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马太效应”:从小孝顺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根本不会吃亏

谷与妈妈 2024-09-04 08:40:24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孝文化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儒学大家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孝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尽孝道,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自古以来,孝道都被看作是人个人品德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石。

但是,近年来,随着近代西方多元文化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传入,传统的孝文化开始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孝道观念。比如,二十四孝里面的“埋儿奉母”的愚孝。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同时能够保持对长辈的尊重和照顾。

与此同时,21世纪孝文化还受到了更多的挑战,比如“断亲”,孝顺父母的价值观不再像往日一样备受推崇,但是在马太效应的加持下,从小孝顺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根本不会吃亏。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要夺取他的所有,让他一无所有”。

后来,这个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一些社会现象,

其在社会中那些已经拥有一定优势的人或群体,往往会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那些处于劣势的人,则可能会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

其实在孝顺父母这方面也是如此,越孝顺的人越容易得到好运气,好资源,好机会,越是不孝的人则越有可能被岁月夺走一切,一无所有,原因很简单。

越孝顺的人,越容易获取社会资源

孝文化虽说不如以往有影响力,但是这并不代表完全失去影响力。

在如今的社会中,孝顺依旧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道德观念的重要准则之一。

对于那些不孝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对父母弃之不顾,都会遭到他人的唾弃和谩骂,即便是父母可能有错在先,但是大部分不知情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厌恶不孝的人。

这就是群体效应(Group effect),群体效应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信念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在我国群体中孝顺是不可或缺的品德,也是不能违背的道德法则。

孝顺一直以来是主流价值观取向,这不仅是因为孝文化有一定的可取性,还因为孝顺已经成为了无数人的信仰,成百上千分人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当你出现不孝的行为时,不仅是在挑战社会道德观念,更是在挑战社会群体。

因此,不孝的人更容易受制于群体,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个体会受到群体的排挤,何况是提倡了两千多年分孝文化观念,

而那些孝顺的人往往会因为对父母的照顾和尽责,越是孝顺的人,越容易被人认可,越容易得到资源。

在道德分类中,孝其实是一种善的分支,是责任和担当,

假如有人犹豫是否跟你合作,那么他在做背调的时候,去你老家看看可能就有答案了,所以孝顺的人“自助者,天必助之”。

榜样效应

榜样效应(Role model effect)是教育心理学里的一个分支,

指的是在儿童获取知识和社会技能分过程中,他们会通过模仿以及父母的行为来进行学习,父母是什么样的,孩子就容易做什么样的事。

本质上来说,是父母重复的行为强化了孩子在这方面的认知(孩子没有辩证思维,好的坏的都照收不误),

比如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顾,生病了也不在跟前照顾,那么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来说,父母这种行为,或许是值得学习的,有道理,

即便孩子后期通过学习教育明白了不孝顺父母是不合理的,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也有可能跟着父母有样学样。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心理学上的言传身教,许多文学作品和活生生的现实案例都揭示了这个道理,因果是存在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你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孝顺,那么他们日后对你也很难孝顺,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你越是不孝顺,你的孩子越自私,最后你的晚年就是你父母晚年的重复。

因为事物的发展具有滞后性,你的所作所为不会当时就得到反馈,多年后的某天,总会有一个“子弹”贯穿胸膛。

孝顺父母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父母,回报父母其实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因为生命的延续确实是父母为开端。

孝顺就意味着奉献和承担责任,这份责任可能是痛苦的(父母生病),也有可能是轻松的(父母身体健康),

但是不管是轻松还痛苦,付出的人,往往都能获得更多的心理层面的幸福。

这种富足不是物质能给予的,源自于心灵上分充实和安全,孝顺其实就是一种对父母的回馈和帮助,某些时候或许还是一种牺牲。

孝顺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付出度比较高的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一般情况下,是指对他人无功利心性的帮助,具有无私,不求回报的特点分行为。

更为科学的角度分为广义利他和狭义利他,这里不做赘述。

发表在权威论文SCI网站上的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得到了一个结论:

人在付出时,在帮助他人时,更容易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

并且该研究还认为有利他行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更有吸引力,

人们更愿意与这种人交往,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孝顺父母的人懂得爱和责任,也能好好的去爱父母,履行自己作为儿女的义务。

因此,马太效应下,越孝顺父母的人越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和认可,获得幸福;不孝的人则更容易为自己的自私“买单”。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论,孝与不孝不应只看表面,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子女是否孝顺父母不完全取决于子女品德,也取决于父母的榜样效应。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