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村第一书记,一个是中央候补委员,一个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1-06 02:02:07

从村书记到中央候补委员、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是什么概念,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意味着他们在基层工作的表现和政治立场得到党组织认可,还说明在他们的领导和带动下,对地方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唯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享受这项殊荣。

2022年,来自湖南的施金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2023年,余静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基层干部凭什么获得如此重要的职务。

品尝到贫穷的滋味 下定决心勤劳致富

施金通是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从小就体验过贫穷遭受的苦难。

虽然十八洞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可这地儿就是种不出粮食。

中央曾派专家考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土地缺乏养分,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正因如此,在施金通的记忆里,经常听到村里干部说的词是“区域性贫困”。年少的施金通当然不知道这是意味着什么。

另外,每年高考之后,村民的情绪极为复杂。

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好大学,可家长愣是拿不出钱,这种情况整整持续数十年,这是方圆十里的普遍现象。

更难以置信的是,村里的牛不能养太壮,村里没有水泥路,运不出去。

《士兵突击》的许三多在草原坚守几年,不曾有机会练习打靶,可当他去其他连队见过各种坦克、步枪之后,依然不忘初心,回到草原继续坚守。

施金通如同许三多一样,真正体会到村里的贫穷,他毕业之后毅然决然返回村里,带领乡亲们劳动致富。

作为十八洞村的团支部书记,深知村里的实际情况,土地贫瘠、没有水泥路,辛苦种出来的农作物,只能靠农民徒步扛出村。

看着隔壁村自产自销,摆脱贫困村的帽子,施金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施金通知道,乡村发展不能单纯“要、等、靠”。

2014年,国家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其中乡村旅游成为重中之重。

施金通灵机一动,既然农业暂时发展不起来,何不另辟蹊径,从原生态旅游这个点入手。

明确发展目标之后,如何落地是关键。施金通在学校期间,参加过农产品研学项目,他深知,想要得到外界关注,首先得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说干就干,施金通虽然文质彬彬,不过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他脱掉皮鞋,卷起袖子,带领村民修路。

在此过程中,施金通想要把村里的晒谷场改建为停车场,不少村民死活不肯,尤其一些村里的长辈不理解:“一年到头都没车进村,修那玩意做啥?”

施金通挨家挨户和村民做思想工作,一些年轻人似乎开始理解,只有自身基础设施完善,才有可能吸引投资,经过一番拉锯,停车场终于落成。

基础设施建设免不了占用部分土地,施金通的思想工作并非停留在嘴上,他直接用家里的土地和村民交换。大家被施金通的热情感染,开始慢慢接受施金通的提议。

不到两年时间,随着村路开通,来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在施金通的努力争取下,镇政府也开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时间,来自外地的投资商涌入十八洞村。

施金通深知发展乡村经济不能本末倒置,尤其对于十八洞村来说,单纯走旅游路线属于“一只脚走路”。

于是他合理调配资源,通过“飞地”的方式,在数公里外开辟了脐橙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把具有本地特色的脐橙推广出去。

果然,随着十八洞村多业态发展,很快吸引了外来投资者的目光。

2013年,步步高投资3000万打造十八洞村山泉水,一下子带动整个区域的就业环境。

光一条生产线每年就能产生60万的经济收入,在其辐射下,十八洞村逐渐展现产业集群效应。

令人钦佩的是,每销售一瓶山泉水,就为本县捐赠一分钱扶贫基金。

可别小看一分钱,十八洞村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水质甘甜,深受消费者欢迎,每年销售额达几百万元。

在施金通的带动下,十八洞村不仅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该县的金字招牌,为村民的带来切实优惠。

但施金通并不满足。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教育,施金通综合本村实际情况,首开先河地推出“星级管理”方法,鼓励村民相互评价,通过打分的形式公布评价结果。

村民们起初满心疑虑,不看好这种评价方式,随着时间推移,村民渐渐发现,大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已经习惯礼貌用语,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和几年前精神面貌截然不同。

2022年,施金通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坊间传闻,他可能是全国职务最低的候补委员。施金通对此没有气馁,反倒信心倍增。

他认为,职务虽低,但同样为百姓做事,确实,正因为他的职务低,更体现施金通在基层工作中的价值。

80后村书记的坚守 带领村民奔小康

除了施金通,80后余静同为村书记,2023年,她当选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对于一个基层村官而言,是一种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余静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毕业后她经过考核成为金寨县三小一名教师。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余静始终严以律己,工作之余不忘继续深造。

2008年,她顺利拿到成人教育的毕业证书,之后成为当地医院一名信息科工作人员。

平淡的学习工作并没有磨灭余静奋发向上的意志,当她听到县里鼓励大家踊跃报名扶贫工作,余静义无反顾加入。

从此,余静与热闹繁华的城市生活告别,一头扎进大湾村,她作为村里第一书记,主抓扶贫工作。

可能很多人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没什么概念,那可是全方位考虑基层干部的“罗生门”,有些民风彪悍的村民整天不劳作,就等着政府发放扶贫基金;还有部分村民把组织分发的家禽杀了改善伙食,这些家禽本是用来抚平工作组资助给农民劳动致富的生产工具。

余静每天面对的就是这种工作环境,她深知,一味的讲道理无法说服村民,于是在她的带动下,村民集体开荒,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种植各类经济作物。

余静利用专业知识,学着线上直播的方式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起初效果并不理想,可余静作为一个干单枪匹马扎根乡村的人,怎么会被这点问题难住。

她不断调整直播策略,同时和邻村加强联动,农产品种类一下子丰富了不少。不仅如此,她积极向镇里申请,吸引一些外资进来投资。

在多方努力下,大湾村的农产品销售逐渐有了起色。

村民对扶贫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从最初的敷衍了事,到如今积极热情。

余静作为村书记,她当然知道光靠嘴巴是无法动员村民的,只有让村民看到切实的利益,才会产生勤劳致富的动力。

余静的努力终于看到成效,大湾村的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如今已经铺设了数十公里水泥路,共修建了5座桥梁。

余静除了带动大家种植茶叶之外,不遗余力发展旅游业,她充分利用大湾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农家乐和民宿项目,为村民带来切实的经济收益。

如今,大湾村彻底摘下贫困村的帽子,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短短几年时间,余静带领大湾村村民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其中的艰辛和委屈不言而喻。

2018年,余静驻村工作届满之后,她毫不犹豫申请继续留任。

用她的话说:“万里长征才第一步,我还要带领大家劳动致富呢。”

从2021年开始,余静先后获得多个先进个人称号,对此她理性看待,她认为这是组织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

2023年,余静当选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协委员。

对此余静深感责任重大,同时她也为当初的坚持感到由衷欣慰。

如今,大湾村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贫穷小山村,各家各户纷纷盖了大房子,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从这两位村书记的事迹来看,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个扎根基层的领导干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特有的坚韧,面对困境,只要敢想敢做,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

参考资料

新华社 余静委员:农村发展最大的底气来自党的好政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