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叶剑英让粟裕“接大班”,看叶帅的大局观与粟大将的战争意识

智胜聊历史 2023-06-10 05:01:00

1965年10月,林彪找正在上海休养的粟裕进行了一次谈话。林彪建议粟裕:身体好些的时候,可以多到部队里跑跑,多看看部队的情况。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既可以直接向他面谈反映,也可以随时打电话,还可以直接写信。

原本上,粟裕在结束休养后即返回军科,与其他几位也需要休养的院领导进行换班,来主持军科的日常工作。然而,林彪毕竟是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他的建议可不是一件小事。于是,粟裕即向叶剑英报告了此事。没想到叶帅说出了这样一句令人震惊的话:“不要换小班,军科就叫宋(时轮)、钟(期光)他们去搞,要准备接大班。你是战将,要准备打仗”。

不过是林彪建议要求粟裕多到部队跑跑,怎么在叶帅的眼里,竟变成了天大大事,竟然要粟裕“准备接大班”、“准备打仗”呢?

其实,叶帅的话绝不是说得唐突与随意,而是恰恰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高智商和大局观。

一是叶帅深知,透过林彪找粟裕谈话,特别是让粟裕多到部队跑跑,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与军科副院长的一次普通的谈话。此举对于粟裕来讲,至少喻示着1958年他挨批被解职总参谋长后,要求他“不能接触部队”的禁忌被彻底打破。他不但可以接触部队,还被建议多到部队跑跑。

二是叶帅深知,林彪表面上要粟裕多到部队跑跑,实则是国际和周边安全形势愈趋严峻的一个现实反映。当时,我不仅承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打压,还因与苏联关系恶化而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北面的战略压力。所谓“国难思良将”。针对备战打仗已上升为紧要的政治和战略任务的大环境下,国家和军队当务之急最需要的便是国之良将。而战争实践早已证明,粟裕正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国之良将。

三是叶帅深知,军科领导换班虽也是现实和必要的,毕竟军科的那些老领导们也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他们身体大多都不太好,需要轮流休养一下。但叶帅更清楚,让粟裕这样一个国之良将,接主持军科日常工作这个“小班”,与接备战打仗的“大班”来对比,显然后者更重要、更值得、更优先。

军迷们都知道,伟人曾这样评价叶帅:吕端大事不糊涂。透过叶帅让粟裕“准备接大班、准备打仗”这一事例,充分地彰显了叶帅这一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针对林彪有这样的重要建议,叶帅又有这样的明确指示,我们再看一下粟大将又是怎样做的呢?

一是立即筹组了一个精干的调查研究班子。为提高整个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粟裕亲自给班子人员部署调研任务、明确调研重点、提出调研要求,为整个调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专门明确调研以边境一线军分区和边海防部队为重点。主要是考虑到未来一旦发生战争,边境一线首先接敌交火,首先承受敌人的“三板斧”。因此,边境一线军分区干部现状如何、部队战斗力和战斗作风如何,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战争初期的作战效果和导向。所以,必须把这方面的各种情况搞清楚、弄明白,以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以对战争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气给军委连上了4份报告。奔赴边海防一线军分区和部队调研,路途远、机动不便、保障条件差。但粟裕和调研组的同志们,克服各种困难,扎实地开展调研。整个调研工作,历时两个多月。按说,一次完整的调研,给军委上一个主报告再加个副报告或附件即可。然而,粟裕却一气上了4个。报告的题目分别是:《关于加强第一线军分区的干部和工作,保证战时迅速有效地动员兵员的建议》《闽浙沿海军分区民兵工作调查报告》《海防与部队建设方面的几个问题》《关于反对铺张浪费、培养革命接班人、加强对敌政治攻势的意见》。

粟裕给军委上的这些报告,涉及到全军备战打仗和战争初期如何应对的许多重要问题,可以说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受到了军委领导的高度肯定。

透过粟裕的调研活动和上报的成果,可以看出,粟裕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政治风雨,什么样的政治挫折与困难,但他的备战打仗意识始终初心不改、始终保持在线,并且这根弦始终绷得紧而又紧。这一点,不愧是军人的楷模,真是值得后辈军人们的推崇和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传》《粟裕年谱》

11 阅读:1758
评论列表