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虽处万事万物之中,但心中却永远“无事”

阳了了 2024-12-13 07:28:50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饶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品析:这首诗偈,可以说是曹山本寂禅师对君臣五位的“总颂”,寓意极深,这里有必要做一些解释和阐述。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参禅的人,必须首先明白禅宗的宗旨。自性是佛,自心是佛。而这个自心自性,又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涅槃相。这样的禅心,绝非百不思、百不想的一潭死水,绝不是那种空空如也的“断灭顽空”。禅心是活的,不是死的。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禅心就是“妙明体”,也就是佛性、佛心。你穷尽、通达了这个“妙明体”之后,就自然“知伤触”,合乎佛法规则,也合乎世间法的规则了。言行举止,无不合律,当然不会去“伤”,去“触”——触犯或偏离大道了。有了这个“妙明体”,智慧和力量当然是无穷的了。这不是你有意要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一切都“随缘”,也不假借什么力量。在这里,说正说偏、说君说臣都是多余的了,因为你所作所为,无不合道。

“出语直饶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临济大师不是有“三玄三要”吗,不是有“四料简”“四宾主”“四喝”等方法吗?不管方法再多,归宗一点就是这个“出语直饶烧不著”,纯圆独妙,随应万物,不论从任何角度去看都是真理,任何人都心服口服。如此高明的语言艺术,是理想中的吗?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呢?当然,在禅宗内,如马祖、百丈、沩山、南泉、赵州、洞山、临济、云门这一类大师,的确是达到了这样的火候的。

语言是如此,那么行为呢?自身的修行呢?那就应如古代大师们一样“潜行密用”,鬼神都莫测其踪迹,何况常人。没有这个“潜行密用”,如同人们不睡觉一样,迟早会“阴竭阳脱”的。

“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在修行的最高层次上,无身无相是绝对的,有事无事也是不二的。以无相之身应酬世间万事,度化众生,立于大道,哪里会有歧路之叹呢?

虽处万事万物之中,但心中却永远“无事”。以“无所住心”办红尘之事,这是菩萨的境界与功行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