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苏辛”“欧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粘人说文化 2024-06-22 19:31:1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意思是说,我们就像蜉蝣一样生于广阔的天地间,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我哀叹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无尽和永恒。

苏轼在这里借用了庄子的话,表达了一种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观念。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思是说: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不知道月的圆缺变化,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的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就是短命;楚国之南有一种大龟,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时期有一种叫大椿的古树,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在古人看来,人生苦短,生命如蜉蝣般短暂,但宇宙却永恒存在。这种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同时,它也启示着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天才人物,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则开创了湖州竹派,与文同建立了文人画理论……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历尽坎坷。他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密州灭蝗救灾,收养弃儿;在徐州抗洪治水,拯救百姓;在登州废除榷盐政策,救济沿海百姓;在颍州疏浚颍河,修筑西湖三闸,引湖入淮;在扬州减免杂税,为民谋福……无论身处何境,苏轼都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造福百姓。

苏轼的一生也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黄州,后又因反对新法而再次被贬至惠州、儋州。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情和胸怀,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轼曾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认为人生如同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一样短暂而易逝。然而,正是这种短暂性和不确定性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珍惜时间、把握当下、追求真善美、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

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