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正考】《周易》是本什么书?——《赵洪钧说周易·自序》

金东文化 2024-11-17 16:18:45

【经典正考】《周易》是本什么书?

——赵洪钧先生《赵洪钧说周易·自序》说:

若问:《周易》是一本什么书呢?不是很好回答,因为《周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周易》就指《易经》,汉代之前即称《易》。广义的《周易》既包括《易经》也包括《易传》。不过,在交代《易经》和《易传》分别是什么书之前,请读者牢记,无论就内容看还是就其社会功用看,《易经》和《易传》基本上都是两回事儿。

1、那么,《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

对这个问题,早已有两个大权威做出了回答。

一个权威是秦始皇。他下令焚书时赦免了《易经》,因为她是占筮、即算卦的书,不属于任何政治思想流派。所以,那时的儒、墨、道、名、阴阳诸家都倒了霉。最倒霉的是儒家。儒家不但被焚了书,还有四百六十多个想闹事的儒生被活埋。《易经》则完整无损地保存了很多手抄本。

另一个权威是《汉书·艺文志》。其中说:“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洪钧认为,秦始皇和《汉书·艺文志》,在这个问题上,比后人乃至当代学者更权威。秦始皇的帮手李斯是儒家出身,假如那时已有《易传》,不会看不出其中的儒家思想。秦始皇本人也应该涉猎过《易经》。故那时《易传》很可能还远远没有完成(金栋按:即还没有编纂成书)。换言之,《易传》大多是秦代和汉初写成的。

可见,汉代之前,《易经》的地位并不高。这一点从《论语》很少言《易》即可看出。孟轲自认为是孔子的遥从弟子,很推崇孔圣人,但《孟子》一书根本不言《易》。其余诸子百家,言《易》者也很少。至于汉代及以后,很多人说“十翼”(即《易传》)出自圣人之手,此说已经被近代以来严肃的学者推翻了。

为了说明,古代人远远不像某些当代人崇拜或迷信《周易》,下面再看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怎么说。他说:

“《易》乃卜筮之书,古者则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亦未有许多说话。及孔子,始取而敷衍为《文言》《杂卦》《彖》《象》之类,乃说出道理来。

《易》只是卜筮之书,今人说来太精了,更入粗不得。

《易》所以难读者,盖《易》本是卜筮之书,今却要就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故成两截功夫。”(俱见《朱子语类》)

清代学者对《周易》看法,可以拿《四库全书》的说法为代表。其中说: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伊川),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

可见,清代学者对《易》学的评价不高,甚至有点反感。

总之,《易经》是筮、蓍筮、占筮,也就是算卦的书。按李镜池先生之说就是“《易》是卜筮之书,因卜筮而成,为卜筮而作。”(《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版70页)高亨先生也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周易古经今注》1984年中华书局版,旧序第8页)

金栋按:《周易》之“经”——《周易古经》本占筮而寓哲理,出自周代卜巫史官之手,定型于西周时期,以帛本《周易》为据,今本《周易》当编纂成书于西汉宣、元时期。所谓“成书”,即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写成,但编纂成书是同一时期、一二个或几个作者之所为。

2、那么,《易传》是什么书呢?

回答之前先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传”离不开“经”,“经”则可以离开“传”。故严格说来,《易传》不是独立的书。

像《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公羊传》解说《春秋》那样,《易传》是对《易经》的解说,只是解得实在不好。加之《易传》出自多人之手,又历经很长时期,致使其内容非常散乱。为了证实此说,且看《易传》对《易经》的看法:

(1)《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2)《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3)《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4)《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5)《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以上五段,均见于《系辞下》,而且是编在一起的。至少应该出自五人之手。其中一、二、五三段是猜测《易》的成书时代和原因。第三段提出要重视《彖》辞,并对不同爻位之间的关系做了一般性的说明。该作者应该熟悉占筮。

如此说来,解说《易经》的《易传》,不就是讲解算卦原理的书吗?不是也应该归类于算卦之书吗?

回答是否定的。

不能说《易传》和《易经》完全无关,那关系却很浅。

那么,《易传》到底算是什么书呢?

洪钧先下个明确的判断,再做说明。

《易传》主要是借题发挥讲儒家思想的书(金栋按:今本《易传》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虽讲儒家思想,但亦掺杂道家、阴阳家之说)。这一部分可以勉强算作哲学书。不过,其中也有讲神学的内容。故《易传》应该算是哲学和神学的混合体,而且是无论文字水平还是义理探讨,都不算高明的混合体。

这样定义《易传》,可能使很多人感到失望,因为他们从别处看到过对《周易》(自然包括《易传》)很高的评价。比如有人如下说: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谋略中的谋略。从《周易》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国方略;军事家可参悟兵法;企业家可从中找到经营方法。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为为人处世、提高修养的不二法宝。

据以上所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什么书都可以不读,但万不可不读《周易》。什么学问都可以不学,但万不可不学《易》学。读好《周易》,必然能获得成功,因为《周易》是万能的。

洪钧对《周易》和《易》学的看法,则几乎与以上所引相反。生当今日,把《周易》当作古文化资料研究一下是可以的,再拿它来经世致用已经完全不行了。就是在中国古代,《周易》及其《易》学也是相当蹩脚的治国之学。试问: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个朝代用《周易》治国呢?

如果恕洪钧实话实说而言者无罪,洪钧要说:《易传》和此后的古代《易》学,十九以上是借题发挥、牵强附会的糊涂账,实在不能算是学问。所以,所谓《易》学,实在是让中国读书人——特别是古往今来研读儒家经典者很气短、很丢面子的事。

不少读者可能认为,拙见是有意耸人听闻。无论他们是否涉猎过《易》学,都可能不赞同或不相信上面的话。那么,这里且举个例子看看洪钧是否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冤枉了千古先贤。

这个例子是,《周易》经传如何说《大过》。

金栋按:《易传》是一本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以帛本《周易》为据,今本《易传》当编纂成书于西汉宣、元时期。

赵洪钧先生《赵洪钧说周易》封面

赵洪钧先生《赵洪钧说周易》扉页签名留念

赵洪钧先生《赵洪钧说周易》扉页签名留念

附:周易知识系统(金栋补图)

转引自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