史称之为“荥阳大会”。
明朝末年,活动在河南一带的规模比较大的农民军基本就是“十三家七十二营”。
这十三家首领是:闯王、老回回、革里眼、左金王、曹操、改世王、射塌天、八大王、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闯将李自成和闯王高迎祥为一家。
身为农民军的后起之秀李自成则以一“营”首领参加了荥阳大会。
其实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是,各部如何统一行动,以打破官军的大规模围剿。
老回回马守应首先提出,官军在山西的力量比较薄弱,农民军应该北渡黄河,去山西求发展。
张献忠当场嘲笑老回回胆怯,气得老回回火冒三丈,两人几乎要拳脚相加。
随后就按照部署分头行动。这次荥阳大会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在这次关乎农民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会议上,李自成提出了许多重要想法和意见,并且得到了各路农民军首领的一致认可。
在这次会议中,反映出了许多新的情况,就主要方面来看,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这次会议的经过来看,李自成在农民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当诸部首领为行动计划争执不下的时候,李自成不仅平息了大家的争执,而且使自己的主张得到大家的赞同。
这些首领大都是草莽英雄,基本上没受过什么正统教育,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谓“流气”,使这些人在一起合作十分不易。
在他们当中,李自成毕竟还读了几年私塾,认识几个字,所以就显得有较高的见识。
其次,从农民军的数量上看来,“十倍官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农民军中有许多人拖家带口,真正能上前线打仗的就要大大减少了。即使这些能上前线的人,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而只是凭他们的血气之勇。
甚至有些“营”只是些乌合之众,这就使他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因此,尽管官军人数较少,但农民军在官军的围剿下还是显得很恐慌。
再其次,农民军的行动计划不得不通过抓阄来确定,可以看出他们的联合是很松散的,并没有一个为诸部所公认的有权威的领袖。他们只是时分时合,各自都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
最后,荥阳大会毕竟制定出了联合作战的方略,这对一直分散作战的农民军来说,终究是个明显的进步。联合起来可以提高战斗力,分散则容易被各个击破。
事实也表明,荥阳大会对打破官军的围剿的确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